放棄該放棄的是一種智慧
孟子曾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可以說,懂得并能夠放棄是一種值得驕傲的智慧。很多時候,人們更需要學會如何放棄。因為,人生苦短,韶華難留,選準目標,自然應該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是,如果路徑選擇錯誤,或者主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還不如調(diào)整航向,“見風使舵”。苦苦掙扎的結果是拼得頭破血流不說,往往還耽誤時間,事與愿違。如果能夠及時放棄,瀟灑轉身,卻可能柳暗花明。
一個小男孩在玩耍的時候,手伸進了花瓶里怎么也拔不出來。男孩的父親發(fā)現(xiàn)后,幫他一起嘗試了幾次都失敗了。男孩的父親想把瓶子打碎,讓兒子擺脫困境。可是,花瓶太名貴了,父親一時下不了決心。最后決定換個方法再試一次,實在不行只好砸碎瓶子。
“孩子,你把手伸直,把手指并攏到一起,再往外拔。就像我這樣。”父親邊說邊給兒子做示范。
小男孩的回答讓父親大吃一驚:“爸爸,我不能。如果我把手松開了,我手里攥著的硬幣就會掉下來,那可是一美分呀!”哭笑不得的父親,終于明白了兒子的手拔不出來的真正原因。
一枚面值小得可憐的硬幣差點毀了一個名貴的花瓶。其實,我們大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往往會守著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舍不得放手,結果更有價值的東西卻被我們錯過。
許多人戰(zhàn)勝不了人生各個階段或大或小的挫折,并非因為他們先天的個人條件就比別人差,更重要的恐怕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學會放棄,不懂得在關閉這一扇門之后再去打開一扇窗。班超投筆從戎,終成一世英名;魯迅棄醫(yī)從文,方為文學巨匠;比爾·蓋茨棄學創(chuàng)業(yè),成為全球首富。無一不是關鍵時候當機立斷,敢于放棄,“見異思遷”,而后大放異彩的典型范列。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商人帶著開采了十年的金子,越洋歸國,不幸遇到了暴風雨。一個商人為了保住金子,而被大浪吞沒;一個商人為了留下部分金子,最終與船同歸于盡;最后一個商人則放棄了船上的金子,乘救生艇逃離了危險。后來他又帶領船隊,打撈出三條裝金子的貨船,擁有了三個人的財富。
聽完這個故事,你會不會感嘆三個商人中前兩者的悲哀——何不像第三個商人一樣明智呢?然而,想想我們自己,看看身邊的一些人,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好多人也會犯類似的錯誤——有時該放棄的東西就是不肯放棄。
2005年伊斯坦布爾電影節(jié),一部來自法國的電影《吉爾的妻子》獲得了金郁金香獎,電影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個關于是否該放棄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在法國的一個工人家庭,艾麗莎是煉鋼工人吉爾的妻子,事情發(fā)生時,艾麗莎已經(jīng)是一對6歲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并且她有孕在身。艾麗莎懷孕的日子里,自己的妹妹維克多利會常常來家里幫忙帶孩子,久而久之,維克多利愛上了自己的姐夫,她插足了艾麗莎的家庭。但是當艾麗莎得知此事時,她居然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指責丈夫和妹妹在道德上的淪陷,她也沒有離開自己的丈夫。相反,她不可思議地選擇了隱忍和成全,因為她怕失去自己的丈夫。就算后來妹妹變心愛上了別人,她居然心甘情愿幫助傷心的丈夫找尋接近妹妹的機會。
艾麗莎就那么隱忍著、沉默著,沉默和犧牲成了她唯一的武器,她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自己的丈夫。后來,迷途的吉爾終于知道了回頭,但是艾麗莎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卻怎么也回不去了。她的心一如滿園的枯枝敗葉,一片片落下、干枯。艾麗莎選擇了從樓頂縱身一躍,未留下只言片語。
為什么最終丈夫回到了艾麗莎的身邊,艾麗莎卻選擇了自殺?這畢竟是電影里的故事,但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多少男男女女因為一廂情愿的錯愛,而寧愿委曲求全地維系著脆弱得不堪一擊的感情而不肯放棄?在現(xiàn)實中,工作、生活、情感原本就沒有確定的答案,當你遭遇挫折時,固然需要百折不撓的執(zhí)著和韌性,但是如果你竭盡全力,依然無法心遂所愿時,學會放棄應該是最明智的選擇。其實,學會放棄是一種心境,放棄并不代表退縮,相反它需要足夠的果敢和膽識,需要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灑脫,很多人正是因為不敢面對現(xiàn)實,所以選擇妥協(xié)、退讓、逃避。但是,生活和感情的難題不是回避就能一一破解的,只有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棄時就放棄,才能擁有一顆勇敢釋然的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萊茵河是歐洲流經(jīng)國家最多的河流,它是好多國家的飲用水源,被稱為歐洲的母親河。從19世紀末期開始,歐洲的工業(yè)開始迅速發(fā)展,萊茵河畔建起了大大小小許多的工廠,它們向萊茵河索取工業(yè)用水,并將未經(jīng)處理的污水直接排進了萊茵河。久而久之,萊茵河的水質(zhì)開始惡化,它從“母親河”變成了“歐洲下水道”和“公共廁所”。上世紀90年代,歐洲各國開始意識到環(huán)境也是影響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于是它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是開始采取措施凈化萊茵河水。經(jīng)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萊茵河終于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并成為全球河流治理的樣板,萊茵河因此被稱成地球上人與河流關系處理得最成功的一條河。
歐洲人正是放棄了對經(jīng)濟效益的追求,才換來了萊茵河往日的純潔和美麗,這是一種睿智的放棄。該放棄就放棄,是一種智慧;該放棄不放棄,是一種無知。放棄,是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目標奮斗的決心和努力;是放棄毫無意義的掙扎和沒有價值的辛勞,而不是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許一時的放棄是痛苦的、無奈的,但若干年后,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正是因為當年的果斷放棄,才有了正確的選擇、輝煌的追求,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當然,放棄不是消極的逃避,放棄是一種明智的判斷,它要求我們能辨別對與錯、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放棄不是怯懦的退讓,而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做出的一種正確選擇。放棄只是為了甩掉身上多余的包袱,更輕快、更有力地邁向輝煌的頂點。學會放棄,放棄我們不能有、不當有、不必有的一切,才能更好地抓住和珍惜已經(jīng)擁有和即將擁有的一切。
上一篇:放下清高,接上生活的“地氣”
下一篇:放棄責任就是放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