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隨大流”的心理影響你的判斷力
從本質而言,人一出生就具有獨立性和依賴性的雙重個性,如果讓依賴性占了主導地位,就容易重復一種因循守舊的生活模式:他們認為躲在人群里才是最安全的,拒絕結識新朋友;只穿樣式普通的衣服,稍稍體現一點個性就渾身不自在;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拒絕聽取不同的意見;死死守住自己牢騷滿腹的工作,不敢也不喜歡做出變動。他們不是沒有改變的能力,而是沒有改變的意識。
總愛隨大流,這里面的思想基礎其實很簡單,對于自己的思維判斷,他們沒有充分的自信,覺得走的人多的才是陽關道。另外,身邊的人多,無形中就提升了安全感,即使失敗了,他們也會自我安慰說:“沒關系,反正也不是咱們一個人。”然而,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為什么要走這條路,還有沒有其他更有價值的道路。
法國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發現有一種黑色的小甲殼蟲有種很有意思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都會跟隨在一只同類的后面,在地上快速爬動,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昆蟲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后把它們一只只首尾相連放在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小時之后,他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后再去觀察,發現蟲子仍然在一只緊接一只地圍繞著花盆疲于奔命。幾天之后再去看,不遠處的食物原封未動,而這些蟲子已經在花盆周圍累餓而死。
該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的不僅僅是蟲子,還有比它們高級得多的人類。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多數人就像在磨道里拉磨一樣,永無休止地在這個環形道上走著,走完一圈再走下一圈,無休止地重復,無休止地走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有一些聰明人,他們不甘于在這種環形路上重復走下去,他們另外開辟了一條路子。于是他們走出了圈外,看到了大千世界更多的別人沒看到的事物,得到了別人沒有得到的東西。相比之下,他們的見識超過了常人,他們的財富超過了常人,他們便成了成功者。這就是再找一條路子的好處。
從眾心理的形成,常與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相聯系:從眾可以不冒風險,對了皆大歡喜,錯了大家都不丟面子;從眾可以維持和諧局面,避免發生分歧、爭吵和斗爭;法不責眾,即使是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人人都有份兒,可以不受到追究。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顯然對創新思維是不利的,使我們錯過了許多學習和創新的機會。
在你自己的生活中,當你提出某些有創造性的觀點時,你要做好被否定和被懷疑的準備。但是如果你能堅持你的獨創精神,那么,你就會發現你的堅持將得到回報,因為雖然創造性的代價可能有時會很高,但從眾的做法所付出的代價會更高。雖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一個人的長短優劣只有自己最清楚,最適合別人的路,不一定同樣適合你。那些在某一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的人,從來都敢于在不同意見中做出決斷。
某公司新來一位執行總裁,他在業內小有名氣,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著稱。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將幾個重要下屬召集在一起開會,討論合并一些業績不佳的小城市銷售網點的問題。新總裁提出了一個方案,而下屬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之間竟沒有人站出來發言。直到新總裁依次點名,他們才吞吞吐吐地表達了一些大致相同的意見。原來,合并銷售網點的事吃力不討好,那些冗余人員會因為失去好職位好地盤而心生不滿,制訂和推行合并方案困難重重。下屬們的意見是這個方案要緩行,等時機成熟時再做考慮。新總裁在仔細聽取大家的意見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確的。在最后決策的時候,雖然參加會議的人員都持反對意見,他依然宣布這個方案通過。
在這次會議上,新總裁這種忽視多數人意見的做法似乎過于獨斷專行。但其實,他已經仔細地了解了其他人的看法并經過深思熟慮,認定自己的方案最為合理。而其他人持反對意見,只是一種條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方案。既然如此,自然應該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因為,所謂討論,無非就是從各種不同的意見中選擇出一個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對的,那還有什么猶豫的呢?
長期以來,許多人習慣于傳統的思維方式,喜歡“照葫蘆畫瓢”,看到別人怎么做就馬上跟著怎么做,從來沒有自己的思維,從來不考慮要靠自己想出新的做事方法。這種人的事業是注定不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因為思維是改變自我的內在基礎,好方法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工具。只有運用頭腦,積極思考,轉換思路,不斷開拓出新的做事方法,你才能夠在社會中發現、創造更多的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改變自己的生活。
上一篇:其實每一片烏云都鑲著金邊
下一篇:別跟孩子較勁,關鍵時刻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