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擺脫“信息焦慮”
現(xiàn)代人的生活似乎越來越無法離開電視、電話、電腦、電子郵件、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MSN、QQ這些通訊設備和傳播手段了。這些東西的確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但與此同時,它們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困擾。例如,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天不能接收短信時,就會感到莫名的焦躁與恐慌,情況嚴重的人還可能會出現(xiàn)頭暈、胸悶等不良癥狀。這種脫離了某些信息就無法正常生活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信息焦慮癥”。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我們或多或少都患有“信息焦慮癥”,這是一種時尚病,高學歷、高收入的白領人群是這種病的高發(fā)人群。許多人因為工作需要,對各種信息的依賴性很強,必須接收各種最新信息,才能順利開展工作。如果不能及時接收并利用信息,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信息分析,他們甚至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從而無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有些人“信息焦慮癥”十分嚴重,如果連續(xù)二十四小時以上沒有接收到新的信息,就會進入一種情緒異常恐慌的狀態(tài)。
從事咨詢工作的阮女士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資訊所包圍,她每天都要接觸不同的客戶,談論的話題也涉及各種最新信息,與客戶見面時,手機、電話、電子郵件都在運作。
因此,她的精神總是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每天回到家后都疲憊不堪,幾乎沒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與丈夫和女兒溝通都成了奢侈。即使是休假時,阮女士也停不下來。
“只要發(fā)覺自己的腦子里空蕩蕩的沒有接收信息,我就會心慌發(fā)抖,不得不打開電腦和手機瀏覽新聞和各種資訊,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
林女士建議她:“扔下電話和電腦,放開身心陪孩子玩上一兩天吧!讓孩子煩得你沒空看手機和電腦時,你會發(fā)現(xiàn)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她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林女士其實是阮女士的閨蜜,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每天也要接收各種信息并加以吸收,最終化為己用。平日,她一般使用RSS閱讀器,門戶網(wǎng)站倒是去得比較少,但會訂閱不少Feed,設定每小時更新一次,于是,每天的新聞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到她眼前。
根據(jù)興趣,林女士還訂閱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個人博客。
“我會尋找一些新穎的觀點和激烈的言論,自己品讀一番,然后決定是否要轉載到自己的博客上。”
有兩天因為工作太忙的緣故,她一直沒有打開閱讀器。空閑下來時,林女士翻開來看,結果驚呆了。
“我發(fā)現(xiàn)未讀信息的條數(shù)累積到了一個令我異常驚訝的數(shù)字。才不過兩天沒看訊息而已,怎么就錯過了這么多東西呢?”
她突然有些慌了,“哪里找得到時間將這些信息整理出來呢?”
但是,她很快又放下了閱讀器。
“其實,這兩天沒看這些訊息也毫無損失,并沒有對我造成什么影響。會無法工作嗎?會失去什么嗎?似乎并沒有。那么,我過去為什么要一直強迫自己看那么多訊息呢?”
林女士突然之間就想通了這件事,“我最近太累了,腦袋都不靈光了,還是不看算了!”
于是,她將未讀的條目標記為已讀,任由訂閱信息量繼續(xù)增加,然后就去廚房準備自己的晚餐,做了皮蛋拌豆腐、青椒炒肉絲還有土豆湯。這天晚上她過得十分愜意,久違的舒適感終于又回來了,睡得也特別香。
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目前接收的那些信息對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有用,有必要每天都瀏覽嗎?如果作用并沒有那么大,為什么還對它們窮追不舍呢?是習慣使然,還是心里的某些不良觀念在作祟?
有些人會患上“信息焦慮癥”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只有每天不斷接收新信息,他們才會覺得心里舒坦。如果別人都在掙錢而自己卻在休息,他們就會覺得渾身不適、靜不下來。這種焦慮分為短期和長期的,短期的“信息焦慮癥”好似傷風感冒,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不會有大的負面影響,但長期的“信息焦慮癥”則后患無窮,有可能使人精神萎靡、面容憔悴,并誘發(fā)各種疾病。
啟示
不接收新信息不行,但也不能太過于依賴信息,這需要把握好一個度。我們可以每天有計劃、有規(guī)律地對身邊的信息進行篩選,只閱讀那些對自己最有用的信息,有節(jié)制地消化新信息,并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歸納與分類。同時,我們要確保工作時勞逸結合,不要經(jīng)常讓大腦過度疲勞。對于那些必須依賴信息工具來工作的人來說,要減少接觸信息的時間,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來放松自己,什么都不想,將自己的大腦放空,學會對著窗外發(fā)呆,也能緩解心理上的焦慮。
另外,參與一些娛樂活動能幫助過度依賴網(wǎng)絡信息的人擺脫那種虛幻的快樂,例如唱歌、跳舞,出門踏青、戶外郊游、騎車等。
上一篇:控制欲求,適當降低期望值
下一篇:擺脫恐懼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