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比賽,不與別人盲目比較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但有些父母和孩子卻一直深受其害。“比別人強”就像是一個魔咒,控制著父母和孩子的潛意識,使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與他人相比。而一旦發現自己“不如別人”,便掉進了痛苦的深淵。
曾經聽說過不少這樣的案例。在中學里非常優秀的學生,考上大學之后卻精神崩潰了。因為他發現,在中學數一數二的自己,在大學里竟然這么不起眼。這里竟然有這么多和他一樣優秀或者比他還優秀的人。考試,自己不再是前幾名;老師和同學面前,自己不再是最受重視和最受擁護的那一個;別的同學有這種才藝那種技能,而自己什么都不會;別的同學談笑風生,而自己一說話就臉紅……于是,他崩潰了。
當優秀的孩子碰到更優秀的孩子,“強大”的內心瞬間變得弱小了。因為這種強大并非真正的強大,它是建立在外在評價系統上,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當外界不認可自己時,自己的優越感就喪失了。其成就感和價值感是建立在“比別人強”這個事實上,但世界之大,人生之漫長,自己不可能時時處處都比別人強。當發現自己不如別人強時,成就感和價值感就會受到損傷。越喜歡與人比較的父母或孩子,對“不如別人”四個字越敏感,越無法承受“不如別人”這個事實。
父母或孩子為什么會陷入習慣性的比較之中?因為社會認同一種“和別人一樣或比別人強(好)才算幸福”的價值觀,為了迎合這種價值觀,得到他人的認可,父母和孩子一邊努力一邊比較,一邊比較一邊痛苦——在比較中,孩子的自尊和幸福感不斷受到挑戰。所以,在比較中孩子很難快樂,內心很難強大。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
在剛開始寫作之前,我的寫作朋友很少,我不知道別人寫得怎么樣,我只知道我每天都在進步,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樂,充滿成就感和價值感。后來,我的寫作朋友多了起來,我漸漸知道,原來自己寫得并不怎么樣,原來還有那么多人比我寫得好。于是我開始“玻璃心”了,我開始感到痛苦,原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挫敗感。
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會進行反思:這個世界上處于金字塔尖的只有一個人,其他所有人都沒有那個人強,難道其他人都要為此感到痛苦嗎?難道其他人就不配擁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嗎?不是的。真正的內心強大并不是我比別人強,而是我不如別人的時候,我也能坦然接受。真正的內心強大是不在“我不如別人”這件事上糾結,而是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上面。簡單地說,就是與自己比賽,而不是與別人競爭。
把注意力放在“有沒有比別人強”上面,不但讓自己感到痛苦,同時也占據了自己的心理能量,使自己沒有心理能量專注于自己能把握的事情上。這和我們所說的內心強大背道而馳。而坦然接受自己不如別人這個事實,也是勇于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我看來,內心強大的關鍵詞不在于“強”,而在于“大”,這個大的意思就是能夠接納很多事情,能夠允許很多事情的存在。因大而強,先大后強。當孩子接受了自己暫時不如別人這個事實之后,才會把注意力收回來,放在自己身上,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點一點進步,每進步一點,就會感覺自己強大了一點,如此,才能漸漸強大。
“不追求比別人好,只追求比自己好”與“不追求完美,只追求進步”一樣,都是智者的選擇。因為“好”“強”“完美”這些詞匯沒有標準,“幸福”更是沒有標準,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這些沒有標準的事物上,永遠得不到答案。很多時候,人更習慣于拿自己沒有的東西去和別人有的東西相比,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的優點相比,而很少站在相反的角度來比。這是因為人更傾向于占有,渴望自己擁有別人擁有的東西。所以,占有欲是比較的心理動因,而過強的占有欲是人痛苦的根源。
要讓孩子不因比較而痛苦,父母需做到以下三點:
1.不要盲目(感性)地拿孩子與他人比較
不能不說,與別人比較這種行為很多時候是父母教給孩子的。帶著“全能自戀感”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本來是沒有“我不如別人”這種意識的,是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向孩子強調“你看誰誰家的孩子……”“別人都考了多少分,你看看你才考多少分”這樣的話,讓孩子漸漸知道了“我不如別人”這件事,并漸漸認同了“我必須比別人強才是好孩子”這樣的價值觀,以及漸漸學會了與別人比較這樣的生存方式。
所以,父母不要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盲目的意思是指不時時處處比,不一味地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跟其他孩子的優點比,不讓孩子終日生活在比較之中,不把孩子的價值和比較的結果結合起來,尤其是不用比較打擊孩子。這種比較都是感性的,弊大于利,都無益于孩子內心的強大。
2.理性的比較是可取的
比較并不是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人類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依賴比較。當感到自己落后于別人時,奮力直追,就會取得進步。但這種比較是理性的比較,即把與別人的差距當成一種動力,把別人當成榜樣,學習別人的優點,從而強大自己。這種比較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心理上的傷害。盲目比較則是希望通過比較得到一種虛榮的優越感,而把與別人的差距看作一種傷害,所以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提倡通過理性的比較,壯大自己的實力和心理上的強大。
3.用鼓勵使孩子形成與自己比賽的意識和習慣
如何讓孩子形成與自己比賽、不與他人比較的意識和習慣?這需要讓他從與自己比賽中產生成就感和形成價值觀。這種感覺需要父母賦予他們。當孩子嘗試去做一件事情時,鼓勵他;當孩子取得進步時,鼓勵他;當孩子沒有取得進步,遇到挫折時,仍然鼓勵他。鼓勵孩子不停地走在與自己比賽的這條路上,無論順境逆境。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成為內心強大的孩子,因為他會從中感覺到:無論我是什么樣的,父母都愛我,這樣的我是有價值的,從而有了動力不停地去追求。即便失敗了、不如別人,他也不會有太大的挫敗感,因為他最信賴的人——父母仍然肯定他。
古人說“知恥而后勇”,意思是說看到與別人的差距感到恥辱才會去努力拼搏,但我卻認為帶著恥辱感去拼搏終究算不上真正的內心強大。不如我們改變一下古人的認知;暫時不如別人并不是一種恥辱,但如果以此為借口不去奮斗則是一種恥辱。所以,真正的內心強大是——不知恥而后勇。
上一篇:不抱怨,尋求積極的方法表達情緒
下一篇:什么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