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盯著小魚,會阻礙你看到大魚
兩個人,一樣的有才、一樣的努力、一樣的出身背景,可是到后來,他們的收益卻迥然不同。為什么?
原因就在于眼光的不同:一個眼光狹隘,盯住的都是眼前“小魚”;一個心胸廣闊,放眼未來的“大魚”。他們都在忙,可是,一個忙來忙去得到的是蠅頭小利,另一個卻忙出了功成名就、財務自由。
有位年輕人,想發財想得發瘋。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里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相見,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于是,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往山頂上爬去。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于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老人,于是便上前神態恭敬地向老人請教發財之道。老人拿出3塊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年輕人面前,說:“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
老人一笑:“那好,請吧!”他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青年,自己卻拿了最小的那塊。很快,老人吃完了,隨后從容地拿起桌上最后一塊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然后大口大口吃起來。青年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老人吃的西瓜雖不比自己的大,卻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那么老人獲得的利益自然比自己獲得的多。
在分別的時候,老人對青年說:“要想發財,就要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眼前利益,才能獲得長遠利益,這就是我的發財之道。”
因此,人一定要把目標放得長遠,而不能短視。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取得大成功,是因為他們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被眼前利益蒙蔽了雙眼,因而讓獲得更大的收益的機會從身邊溜過去。
哲學家蒙田說:“若結果是痛苦的話,我會竭力避開眼前的快樂;若結果是快樂的話,我會百般忍耐暫時的痛苦。”所以,我們若是一味地把目光只放在眼前,那么未來就難以掌握;而我們若是想獲得長久的快樂,那么就要忍受暫時的痛苦。
大多數人在做決定時都只考慮眼前而不考慮未來,結果快樂沒得到卻得到痛苦。事實上,人世間一切有意義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須忍受有所失的痛苦。
一位著名音樂家舉家移民國外。剛到英國的時候,因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全家人陷入了生活的窘境。迫于生計,音樂家不顧身份到街頭拉小提琴,希望通過賣藝來賺取生活費用。
幾天后,他突然發現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位黑人提琴手正在那里聚精會神地拉琴。不到一小時的工夫,這位黑人就得到了數目不小的一筆錢。
于是,音樂家也走過去,在銀行大門口拉小提琴。顯然,他的功底比黑人提琴手要高得多。人們爭相涌到他的面前。幾曲過后,圍觀的人紛紛慷慨解囊。
過了一段時間,音樂家賺到不少賣藝錢之后,就和黑人提琴手道別。他說要到音樂學府里拜師學藝,和藝術家們互相切磋。黑人對他的舉動嗤之以鼻。
3年后,音樂家又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發現那個黑人提琴手仍然在門口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當黑人提琴手看見音樂家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說:“好久沒見了!你現在在哪里發財呀?”
音樂家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的名字,但黑人提琴手沒有一絲反應,只是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生意還不錯!”音樂家沒有明說。
其實,黑人提琴手哪里知道,音樂家早已不比當年,他現在已經是一位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還經常應邀擔任著名樂團的指揮,生活條件也比昔日好得多。
大海是航船的目標,天空是鴻鵠的目標,每個人也都應該有高遠的人生目標。只有這樣,你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迎來人生的輝煌。
思路突破
著眼長遠,放棄一時小利
中國有句古話:“有舍才有得。”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只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獲得某些有價值的東西,就必須放棄許多東西。
摒棄小利益,看到大利益
傳統觀念認為,“好漢不吃眼前虧”。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好漢的眼光關注的是長遠的利益,所以,對于眼前的一些挫折和損失,他們都會咬牙忍耐。這就叫“好漢也吃眼前虧”。當然,忍耐不是屈從命運的安排,吃虧也不是逆來順受。忍耐是為了積蓄力量,吃虧是為了風雨過后的彩虹。
普利策21歲時便獲得了律師開業許可證。但作為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他覺得當律師創不了大業。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進軍報界。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給普利策很大的啟發,他決心先找一個“支點”,有了“支點”才能去實現撬動“地球”的壯舉。因此,他千方百計尋找進入報業工作的立足點,以此作為他千里之行的起點。他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報館,老板見他頗具熱情、機敏聰慧,便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以半薪試用一年后再決定去留。
頗有眼光的普利策雖然明知老板對自己不信任,但他仍樂意屈就。為了自己長遠的人生目標,他把做人的“忍耐”發揮到極致。在報館工作期間,他頂住了老板的百般刁難和同事不屑的白眼,虛心研究報館的各工作環節。最后老板高興地提前吸收他為正式員工,第二年還把他提升為編輯。隨著普利策署名文章的增多,影響力擴大,他的經濟收入也大幅上揚。
一天,報館老板把他叫進辦公室,讓他做該報總策劃,并答應待遇還能再提高。但是,普利策并沒有被眼前的小利益蒙住雙眼,他心懷更高的志向,有著更長遠的打算。他毅然辭去這份工作,開始競選密蘇里州議會議員。
后來,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多,普利策收購了《紐約世界報》。經過幾年的經營,終于使這家慘淡經營的報紙一舉躍升為全美最有影響和利潤最豐的大報。
普利策正是憑借獨到的眼光,忍辱負重,并不斷進取,最終成為美國的報業巨頭。在獲取人生“大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他長遠的人生目標。
懂得選擇,學會放棄
1990年,還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讀大四的楊瀾,在一次偶然的央視公開招聘中,從眾多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正大綜藝》的主持人。
1993年底,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來到北京。他認為楊瀾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應該去國外學習一段時間,更多地去提高自己的實力。他表示愿意無償贊助她去美國留學。謝國民的幾句話,又一次改變了楊瀾的命運。
1994年,楊瀾辭去央視的工作,選擇了留學之路。這讓很多人感到惋惜,就連喜歡她的觀眾們也不理解:做得好好的,又有地位又有高薪,還折騰什么呢?可楊瀾不這么理解。在美國留學期間,她用業余時間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制作了《楊瀾視線》,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待并介紹世界。憑借40集的《楊瀾視線》,楊瀾成功地從娛樂節目主持人過渡到復合型傳媒人才。
1997年回國后,楊瀾加盟了剛剛創辦不久的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在鳳凰衛視正式開播。兩年的名人采訪經歷,讓楊瀾產生了質的變化:她已經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以及重量級的名人關系資源。然而此時,楊瀾又一次從光環中退出,選擇開始新的生活。
2000年3月,她收購了香港良記集團,并將其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可惜就在楊瀾剛剛創業不久,就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楊瀾帶領公司降低成本,銳意改革,終于在2003年度扭虧為盈。不久,陽光文化正式更名為陽光體育,走上了新的發展歷程。可是又一次獲得成功的楊瀾再次選擇了退出,辭去了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并表示將全心投入到文化電視節目的制作。
從當初上《正大綜藝》,接著去美國留學,之后又轉戰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開辟陽光衛視,到現在和湖南衛視合作,楊瀾做出了太多人們想不到、不理解的選擇。面對榮耀和掌聲,她拿出非凡的膽識與勇氣,為自己贏得了廣闊的天空和更大的財富。
從楊瀾的選擇和放棄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眼光是長遠的、心胸是廣闊的,她永遠能看到遠方的“大魚”,并毅然決然地舍棄已到手的、令人艷羨不已的“小魚”。
點亮思維
生活中,很多人沒有取得大的成功,是因為已滿足于眼前的小利益。終日不知疲倦地為小利益奔忙,忽略了提升自己賺錢的空間和本領,因此,只能一輩子擁有一塊狹小的地盤,在原地打轉。
上一篇:先驅和先烈只差一小步
下一篇:切忌把問題復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