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愛自己,又怎能成長
人們總是說“想要有所作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可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對自己狠得下心呢?不用說什么成就一番偉業,就算是生活中戒煙戒酒、減肥瘦身這樣的小事,很多人都無法對自己“狠一點”,總是說“以后我肯定不再這樣了,這是最后一次”。可是,總是這樣寵著自己,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呢?
知名作家劉墉曾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
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在世的時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里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仍說不能吃,因為淀粉會轉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寶飯”,我猜他一定不會碰了,沒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
梁大師則笑說他早知道,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特別節制。“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后面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但我常想起梁實秋先生的這段話。我發現許多偉大的人,都因為他們節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有杰出的成就。
只要能對自己“狠一點”,做自己該做的事,集中精力,全心全意,毫不懈怠,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出色。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卻總是沉溺在微不足道的“舒適”中,任由機會一次又一次從身邊溜走。
鄧文迪對自己總是非常嚴格,甚至有點太“狠”。留學期間,她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忙碌的程度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上學,11點多一下課就要趕到中國餐館打工,一直做到晚上10點,才能回家看書,刻苦研讀熬到深夜。由于大家都在打工,所以好似拼命三郎的鄧文迪不但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有意思。
鄧文迪在讀中學時就相當刻苦,在她報考耶魯大學的MBA工商管理碩士時,數學這一門竟得了滿分。她說,“感覺那些大學課程,我在中國念高中時就讀過了”,就是在這樣的努力下,鄧文迪終于成功讀完了4年的MBA工商管理課程,拿到碩士學位。對于這段經歷,鄧文迪非常自豪,覺得對自己雖然有點“狠”,但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是很有意義的。
回憶起在耶魯大學做學生時那些緊張忙碌的日子,鄧文迪的內心總是特別充實而快樂。她并不覺得自己過得又苦又累,因為在耶魯大學的那段美好時光讓她第一次找到自己的理想。那時候美國的大學都是課時學分制,只要考試考得好就是好學生。求知欲極強的鄧文迪對考試最是拿手,所以成績總是出奇地好,這也是她刻苦學習的結果。那時候,仿佛全世界優秀的人才,都聚集在一起做朋友。耶魯大學的那些同學愛好廣泛,事業都很成功。
如果鄧文迪不懂得對自己狠一點的意義,那么她就不會如此刻苦學習,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正因為她懂得,所以她成功了,她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
在困難面前,有的人迷茫了,認為希望就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但就是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懂得這只是我們人生真正考驗的開始。
想成功,就要對自己狠點兒,我們應該堅決面對困難不妥協,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它。
人就是一根彈簧,越是有壓力的時候就越能顯示出自己的能力。這個比喻很貼切。所以說,希望我們能夠做到像彈簧一樣,在壓力面前有一股反彈力,遇到挫折反而更加堅強。
上一篇:你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下一篇:你對現實的恐懼,其實來源于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