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社會中,的確有這樣的現象:兩個知識水平差不多的人,各自做相同的一件事,完成的速度和效果卻往往有很大差距。
存在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做得好的那個人手中有一把“萬能鑰匙”,這把鑰匙就是“辯證法”。
懂不懂辯證法,往往決定著一個人辦事能力和辦事效率的高低。
說一個人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就是指他在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時,想得全面,看得透徹,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其實,這就是哲學修養,是辯證法運用得好。
比如爺爺三十八歲那年準備考大學時,幾個人一起復習,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厚厚的兩大本子(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爺爺年紀大些,很難記住。而在一起復習的小侯,才二十七歲,記性好,幾乎可以把書本背下來。爺爺想,必須得想個辦法。后來覺得,所有的地理知識幾乎都可以從一個地球儀上表示出來,我為什么不把書本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記憶(以形象思維代替抽象思維),只要把地球儀上面的東西記住,不就等于把所有地理知識都消化了嗎?爺爺就是這么辦的。復習歷史時,我把主要歷史內容,用一個形象的“魚刺圖”來表示,“魚脊”為大事年表,兩側“魚刺”,一側為歷史事件,一側為歷史人物,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記住“魚刺圖”,便很容易地把歷史知識掌握了。結果,真正考試時,地理試題中就有幾個沒有任何標志的空白圖形,讓你回答這是哪個國家,它的首都、氣候、物產、交通等問題。爺爺一看,就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位置,很快都答出來了,而小侯雖然能把書背下來,卻不知這個圖是哪個國家,自然后面的問題都答不上來。后來他沒有考上。
我們倆不是智力的差別,是方法的差距。爺爺找到一個竅門,即地理知識是有規律的,掌握這個規律,就容易記住。而小侯只憑下笨功夫,結果沒有成功。
其實,社會上不論做什么事,都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善于思考,善于把握事物規律的人,就容易把事情辦好,并且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比如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找到了生物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生物進化論,為后來人研究生物的起源、發展、消亡提供了一把鑰匙。比如血型規律的發現,為推進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一把鑰匙。比如社會上突發的大流感病,開始人們很慌亂,不知如何應對,當科學家找到病毒特點和流行規律,就立刻有辦法應對了。
每個事物都有它自身產生、發展、消亡的內在規律。
如社會學家要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軍事家要研究戰爭的規律,教育家要研究教學的規律,地質學家要研究礦產分布規律。只有找到它的規律,才等于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那么,地球上這么多事情、這么多規律、這么多把鑰匙,一個人能掌握過來嗎?這就是爺爺要跟你講“辯證法”的目的。
古人說:“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講的就是事物雖然各不相同,卻有著共同遵循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能找到萬物生長發展規律的規律,一把破解各種問題的萬能鑰匙,這就是唯物辯證法。
辯證法是關于事物運動、發展、變化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這個學說的發展,也是人類經過漫長的實踐、總結、探索,經歷了自發、唯心、唯物的三個階段,直到今天才基本成熟的一種科學理論。一個人無論他的其他知識多么豐富,若不懂辯證法,不懂方法論,也是屬于沒開竅,是“死讀書”,不會有很大建樹的。
或許,由于你年紀小,還沒有系統地學習到什么是辯證法,但實際上,它已經時時伴隨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了。爺爺不妨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當你一歲多時,由于大人寸步不離地呵護著你,你從沒有被磕碰過。這看起來是件好事,可是由于你從沒吃過磕碰的虧,所以并不知道危險是什么,下樓梯時竟直接要踩下去,不知會摔,嚇得大人步步緊跟著你。而你大姑奶的孫女鑫鑫,跟你差不多大,卻自己可以上下樓梯了,因為她爸媽放任她自己去爬樓梯,摔過幾次,她自己長了經驗。你看,悉心看護本來是好事,反而有了不好的一面;粗心呵護,本來不好,卻有了好的結果。有些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受苦,不是好事,可是苦難環境的磨煉,卻讓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寒門出貴子”,就是這個道理。而富人家的孩子衣食無憂,從小嬌慣,不懂生活的艱難,長大后常常是敗家子,“紈绔子弟少成才”,也是這個道理。
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好事可以變壞事,壞事也可以變好事,這就是辯證法。
兩千多年前,老子的思想和許多先賢的著作中就充滿辯證法。《孫子兵法》就是活用辯證法的典范。《塞翁失馬》、《削足適履》、《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等大量古代寓言中,都蘊涵著辯證法的哲理。
2009年正月初八給你太爺過八十周歲大壽時,你剛好二十個月大,去你老姑奶家住,你淘氣,在餐桌底下鉆來鉆去,大人怎么告誡你“別碰頭”,你都不聽。結果,你真的一下碰在桌角上了,大哭起來。雖然不重,但你有了教訓,再鉆那桌空時,你自己雙手護著頭,貓著腰,小心翼翼地往里鉆,樣子十分可愛。當初大人提醒你不聽,而通過自己“實踐”,你就明白了。這就是實踐出真知。
人世間的許多事情,不是憑主觀臆斷、憑空想象就能明白的,必須實際去做。你若記住這個道理,對許多事物就不會盲從。即使不用自己親自去驗證,你也要看看別人是怎樣驗證的。因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認識,需要通過人們的不斷實踐,加以修正。所以,學會辨別很重要。記住“實踐出真知”這個道理,就是方法論的精髓。
比如我退休后在一家電腦學校當校長時,有一天一個學生十分氣憤地找我告狀,說某某老師背后講他的壞話了。我問:“你聽誰說的?”他說:“我媽告訴我的。”“你媽聽誰說的?”他說:“聽我媽單位的王姨說的。”“那王姨怎么會知道?”“王姨聽她姐姐說的。”“她姐姐怎么知道的?”“她姐姐跟這個老師是妯娌。”如此等等。當初這個老師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在自己家里的議論,竟能傳到對方的耳朵里,還鬧了一場糾紛。
爺爺舉這些例子,只是想說明,世界上的事情絕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相互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還有,你上學期間,最主要的任務,是把學習搞好;等到二十三四歲時,主要問題該是處理好婚姻問題;等到參加工作后,做好工作又是主要任務了。也就是說,一個人總要同時面對許多事,但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畢竟只有一個是最主要、最關鍵的。抓住主要問題(或叫主要矛盾),其他問題常常就可以次之或易于解決。這種思維方式,也是辯證法。
當然,辯證法還涉及矛盾論、邏輯學等方面的內容,絕非舉幾個小例子就能完全說明了的,你以后會在學校系統地學習到。這里只是讓你初步有所了解,以利于你的學習和成長。
概括地說,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相互聯系的,都是處于不斷地運動、發展、變化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一成不變的,好事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我們無論看什么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用聯系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而不能用孤立的觀點、靜止的觀點、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懂得辯證法,就能從復雜繁縟的事物中,看清本質,抓住主要癥結,化繁為簡,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學會系統思考。系統思考,就是從碎片性認識到系統性認識,從情緒化認識到理性化認識。學會系統思考,是人生的重要修煉之一。有的人能把事情辦得有板有眼、頭頭是道,就是考慮問題系統、周全,準備充分。孫孫要記住“盲人摸象”、“刻舟求劍”、“鄭人買履”的故事,切記不要犯主觀臆斷、簡單片面、形而上學的錯誤。
但是,系統思考,也不要被一個個細節性問題糾纏住自己的思維,影響自己的決斷力,而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關鍵,集中注意力,決策什么是最重要的、最該做的事情。著名蘋果公司宣傳冊上有一句話:“至繁歸于至簡。”無論是當政要還是當經理,這種“舉要治繁”的功力不是一天養成的,但你必須知道,要向這方面努力。而學點辯證法,可以幫助你“化繁為簡”。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觀念一變天地寬,有正確的思路才會有最好的出路。宋人著《治國方略》里有云“天下之禍,不生于逆而生于順”就充滿辯證法。懂得了任何事物都存在相互轉化的道理,就不會絕對化地把事情看死,就不會為一時的失意而感到絕望,也不會為一時的成功而忘乎所以。所以,既不要放棄,能在困難時刻看到光明,永遠不失去解決問題的信心;也不要放松,能在成功時看到隱患,不為一時順利而失去理智。這就是懂得辯證法的好處。
懂得辯證法,有利于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當一百里的行程,走到一半的時候,有的人會發愁哀嘆:“唉,還有漫長的五十里,何時才能走完呢?”還有另一種人,會驚喜、興奮地說:“哈哈,我已經完成一半的路程,離終點越來越近了呀!”面對同一個事實,由于思維角度的不同,竟然產生相反的兩種心境。比如面臨危機,有的人可能感到懊喪,會一籌莫展;有的人可能看到了轉機,反而高興起來。可見,懂得辯證法,學會用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則心靈中時刻都會充滿陽光。
懂得辯證法,做事情、看問題就不會走極端。比如如何看待成功和失敗。難道爺爺希望闊闊做個成功的男人,就是當大官、發大財嗎?不是。成功是相對而言,比如別人建摩天大廈是成功,你種樹種得好,同樣是成功。孫孫無論當農民、當職員、當干部,還是當經理、當科學家,你都盡力去做了,沒有游戲人生,在你的行當里,有成績,而且活得愉快、充實,就是成功。所以,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功,不能把成功絕對化、模式化。
懂得辯證法,懂得“從實際出發”的道理,就會給自己設定比較切合實際的人生目標,而不會好高騖遠。年輕人往往由于對自身的條件、能力、基礎,對所處的環境、對所具備的資源缺乏全面、清醒的判斷,僅憑主觀意愿,而容易給自己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爺爺沒有說孫孫一定要達到什么人生目標,就是給你自己留出選擇的空間,因為只有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懂得辯證法,就不會偏激看人、定型看人。爺爺認為,好人和壞人沒有絕對的界限。誠實的人有時也得說假話,奸詐的人有時也很誠實。況且,也沒有純粹的誠實或純粹的奸詐,好人壞人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說“他是壞人”、“他是好人”,標簽式地定性一個人,本身就不科學。應該就事論事,以事論人。如古語說的“太要好也是私心”,即講一個人刻意地“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往往其內心隱藏的是更大的私心。對那種刻意把自己“打扮”得十分“完美”的人,你反而要更加小心(他太工于心計)。當然,如果只想跟純粹的好人交往,就沒有人可以交往。如果認為一個人對你絕對忠誠,也是糊涂觀念。人是會由于環境、條件的原因,見利忘義、背主求榮的。我們有把握自己不是那樣的人,但你很難把握別人。所以,不要把一個人看得一無是處,也不要把一個人看得完美無缺。
懂得辯證法,做事情就不會簡單化,不會急于求成。因為他懂得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靜止存在的,必須了解事情的全貌,理清各種問題,協調好方方面面的關系,而且還要有必要的成長過程,才會逐步走向成功。那種“拔苗助長”、“緣木求魚”式的做事方法,就是不懂(規律)辯證法。
具體分析、判斷的過程,就是思維創造的過程。但是,懂得一些辯證法,還并不等于會應用辯證法。一個人智慧的大小、學識水平的高低、辦事能力的強弱,也常常取決于他對辯證法的理解、運用是不是很自如。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雖然高舉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旗幟,但有些決策恰恰違背了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的原則,違背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一根本原理(其實“實踐”本身也有對錯之分,也是需要通過社會實效來驗證的),導致走了許多彎路,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也就是說,真正掌握辯證法能恰當地用于實踐并不容易,真明白還是假明白,還要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
總之,辯證法應該是一把萬能鑰匙,是有利于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發現規律、利用規律、高效率做好一件事情的科學。簡單地像豬似的生活,可以不需要哲學,不需要辯證法,但是,想探求真理,想活得明白,就不能不學點辯證法。
爺爺認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獲得哲學智慧的意義,在于通過自己思辨的大腦使之成為生存的指南。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一種科學思維方式——懂得辯證法。
可是,小孩子在成長中,卻往往缺乏科學思維方式的教育,有些家長、老師,恰恰忽略了塑造和培養孩子科學邏輯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你在廣泛學習的時候,不僅要積累知識,更要注重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如果大人們沒有給你應有的科學思維教育,你則要有意彌補、訓練自己這方面的才能。
爺爺建議你長大后多讀讀哲學鼻祖老子的著作,會對你的哲學修養有幫助。孔子的偉大之處,是告訴人們“做什么”,為做人設立了標準;而老子的偉大,是啟迪人們“怎么做”,為人生提供的是智慧。相對而言,爺爺更崇敬老子。
真正的教養,是一個人的哲學修養(指引自己理智地選擇如何做人、做事)。你能早一點掌握辯證法,會對你的成長進步有莫大好處。
系上的時候,要想到解開時的方便,所以我從來不系死扣子
上一篇:學會說話
下一篇:官場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