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誰都會說。可是要說得恰當、得體,并不容易。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主要靠語言。如果一個人不說話,或不會說話(說話難聽),就很難與人交往,很難融入群體,很難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同。
會說話,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會說話,也是最能表現人格魅力的要素之一。
爺爺小時候就不愛說話,直到十八九歲,鄰里來家串門,爺爺當時也不知道說句話。你太奶當時總是批評我:“這么大了,來人也不知道說句話。”我說:“說不說,人家不也該來來,該走走么,有啥說的。”而且還自認為自己很實在,不弄那些虛情假意的應酬,氣得你太奶直嘆氣。現在回想起來,過去四十多年了,爺爺很為自己當時那么不懂事、那么幼稚、那么不會說話,感到汗顏、感到可笑。
爺爺講這段往事,是想說明,一個人對說話重要性的認識,一個人會說話,不是天生的,也有個學習成長的過程。你現在還小,爺爺把六十年的人生體驗告訴你,讓你重視說話,注意把話說好,讓你少走彎路,會對你成長大有好處。
有那么一個笑話,說一家請客,直到要開席時,還有客人未到。主人急了,說:“唉,怎么該來的還不來呢?”有一名先來的客人聽主人這么說,就有了想法:“噢,你說該來的還不來,那我們先來的是不該來的呀!”于是飯也不吃,起身走了。主人情急之下,趕忙說:“嗨,不該走你怎么走了呢?”那兩位本來沒想走的客人一聽,噢,不該走的走了,那我們該走的沒走唄。于是也氣呼呼地起身走了。請客本來是一件好事,結果由于主人說話不當,弄得不歡而散。這雖是個笑話,但說明,要把話說得周全得體,的確要考慮好才能說,可不能信口開河。
其實,生活中說話不當的事,無處不在。比如同學給你來個電話,媽媽在旁邊問:“誰的電話呀?”你眉頭一皺,不耐煩地回一句:“誰,你也不認識!”或者說:“你別瞎操心!”這會讓媽媽很傷心。本來是一種關心,反被你嗆一句,難道這就是養大兒女應該得到的嗎?這是說話情緒不當。比如有人正在一個場合上侃侃發言,你突然冒出一句:“行了,別說了,煩不煩!”這是說話時機不當,更是極不禮貌的行為,顯得特沒教養。比如在酒桌上,幾個朋友或幾個同學聚會,你端起酒杯跟其中一人說:“咱倆關系最好,咱倆干一杯!”這就讓旁邊的人聽了不舒服,噢,你們倆關系最好,我們就不好唄,這是說話的分寸不當。你可以說:“今天兄弟們聚在一起,十分高興。只有你是從外地趕回來的,辛苦了。咱倆偏過大家一杯,碰一下,怎么樣?請各位贊助。”如果這樣說,既突出了單獨碰杯的心情,又照顧了整體氛圍,會皆大歡喜。
有句古話“好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看歷史上,孔子教書的故事、晏子使楚的故事、蘇秦以雄辯口才掛六國相印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等,他們都是憑自己的好口才,成就了一番大業。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就有極好的口才,留下了許多經典外交故事。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看到周恩來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便不懷好意地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當即從容地回答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為抗美勝利留個紀念。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周恩來總理的機智應對,不但使美國記者處于尷尬境地,更巧妙地捍衛了國家的尊嚴。
當然,歷史上,也有因一言不當而獲罪被殺頭的。比如三國時的楊修,就因嘴太“淺”而被殺。1957年毛澤東時代的反右擴大化,許多有識之士,因說了當時不該說的話(有些是真話,但不看時勢地說,也不行),而被打成右派,被管制,二十年不得自由。你長大后,學習了這段歷史,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好在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人民有了言論自由,一般不會因政治歧見獲罪了。但言論自由,并不等于什么話都可以說,關于民族習俗、愛國立場、政治原則、該保密的問題,就不能亂說。特別是在官場、在職場,說話更要謹慎,尤其不能背后講別人的壞話,不能亂傳小道消息,不能議論領導人的是非。如果逞一時之快,炫耀自己的口才,反而會令自己陷入麻煩或尷尬境地。這些,都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
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說:“控制自己的嘴是人類必須學會的第一美德。”
據史料記載,幾千年前周朝太廟前就有尊銅人,背上刻著一行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清朝康熙皇帝也說過“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真乃古人的經驗之談,高度概括了“說話”與成事的利害關系,很值得深思。幾千年前的古人就認識到“說話”的重要性,難道我們今天的人還認識不到嗎?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會說話是多么重要。
通觀古今中外,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把“會說話”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有位哲人說:“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并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說話的能力。”美國人提出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法寶”,占第一位的就是“口才”,并且在各個中學開設這方面的必修課。在中國,“口才”雖然為人們所重視,但在對“口才”能力的培養方面,卻做得不夠,基本處于“自然成長”的狀態。“口才”是現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孫孫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口才”,學會說話,是你一生都需要努力的事。
為啥給你取名叫“闊”呢?“闊”是門里加個活字,讓房家門里從此活起來。怎么活呢?“舌”頭上沾點“水”為“活”,即要口才好,會說話才能活起來。你小時還不會說話時,一著急自己就哇啦哇啦喊,像講外語,而且聲音清脆,可以看出將來在說話上不會怯場,也會有話題說。關鍵是,能否做到在恰當場合、在恰當的時間,掌握恰當的分寸,把話講得得體。
提升自己的口才,有一本書孫孫必看,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是講求處世術、揣摩術、說辯術、決策術,極盡權謀韜略的一本奇書。據說蘇秦、張儀、龐涓、孫臏都是鬼谷子的學生。戰國同時期有七國的宰相,都是鬼谷子的學生,真實與否爺爺不得而知,但鬼谷子的關于“講話”的藝術,可謂曠世經典,是值得高度重視并潛心領會的。爺爺讀《鬼谷子》有三點體會:一是說話時要顧及聽者的感受,掌握聽者的心理脈絡,循著聽者的心理不斷變換話題,不可自顧自地滔滔不絕;二是所說的話要于對方有益,對方感覺到你是幫助他,是關心他,是尊重他,他才樂于傾聽;三是養成欣賞和贊美別人的習慣,不要張口就指責別人、否定別人,不要居高臨下地教導別人,平等地,討論式、互動式地交流,更易于被人接受。而這些正是對心理學的有效應用,說鬼谷子是心理學的鼻祖,一點也不為過。如果你能結合心理學來讀《鬼谷子》,或許會有更深刻的感悟。爺爺沒有認真研讀過《鬼谷子》,膚淺之見,僅供參考。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你有什么樣的學識,有什么樣的人品,就會說什么話。別人也常常會根據一個人的講話水平和風度來判斷其學識、修養能力。俗話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就是指什么人說什么話。是流浪漢、是潑婦、是學者、是武夫,一張嘴就顯現出來。所以“說話”的功夫遠在說話之外。該說話時說話是一種修煉,不該說話時不說話是一種聰明,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是一種成熟。
爺爺認為,想把話說好,一是要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能經常換位思考,說話前先想到聽話人的感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容易說出傷害別人的話。二是有知識,通曉的事情多,在場合上有話說,不至于像鴨子聽雷,啥也插不上嘴。三是有見識,能看出來事情的本質或問題癥結,能抓住事情的關鍵,突出主題,緊扣中心,這樣說話才有分寸,有分量,不至于東拉西扯,說了半天不得要領。有一句俗話“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是用來形容某些人寫文章抓不住中心,廢話連篇。如果講起話天馬行空,信口開河,胡侃一通,別人聽起來如墮五里霧中不知所云,則非但不是口才好,簡直是壞習慣!
有想把話說好的愿望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有意識地加強口才訓練。口才好,有天賦的一面,更重要的還是后天努力。據說曾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念中學時是結巴,但他不放棄訓練,積極參加學校的演出,每天到樹林里對著大樹練習講話,以至后來成了日本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
有資料表明,有的中國人跟西方人物交流,有時顯得木訥、忸怩,與中國五千年深厚歷史文化的滋養極不相稱,原因就是有些太古老的理念,束縛了人們在“口才”上的發展。有句古語叫“貴人語話遲”,“敏于事而訥于言”,成了一些人不愛說話的借口。其實,依爺爺的理解,這并不是叫人少說話,“遲”、“訥”是告誡人們要想好再說,不要急于表達。也許,正是由于我們缺乏對口才綜合能力的訓練,才讓我們的“口才”相形見絀。
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說明良好的語言(思想)不但可以帶給別人愉悅和啟迪,更可以增長知識,激發熱情,增進感情。
會說話,是藝術,是技巧,是學問。如果一個人在談吐中,能熟練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幽默機智,旁征博引,簡練明快,跌宕緊湊,激情飛揚,鏗鏘有力,自然會受到別人的贊許,這就是“會說話”的魅力。
會說話,是分寸掌握得好。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有句名言:“聰明人不外三點:一是說話得體,二是行為公正,三是思慮周到。”其實這三句話是互相關聯的,思慮周到,行為公正,是說話得體的前提。說一個人有沒有水平,其實就看他說話、辦事分寸掌握得是否恰當。有時不讓說而不說,是無奈;不必說而不說,是默契;不敢說而不說,是怯懦;不便說而不說,是修養;不該說而不說,是分寸;不屑說而不說,是傲慢。用哲學術語講,是“度”把握得好。過一分為多,少一分為少,恰到好處就是水平。
能把話說好,要經過長時期的積累訓練,有個逐步提高的過程,爺爺這里僅從五個方面做點強調。
第一,什么時候最容易說錯話?就是在急迫、盛怒、特高興的時候,最容易說錯。人在激動、緊張、沖動的情況下,往往會失去理智,失去分寸,或者不知說啥好,或者說得不得體,不計后果,只圖一時痛快,啥高興說啥,結果“一入人耳,有力難拔”,惹出是非,悔之晚矣。得意時要少說話。說話時不可傷害他人自尊,講話要有分寸,莫逞一時口頭之快,而得罪于人。“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口出狂言者禍必至。得理要饒人,禮讓不是人際關系上的怯懦,而是把無謂的攻擊降到零。
沒話說或說錯話的病源至少有兩個:一個如魯迅先生所說:“急不擇言的病源,并不在沒有工夫想,而在于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平時對自己將面對的或可能出現的問題,準備不足,沒有做到事先心中有數,所以臨場時,不知說啥好。二是平時知識準備不足,閱歷短淺,思考能力弱,邏輯能力差,腹少詩書,胸無點物,臨場時自然沒話說。這就要求孫孫從這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了。
第二,要把“會說話”與做人的“油滑”、“刁鉆”區別開來。“會說話”與“耍嘴皮”是兩回事,見到人八面玲瓏,四面見光,看風使舵,甚至謊話連篇,虛情假意,這不屬會說話,是做人太世故。世界上沒有傻人,別人不點破罷了,這種人只能讓別人唾而遠之。若說話太咄咄逼人,尖酸刻薄,質問怨損,氣勢洶洶,得理不饒人,甚至強詞奪理,去揭別人瘡疤,這種人就更缺德了,最終會失掉友情,失去愛情。
會說話是指說話得體,但本質上要誠實率真,坦蕩大氣。能指出別人的缺點,是一種真誠;若恭維別人的缺點,就是不懷好意。該直率則不隱晦,能委婉而不虛偽。說錯了,當即坦誠道歉。這樣,會使自己永遠處于主動,博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要學會傾聽。會傾聽,也是會說話的一個重要方面。你在和別人交流時,必須要掌握對方心理活動的脈絡,你的話才會恰到好處、深入人心。而傾聽,是了解對方心理的前提。會傾聽,大體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要集中注意力,努力聽明白。不要沒聽明白就亂點頭,這樣往往會造成誤解。爺爺農村有個兒時的小伙伴,當時是生產隊的電工,二十二歲那年,在準備爬高壓線桿斷線時,告訴他爸爸“把電閘拉下來,看著點”,他爸爸點頭示意知道了。可是他爸爸卻聽成“我把電閘拉下來了,看著點”。兒子當然充分相信爸爸不會大意,放心地爬上高壓線桿,剛一伸手操作,一道火光,人一頭栽下來。爸爸此時正忠實地守在有電閘的屋門口,目睹了兒子慘死的一幕。爸爸肝膽俱裂,痛不欲生,也無力回天。教訓何其慘痛!為什么有些部門對重要命令往往要讓執行者復述一遍呢,就是怕聽錯。
二是聽別人講話,要目不旁視,看著對方的眼睛,表示恭敬聆聽。不可左顧右盼,交頭接耳,也不要貿然打斷別人的講話。有疑問確需插話時,要舉手示意,得到允許的表示再發言。特別是面對別人的嘉許,應謙遜有禮、頷首示謝,不可趾高氣揚,洋洋得意。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別人對你的嫉妒心理,維持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是對別人的話是好是壞要進行分析,不能不加思考地做出反應。“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格言聯璧》語)。不要輕信謠言,不要讓那些毫無意義的“閑話”消耗你的時光,敗壞你的情緒。對一些玩世不恭、權勢爭斗、男女緋聞、耍小聰明之類的話,都要讓它隨風而逝,你才能保持秋水無痕、素心如玉的心境。
說到傾聽,爺爺要特別囑咐你一句:因為你小時候大人說你的時候,你總好隨口找些“理由”為自己辯解,這是很不好的苗頭!小孩子或許因為頑皮、好勝,可以理解,但長大后聽到別人意見的時候還這樣,就令人擔憂了。爺爺告誡你:面對別人的意見,一定要耐心、虛心、誠懇地傾聽,千萬不要立即給予“反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必逞口頭之快,要壓住別人三分點呢?這是耍小聰明啊!是很令人討厭的!總喜歡找個“理由”為自己辯解,這種“有理沒理都要辯三分”的習性,不但給人不開明、不虛心、不成熟、好強詞奪理的不良印象,更會降低你的人格,損害你的人際關系,影響你的發展。孫孫切切注意!
第四,平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加強口才訓練。有很多孩子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越是不講,越不會講;越不會講,越不敢講。爺爺非常喜歡看電視里大學生演講比賽節目,他們的機敏、博學、善辯,很讓爺爺羨慕。我想,這些口才好的大學生,一定是在平時就注意口才的訓練。好的口才主要是后天練出來的。孫孫兩三歲,大人就注意培養你的表達能力了,盡可能和你做語言交流,讓你講在幼兒園的事情。你小時候就表現出很好的口才潛質。爺爺希望孫孫一直努力,不放過任何可以鍛煉口才的機會。比如課堂發言、班級演講、當班干部、組織班級各種研討會、到街頭宣傳、參加文藝演出、當節目主持人等,你都應該積極爭取機會。也許開始很窘迫,緊張,語無倫次,不得要領,但這是人人必過的一關,大膽向前,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慢慢就會從容瀟灑、發揮自如。
第五,學會必要的沉默。有時“沉默”也是一種修養。“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語)。即該說時講得恰到好處,是明智;不該說時,保持適當的沉默,也是一種明智、聰慧和力量的表現。博友劉良適也對“沉默”有很精辟的論述:“沉默,是恪守美德者的選擇。沉默也是一種語言,它在無聲中傳遞著力量和真實的情感。人們應學會在沉默中調整情緒,獲取輕松和寬容;在沉默中梳理和按摩心理,贏得信心和勇氣;在沉默中排除勞頓和煩悶,享受恬靜和灑脫。沉默使人變得豁達,它像一劑抗生素,使人們有了抵抗外界污染的能力。”的確,生活中總會有一些無聊、令人討厭的場面,你不屑參與進去,當然也不必表現出“憤世嫉俗”的樣子,這時候的最好選擇就是沉默。
爺爺這里特別要強調一句:一定不要背后議論別人的隱私或短處!這是最容易招致禍端的。如果能幫別人“維護一下”,不讓有缺憾的人難堪,當然更好;如果不便多言,最好就是“沉默”。《格言聯璧》有云“事屬曖昧,要思回護他,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就是這個意思。
“沉默是金”,不是不分時間場合地一律沉默,只有在該沉默的時候沉默,才是真正的沉默,否則就是故作高深,反而讓人討厭。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指“口若懸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講話的分寸,當言則言,不當言不言。一個人如果喜歡炫耀自己的口才,不分對象、時間、場合地呱呱個沒完,就有些煩人了。
總之,沉默是一種優秀的內在品質。但是,睿智的沉默與愚鈍的緘默還是有著本質差別的。“沉默”也有真假之分,是一種容易與淺薄無知混為一談的修為。孫孫從小就在口才方面表現出優秀的潛質,相信長大后一定錯不了。但是,不要做從早到晚喋喋不休的呱呱鳥。
還有一個講話的細節,孫孫要注意:說話時的語速和聲調,一定要抑揚頓挫,或舒緩輕柔,如潺潺流水;或似珠落玉盤,悅耳動聽;或似高山瀉瀑,激越清揚;或似雷霆萬鈞,振聾發聵,要跌宕起伏,動人心魄。表情也要豐富,但不要過分夸張,以得體為宜。有沒有感染力,有沒有說服力,是衡量講話好壞的根本標準。記住,“有理不在聲高”,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只有讓別人能信服的“說服”,才是“口才”。爺爺對那些講話像吵架,像放機關槍,高聲大嗓,唾沫橫飛,脖子上青筋凸起,咄咄逼人的表述方式,非常反感。怎么就不能文明一點兒呢?其實,這就是一個人文化修養欠缺的結果呀!
總之,話品即人品。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而不會是水。關鍵是自己先要腹有詩書,胸藏錦繡,才會口吐珠璣,言之有物。深厚的知識積累是卓越口才的基礎。關于品格、知識的修養,爺爺在別的篇章已談到,不再贅述。
看《紅樓夢》,里邊有兩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得非常好。只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才會懂得怎樣把話說得得體。薛寶釵這個人物,爺爺非常喜歡,認為她的言行最具體地詮釋了這兩句話,孫孫可以在閱讀時慢慢體會。
爺爺還建議你,讀一些口才修養方面的書,學學周恩來在外交場合的一些精彩文獻,系統地提高自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練習,要創造機會,勇于從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口才。
是人才者必有口才,沒口才的人才一定是一個不完整的人才。而會辦事、口才好的人,則必定是人才,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通用之才。
爺爺熱切地期盼著你,不愧對“闊”字。
上一篇:學會與人合作
下一篇:學點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