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人,將“危機”化為“機遇”
職場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難免都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危機,如果對工作力不從心,事業停滯不前……對于能力和經驗相對欠缺的新人來說,危機更是此起彼伏。這時候,你會如何做呢?切記,你此刻的行為將直接決定你的成敗——是被機遇和企業熱捧的寵兒,還是備受冷落的棄兒。
是危險,還是機遇?全在你如何對待。通常,一些內心脆弱的新人會習慣性地只看到“危險”,怨天尤人,灰心喪氣,甚至一蹶不振,如此很可能是坐失良機;而那些膽大心細,敢想敢干的人則能沉著應付,對所面臨的危機加以認真觀察和分析,從危機中挖掘出隱藏的契機,進而開啟良機。
一場危機是一場災難,同時也潛藏著一定的機遇,這并非自我安慰,或者異想天開。在中文里,“危機”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危”是“危險”,“機”則可以理解為“機遇”。也就是說,危機并非百分之百的危險,而是與機遇如影隨形。所以,深陷危機并不可怕,不必悲觀和失望。
這里說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個農夫牽著自己的驢子外出,驢子卻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個深深的枯井里,農夫想盡辦法都沒能把驢子拉上來。為了避免驢死得太痛苦,農夫抓起鐵鍬,開始往井里填土,驢子很快就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事,起初它痛苦地哀嚎著,不一會兒它居然安靜了下來,它不停地抖動落在身上的土,讓土落在自己的腳下。泥土越積越高,驢子居然踩著泥土爬了上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危機中振作精神,冷靜面對,認真捕捉危機中的轉機,并且認真妥善地去應對,很多時候就會使危機變為轉機,突出重圍、化險為夷,這正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某件事情這一方面的危機,也許正是另一方面的契機;或這件事情上的危機,很可能正是另一件事情上的契機。危機發生了,在他人尚處在思維混亂、頭腦困惑的狀況時,如果你能認真地捕捉到危機中的機會,調動并挖掘自身的潛能,你也就先人一步地抓住了成事的機會,想不成功都難!
也許你不知道,我們現在用的吸水紙就源自一個危機事件:
有一位德國人,在一家造紙廠做技術工作。他認真勤奮,對工作很負責,但有一次他一走神居然在造紙的一道工序中忘記了放糨糊。糨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是用于紙張粘合的,至關重要。結果,生產出來的那批紙一寫字馬上就模糊了,成了不能書寫的廢紙。這位技師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他主動去找老板承認自己的錯誤,但還是被扣工資、罰獎金,最后還遭到了解雇。
正當技師唉聲嘆氣時,一個朋友提醒他,認真想一想,能否從失誤中找到有用的東西,以將功補過。怎么辦呢?圍著那批廢紙,他心事重重地踱著步子,一會兒摸摸,一會兒聞聞,很快他認識到這批紙雖然不能做書寫紙,但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用來吸干器具上的水。于是,他將這批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投入市場后相當搶手。后來,他申請了專利,靠獨家生產吸水紙發了財。
生產出一大批無法書寫的廢紙,面對如此巨大的失誤,造紙工人調整思路,認真思考,結果使“廢紙”找到了新用途,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巧妙地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可以說,這正是危機變成機遇,壞事變成好事的一種詮釋。看完故事,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發明家的聰明,也進一步領略了認真的奧妙。
心理學家阿佛瑞德·安德爾說過:“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負的力量變成正的力量。”不管什么時候,在什么場合,發生了怎樣難以承受和解決的危機,認真面對,積極改變,而不是隨波逐流,任由事態肆意發展。這是一種化憂為喜的個性,也是一種充滿樂觀和智慧的個性。
職場有許多危機,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公司倒閉的時候、長期失業的時候、受老板打壓的時候,別怕,考驗你的時刻到了。振作起十二分的精神,認認真真地思慮:“從這件不幸的事情中,我可以學到什么呢?”“我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是危機,還是機遇”,一切就全靠自己。
箴言No.5
“危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危”是“危險”,“機”則是“機遇”。在危機中保持冷靜,認真思慮危機中的轉機,你就很有可能從中發現契機,化危機為機會,最終突出重圍、化險為夷,實現新的飛躍。
上一篇:認真點,把知識轉為能力
下一篇:重視細節——細節是做好工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