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己的利益,千萬別碰
古語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和錢財是世人所喜愛的,是世人所追求的,也是讓世人甘愿奔波勞碌而想得到的東西。當然,正當的追求名利是一種基于生存和競爭的事實存在,但是對于名和利,要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通過正當途徑去得到,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和道義去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因此,不是自己的利益就不要去碰,那些不義之財就算被你拿到了,將來也會讓你十倍償還它。
孔子在《論語》中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并沒有標榜他不愛名利,但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渠道,不能什么樣的名利都要,這是小人的行徑,這些不義之財對于孔子而言不過是天上的浮云而已。在這里,孔子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而這也應當是一個正人君子所秉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
從前,有一個叫做林績的人,一次在蔡州旅舍中住宿,當他躺在床上的時候,感覺席子下面有東西硌著他,掀開席子一看,發現有一個布袋,布袋中有一個錦緞包袱,包袱里面裝了幾百顆珍珠。第二天,他向旅店主人問道:“前天晚上什么人住在這里?”主人告訴他說是一位富商。林績對店主人說:“他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假如他再來的話,希望您讓他到上庠找我。”說完之后,還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寫在紙上,貼在了房子里。
富商到了京城之后,要拿出珍珠來賣,發現包袱不見了,急忙沿著來路尋找。到達蔡州旅舍后,看到了墻上林績貼的紙條,就急匆匆趕到了上庠。找到林績之后,林績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如實告訴了富商,說:“您的珍珠都在,但是還不能就這樣拿走,您應該上書官府,我當全部奉還。”富商遵照了他的辦法。林績趕到官府中把珍珠全部交給了富商。官府讓他們對半平分珍珠。富商說:“這也是我的本愿。”林績無論如何都不接受,并且說:“假使我林績一心想得到這些珍珠的話,這些珍珠早就全部歸我所有了,又何必送給您呢?”
的確如此。就像林績說的那樣,假如他真想得到那些珍珠,只要在發現的時候不告訴任何人,一走了之,那些珍珠自然全部歸他所有,可是他并沒有這么做。難道他不喜歡珠寶嗎?難道他不知道那些珠寶的價值嗎?當然不是這樣。因為他知道財物要靠自己辛勤的雙手去獲得,而不是乘人之危去拿別人的不義之財。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指的不僅僅是拾金不昧,它所指的范圍非常寬泛。它的意思是,所有的錢都要來得正,必須是正當利潤才行。天下人哪個不愛財?恐怕除了莊子之外的人,沒有不愛財的。但是當你得到這些財富的時候,要捫心自問一下,這些財富是不是從正當途徑得到的,有沒有偏離道德范疇。假使偏離了道德范疇,哪怕一點點都不要去做。賺的是干凈錢,花的時候才能夠心安理得。要知道,人在意誠時心才會正,才能夠讓自己的一切獲利途徑符合道德規范的約束,并使自己養成遵守道德規范的習慣,而且能夠弄懂自己行為中涉及的種種道德問題。
然而,有些人卻通過不正當的途徑獲取財富,他們無德、無道、無良知,只要能夠得到錢,不怕做任何事情。例如,有些當權者以權謀私,獲取暴利;有些經商者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有些人投機鉆營,為了得到錢而不擇手段……凡此種種,無一不是喪失良知的表現,而這些人并不能逍遙法外,他們最終必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嚴懲。
上一篇:“桃花運”就是“桃花劫”
下一篇:不犯給人當槍使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