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評價。
一個學生對某個老師,從心里或崇拜,或欽佩,或討厭,或蔑視,或抵制,或對抗,或暗戀,真是什么樣印象的都有。
其實,處于孩提時期的學生,還不能客觀、全面、準確地評價老師,往往帶有孩子的偏激和好惡,在他們眼中,一個老師好,就好得了不得,一個老師“壞”,就“壞”得不得了,有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
比如一個老師批評他一次,可能態度生硬一些,或者批評與事實有所偏差,他就會認為這個老師很壞。比如一個老師跟家長“告了狀”,就對這個老師“恨之入骨”。比如碰見某個老師在跟戀人逛街,就對這老師表示不齒。如此等等,都讓人哭笑不得。
作為孩子們,正是處于剛剛開始學習認識周圍事物的時候,有這樣的偏頗、成見,表現出幼稚、單純,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是,在校學習期間,處理不好師生關系,會有很大害處,甚至會影響到該學生一生的發展。
由于師生關系不好,或由于對某科老師印象不好,很容易影響自己的學習熱情,甚至會賭氣“不給老師學”,這自然會影響學習成績。因為學習成績下降,又受到老師的批評,這種對立情緒又會增加,就更學不好。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可能就使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學生走了下坡路。
與老師關系不好,也不會受到老師的喜歡。老師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偏愛,對好學生自然會多親近、多提問、多指導,主動多傳一些“真經”,而對那些不愛學習、頂撞老師、看不上自己的學生,自然會有所疏遠,有敷衍了事的時候。而越是這樣,師生關系越冷淡、越緊張,會嚴重挫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因而使雙方的教學質量、學習質量大打折扣。
師生關系不好,在學生心里也時時是塊心病,是籠罩在心頭的一個陰影,學生會苦惱、焦躁,甚至玩世不恭,放棄學業。長時間內得不到調整,會在學生心中形成無形的壓力,甚至導致學生性格的偏執、自閉、抑郁或厭世,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關愛的時候。
因此,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孩提時期學生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爺爺寫這個題目,就是希望孫孫在學生時代,能處理好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取決于能正確地看待老師。
老師也是平常人,也是血肉之軀,也都有各自的脾氣、個性,老師的品質、修養、見識、教學能力、胸懷、氣質,相互會有很大差異,確實存在著優和劣,甚至不乏不稱職的老師。所以不能把老師神化,不能把老師太理想化,要求老師過于完美,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失望和反差。
爺爺曾當過八年中學老師,深切感受到由于老師的格調不同,對學生的影響也不一樣。爺爺當老師時,常常想自己當學生時的感受,所以,非常理解學生的心理,有許多與別的老師不同的做法。
首先,爺爺絕不在學生面前“裝大”,沒有那種老師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而是滿腔和氣。我跟學生說:“我只不過是比你們先學了幾年,你們到我這個年齡會比老師更優秀。”這是句大實話,然而卻一下子與學生拉近了距離,他們也有了信心。比如爺爺尊重每個學生的自尊心,批評時總會給學生留面子,點到為止,讓他自己心里產生自勵的風暴,學生會說“不好好學習,都對不起老師”。
其次,“高師無教”(指教育者不刻意要求學生如何如何,而是“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以自身的表率行為影響學生),爺爺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帶頭去做。給學生布置作文,爺爺自己也寫一篇,與學生們共同講評。帶學生去勞動,跟學生一樣分任務。有一次帶學生去挖一條兩米多深、六米寬的水渠,爺爺跟學生一樣分段干。當時爺爺小臂處還有一個小火癤子,結果抻著了,整個胳膊腫得很厲害,差點沒釀成大疾。自己帶頭干,不用去號召,我們班的任務會比別的班完成得又快又好。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這就是為人師表的魅力。
可是,有的老師不這樣,在求教的學生面前趾高氣揚,批評學生時連怨帶損,勞動時只顧跟別的老師在旁邊閑聊,像個工頭一樣在那大呼小叫地監工。于是,有一些學生私下里跟我說:“我若能調到你們班多好啊!”
爺爺得到學生的喜愛和尊崇,感到很幸福。
學生在校期間首要的任務是學習做人,如果不能在學校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健全的人格,有了知識將來也很難融入社會(目前我們的教育過度重視“分數”而忽略品格修煉,很令人擔憂)。所以,一個真正好的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內在的進取動力,教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掌握生存能力,教授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真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只傳授知識,常常培養出來的都是書呆子;而傳授學習方法和善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常常培養出來的都是開拓型社會精英。
學生對于老師的好和不好(假如看法基本正確),是無力改變的,甚至是一種無奈。就像一個嬰兒來到人世,睜開眼睛一看,是生在一個普通貧困家庭還是生在高官家里,是無法選擇的。老師的不斷提高、老師的自我完善,是校長操心的事,也允許老師有個提高的過程。關鍵是,面對這樣一種實際,對于“這一班”的學生,如何能使師生的教與學產生良性互動,獲取最大的學業收益。
對此,爺爺的建議是:
第一,要正確理解老師,善待老師,看到老師的主要方面是好的,理解老師有缺點也是正常的。不要要求老師太理想、太完美,相信老師也時時處在不斷地提高之中。要理解、原諒老師偶爾的失誤,并在這個基礎上尊重老師。
“道在者尊”。尊重老師,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過去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學生見到老師要讓路,要施禮,連家長都要對老師表示尊敬。孔子這樣的大師,還要躬身施禮,向十三歲的孩子討教;毛澤東作為新中國開國領袖,還要對老師徐特立畢恭畢敬。何況我們呢?
爺爺不敢想象,現在有的家長破馬張飛地拉著學生到學校找老師吵鬧,會給自己兒女怎樣的影響。不懂得尊重老師,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呀!爺爺一想起“十年動亂”時期,就心痛不已。那時候,老師成了“臭老九”,鼓勵學生造反,批斗老師(當年在我念高中的學校,造反派貼出第一張批判老師的大字報時,讓我參與簽名,被我拒絕,因此得罪了造反派,后來還開了我的批斗會),這是需要我們幾代人不斷進行反思的歷史。清朝王晫在《今世說》中講:“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有多少為父母的人還不懂這個道理呢?
老師辛辛苦苦、盡心盡力地教導你,無論如何不該對老師不滿,而是應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謙卑之心,善待老師。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師生的感情不融洽,彼此缺乏信任,老師即使講得對,他也聽不進去,而學生的心不在焉,又使老師的熱情不高。如此惡性循環,最終是誤人子弟。要學習古人謙恭拜師的心態。假如張良面對在橋上三番兩次往橋下扔鞋子讓他撿的老者,表現出不恭不敬、不耐煩,老者怎么會贈書給張良呢?或許就沒有了后來張良輔佐劉邦做皇帝的故事。假如劉備不是三顧茅廬,而是兩顧,或表示不尊敬(孔明先生午睡,劉備立在廊下恭候先生半日,的確有誠意),說不定三國歷史會是另一個樣子。
所以,記住學生的大方向是盡一切可能學習知識,不要計較老師的對與錯,不要太挑剔,哪怕他教你學會一個“一”,那也是老師,應當尊敬他,感謝他。多看老師長處,學習老師的長處,用心做好功課,這才是學生應有的態度。
第二,關鍵是自己要做個好學生。沒有哪個老師是愿意與學生搞僵的,沒有哪個老師是不喜歡好學生的。作為學生,應當主動與老師溝通,多親近老師,多主動向老師請教學問。一個老師回答得不理想,可多向幾位老師請教,一次沒聽明白,可以多請教幾次。主動向老師提出疑問,跟老師展開討論,學習得才扎實、透徹;而作為老師,除非他是瘋子,否則不會不喜歡這樣的學生。
師生關系好壞,學習成績好壞,首先要從學生自身檢討,找原因,而不要一味地只埋怨老師,埋怨學校,甚至埋怨家長沒給找個好學校、好班級。
有一個企業界流傳的故事,可以借鑒一下。有一個人跟朋友抱怨,說老板不喜歡、不重用他,也不給漲工資,工作沒勁頭,想離開這家公司,另謀一個單位。朋友對他說:“你可以離開,但離開之前,為什么不把老板管理企業的經驗、營銷策略學到手再走呢?這是一個知名的大企業,一定有管理上的成功之道,‘偷’到自己手里再走,豈不更劃算?”于是,這個人開始暗下決心,要把這個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學到手。他開始每天早來晚走,埋頭鉆研,十分勤奮。半年后,他又跟那個朋友在一起小聚,那個朋友問他:“學得差不多了吧?要不要我給你介紹一個新的企業去就職?”這個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說:“我不想跳槽了,我家老板現在十分重視我,又提我當副總,又加薪,我為什么還要走呢?”
你看,是這個老板改變了嗎?不是,是這個先生先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變得勤奮起來,自然獲得了老板的青睞。
學生也一樣,師生關系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本身是不是勤奮,是不是懂事。自己先做個好學生,沒有哪個老師會不喜歡你,還是多反省自己為好。
第三,要主動地幫助老師調解好與同學的關系。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會把愛灑向每一個需要關懷的心田,能在課內課外和學生和諧溝通,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時師生關系緊張,老師心里也不暢快,也很想改善,但由于關系不睦,很難坦誠溝通。這時,同學的規勸,往往能讓與老師有矛盾、隔閡的同學更容易接受。
同學之間,沒有不議論老師的,這種時候,應在同學間多替老師做些解釋工作,促進師生之間的團結,盡可能為班級營造和諧上進的氛圍。這樣,不但老師、同學會喜歡你,更會鍛煉自己的人際協調能力,甚至可以培養自己的“領袖”素質。而在這個調解中,自己的思想、學識、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也會得到鍛煉。這也是善待老師的一個“偏得”。
當然,學生時期,若遇到一個好的、真正懂得教育、有責任心的老師,那是學生一生的一大幸運;遇到一個不懂教育、缺乏責任心的老師,可能一個人才就被耽誤了。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就在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善待老師,就是要尋求好的成長氛圍。父母有必要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學校、好的老師,但有時這又不是家長可以做主的。好在人生會換許多老師,還是有彌補機會的。
其實,老師、學校的好壞,畢竟是外因條件,關鍵還是自己要努力。一個孩子將來怎樣,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主觀上的努力尤其重要。在秦皇島第七中學的院里有這樣的標語:“不比闊氣比志氣,不比聰明比勤奮,不比基礎比進步”,就說得非常好。孫孫自己若能堅守住無論怎樣都不懈怠、不消沉、不放棄努力的底線,那就在哪里都可以成才。你看,有許多重點學校的學生,不是也沒考上大學嗎?而有的很一般的學校,也培養出了高才生。關鍵還是主觀的努力起決定作用。
善待老師,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畢竟有利于學習。
善待老師,才會有一個快樂、幸福、成功的學生時代。
善待老師,實質上就是善待自己。
當然,善待老師,不僅僅是指在學校學習階段,而應是一個人終生的品質。爺爺幾十年,對曾經給我重要影響的老師,都一直念念不忘,退休后,還經常去看望他們。闊闊長大后,一定會比爺爺做得更好。
爺爺希望闊闊在學生時代能處理好師生關系,為你一生的發展實現一個良好的起步。
上一篇:創造性才能
下一篇:如果你想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