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祖先所做的舞蹈
傳說那是在三皇五帝時期,大約是從公元前2500多年至公元前2140年之間,從這時候起,便有了一些關于舞蹈的記錄,是整個華夏文明的原始舞蹈在典籍中的珍貴記錄。
其中著名的有贊美伏羲氏的《扶來舞》、稱頌神農氏的《扶犁舞》、黃帝時的《云門大卷舞》以及《防風氏之舞》、《葛天氏之舞》等。
《扶來舞》由來是根據傳說中伏羲與女媧一起創造了人類,所以這一舞蹈才受到歷代景仰,其實《扶來舞》就是歌頌伏羲的樂舞。
伏羲也叫做伏戲、包犧,又稱作犧皇、皇羲。傳說中伏羲和女媧通婚,生育后代,后來又被禁止,這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族內婚到族外婚的演變。
傳說中伏羲還是個多作發明的人。他的發明之一是八卦,八卦是用以記載和預測世事的工具。在伏羲所處的時代,天下野獸很多,于是他發明了捕獸的網繩。
因此那時候人們才可以用網來捕捉動物以供食用。人們用來歌頌伏羲發明網繩,并在捕獵勞作中表達歡快情感的樂舞,這便就是《扶來舞》了。《扶來舞》又稱做《立本舞》《立基舞》。也有人說這支樂舞的歌詞部分才叫做《扶來舞》,而整個樂舞名應該叫做《荒樂》。
這個樂舞內容,講的就是伏羲氏發明結網,他教會人們以網捕魚的事跡。當伏羲網繩結成時,大家都為他感到歡欣鼓舞,甚至連美麗的鳳凰也飛來慶賀,于是《扶來舞》之“扶”,實際上就是飛來慶賀的“鳳凰”。
原始舞蹈舉行總是載歌載舞的,雖然那時人們所唱的歌詞早就已經失傳了,但是根據人們經常把歌中的襯詞或首句當做歌名的做法,人們猜測“扶來”就是歌中的詞句,于是人們便把這支舞蹈取名為《扶來舞》。
后來唐代著名詩人元結曾經寫過十首《補樂歌》,其中提到了紀念伏羲的這支樂舞名叫《網罟》,詩道:
吾人苦兮,水深深;
網罟設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
網罟設兮,山不幽。
這首詩的意思是,由于有了網罟出現,水也不深了,山也不再陰森幽冷,人們勞動生活充滿了快樂,人們起舞紀念伏羲,以舞蹈這種生動方式來說明出結網在漁獵生活中的巨大價值。
實際上,原始社會狩獵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占據了很長一段時期,并且還留下了很多的印跡。
新疆皮山昆侖山口的巖畫上就留有許多狩獵圖,其中巖畫上的人們非常生動,一個個就像跳舞一樣。人們在狩獵中得到的動物角、牙齒、骨頭和皮毛等,這顯示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這些戰利品很自然地被用作裝飾,并被融合進帶有舞蹈意味的形象中,也成了《扶來舞》的基礎裝飾了。
《扶犁舞》是歌頌傳說中炎帝的,炎帝也被稱作神農氏、烈山氏、厲山氏等。據說神農氏姓姜,他生于陜西岐山東面的姜水,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相傳在神農氏的時候,人類很多而禽獸很少,所以食物相對不足,還有疾病非常流行。神農氏發明了農具耒耜,也就是最原始的犁,然后他教會人們農耕技術,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水平,也減輕了人們勞動強度。
后來,神農氏又遍嘗百草,他曾經一日遇到70種毒草,但他卻不停止對草藥的尋找,在他努力之下,終于興盛了中草藥之學,他被奉為藥祖。神農這些功績受到華夏民族的崇拜,傳說里人們紀念神農的樂舞名字就叫《扶犁舞》。
后來南宋著名學者羅泌在他所著的《路史·后紀》卷三中記載了神農的事跡:
桴土鼓以致敬于鬼神,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刑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以薦厘來,是曰《下謀》。
《扶犁舞》,也被稱作《扶持舞》,又叫做《下謀舞》。從古代神話記載上來看,這個樂舞與炎帝神農氏的敬鬼神活動聯系在一起,同時又是專門為了農業豐收而做的樂舞。這個樂舞的具體表演情形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了。在傳說里神農氏使用了一種叫做“土鼓”的樂器。
后來,人們在山西襄汾陶寺出土了一件標為夏代的土鼓,這看似是一件日常用的陶制器皿,類似水罐。但是這個水罐上下都蒙著皮,實際上也可用作“鼓”,它也許就是神農氏所用的土鼓吧!
上一篇:為探索人生而起舞的吳曉邦
下一篇:樂觀幽默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