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品德,決定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古時候,先賢墨子曾給弟子們講過一堂生動的課,他將弟子們帶進一家染坊,工匠們正在將織好的布放進不同顏色的染缸,浸泡不同時間后,取出晾曬,這樣就成了五顏六色的花布。
墨子對弟子們說:“你們看這些絲織品,本來是雪白的顏色,放到青色的染缸,就變為青布;放到黃色的染缸,就變成黃布。染缸里的顏色不同,布的顏色就不同,如果一塊布進入不同的染缸,就會沾上其他顏色,所以,染布的時候要加倍小心,才能保證布的純色。”
墨子進而總結說:“一個人的品性就像一塊潔白的布,想要染出什么顏色,要靠我們自己把握。”
我們生活在一個古老又有底蘊的國度,先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值得我們研讀效法。就如故事中的墨子,從幾個染缸幾塊布料就能看到人性的本質和變遷。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如一塊潔白的布,在成長的過程中,受父母師長教誨,受他人影響,漸漸有了自己的顏色。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很難把握布的顏色。當我們漸漸懂事,開始以更高的要求看待自己時,首先審視的是自己的品德。
人無德不立,品德是人格的底座,有什么樣的品德,決定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同樣是學者,有道德的人會為人類造福,而道德感欠缺的人卻會為社會帶來危害。就如同樣搞醫學研究,有些人研制藥品,有些人卻研制毒品。一個人萬萬不可輕忽對道德的要求,因為人的欲念本來就多,不加以控制,很容易旁逸斜出,失去本心。
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一個人的心靈應該始終保持明凈。這就需要我們有極高的道德水平。在古代有一種提高自己道德的方法叫作“慎獨”,就是說在無人看到的地方也要檢討自己的缺點,真正做到從里到外嚴格規范品行。這種方法歷來被人稱道,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慎獨”,謹慎地對待自己的一切行為,自然可以使心靈合乎道德,不被世俗污染,就如蓮花那樣雖在淤泥之中卻一身清凈。
一群弟子詢問老師如何消除雜念,老師反問:“院子里有野草,怎樣才能鏟除?”
“應該用鏟子鏟掉。”一位弟子說。
“一把火就能將它們都燒掉。”另外一位弟子說。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應該連草帶根一起都拔出來。”還有一位弟子說。
“明天我們把院子里的地分為四塊,你們按照你們的方法鋤草,我按照我的方法鋤草,半年以后,我們看誰的方法更好。”老師說。
半年很快過去了,師徒聚在院子里,發現徒弟的三塊地依然雜草叢生,只有老師的那塊地長滿了金燦燦的稻谷,原來老師并沒有想辦法除去雜草,而是種上了糧食。
“人的欲念就像雜草,不論什么方法都無法根除,所以,對抗欲念的最好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美德。”老師對弟子們說。
想除掉土地上的野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面種滿莊稼;想除去心靈里的雜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自己的美德。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慎獨”,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就能夠做到對人對事表里如一,對事對物有原則又不失情誼;有雜念的時候,他們自己知道如何控制,更不會為了外界的誘惑變得躁進使性,忘了自己本來的身份。
人們常常感嘆人性莫測,也感嘆自己在變化,隨著世事無常,變得越來越不認識自己。人為什么會改變本性?因為心躁。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讓我們急于改變,所以躁;人際中有太多不滿卻無處發泄,所以躁;事業上有太多目標想要達成卻不知要多少時間,所以躁;眼睛里看到太多誘惑想要一一嘗試,所以躁……心躁,唯有培養道德能夠加以約束和安慰。
一個重視美德、培養美德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心躁,他們知道人性最重要的是平,是靜,經得起考驗的坦蕩,這才是他們的追求,所以世俗不能讓他們浮躁。他們的腳步總是穩的,心態也是端正的,他們謙和處世,磨煉自己的品德耐力,就像古詩所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重視品德修養的人,晶瑩剔透,如冰如玉。
上一篇:壓抑自我,不如來一次傾訴
下一篇:善待他人,善意會被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