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低聲音,彰顯吉師風范
作者簡介
于欣禾: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中共黨員。曾擔任教育科學學院秘書處副部長一職,曾參加赴臺交流活動,曾獲得專業二等獎學金,曾在圖書館舉辦的“CNKI杯”讀書達人秀中獲得二等獎,在圖書館“一戰到底”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隨著“吉師六律”的推行,校園中常常可見寫著這六律的標牌。耳濡目染中,同學們大概都能夠脫口而出,可實踐起來又是什么效果呢?以下就“吉師六律”中“不大聲喧嘩”,談談我的所見、所感。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上出現了一個話題叫#感謝室友不殺之恩#,列舉了很多所謂的“殺身之禍”。比如:別人睡覺請保持安靜,半夜三更別打電話,聽音樂時不插耳機等。對于這些被網友戲稱的“殺身之禍”,站在干擾者的角度,或許是一時沒注意到,沒當回事;而站在被干擾者的角度,就是公共環境中被侵犯了個人生活。當這樣的干擾一點點地被積累,總會有出現摩擦的一天。寢室關系靠的是每一個成員的自覺維護,尊重室友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提供舒心的生活環境。
走出寢室這個范圍,樓層里最不受待見的位置大概是水房、樓梯口附近,原因可想而知,就是被打擾的概率比較大。有“煲電話粥”的、有嬉戲打鬧的、有一展歌喉的。對于這些人我們應該委婉警告,然而與此同時也要想想這句話,《論語》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什么意思?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就幫助別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辦事能通達順利,就也幫助別人通達順利。我們把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放到前面講的寢室問題上,自己希望不被別人打擾,就怎么樣?不打擾別人。所以行他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
除了寢室,教學樓也是我們每日必到的地方。而我們的走廊其實是個“擴音器”一樣的存在,尤其是上課或者考試期間更是明顯。上課時的“擴音”打擾我們聽講,考試時的“擴音”嚴重干擾我們的答題思路。那是誰用了這擴音器呢?還是我們。聽過一個廣告語叫“喧鬧在這里停止,思想在這里升華”。停止別人升華的同時也在阻礙自己進步。
有人說大學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剛剛說了兩點:宿舍、教室,還有一點就是食堂。或許大家已經對食堂里的吵鬧習以為常:買飯時吵鬧、吃飯時吵鬧、就連不在飯點的時候也把食堂當作了聊天室。從小我們就被告知“食不言,寢不語。”老話中“食不言”不只是為了餐桌禮儀,還在為我們自己的健康著想。進餐時說話一是可能會堵住氣管,二是唾液中的細菌更易傳播。同時,別忘了有個形容不守信用者的詞是“食言”,說話時吃飯就是把話吃了進去,那誰還會相信這樣的話呢?
大學的圖書館已經不再是學霸的專屬地盤,在期末,無論你是學渣還是學霸,都為了搶到圖書館的位子而摩拳擦掌。其實在圖書館里每個人都會自覺地降低聲音,那種分貝真的算不上是大聲喧嘩。可在圖書館,在哪怕是用力寫字、敲擊鍵盤都會干擾身邊同學的地方,聲音就會被無限地放大。期末期間,大家之所以搶著去圖書館以及前面說的食堂學習,就是因為那里的學習氛圍最濃、最不會被打擾,若是沒有不出聲、安靜學習的自律,還是離開不要引起公憤才好。
以上提到的在校園中的注意事項,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變成一言不發、沉默寡言的人。大學校園是個性解放、重拾以前在高壓的學習環境下丟掉的自由張揚個性的地方,那么,該活躍的時候活躍,該沉穩的時候沉穩,在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這種境界是要經過自我監督、修煉才能達到的。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的身份會不斷變化,所代表的群體也會隨之改變。當我們在校內看到不文明行為時,我們可能會想:這是哪個學院的?當我們在外地看到沒教養的行為時,我們可能會想:這是哪個省的?當我們在國外看到有失禮儀的行為時,我們可能會想:這是哪個國家的?或許我們不該以點概面地去總結一個群體的特征,然而我想,整體素質高的群體一定會有一種責任感,去維護形象。身為吉師這個群體的一員,“吉師六律”不僅僅是我們在校的言行舉止的準則,它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德。有句話叫“一所大學帶給學生的是一種氣質”,身為吉師人,做到這六律后散發出來的氣質,是學校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再把眼光放到國際社會,最近還好了一些,前幾年出境游國人的不文明行為被媒體頻繁報道。在這些不文明中,大聲喧嘩也屢見不鮮。在一些喧嘩者看來,音量高等同于實力強。其實我們清楚:他們錯了,大聲喧嘩不等于牛氣,那只是在顯示自己沒有修養。時至今日,渴望成為眾人聚焦的“牛氣”,早已不符合現代文明的審美。想象一下,當一個人向我們喊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捂耳朵。光顧抵抗聲音了,那他大喊又有什么用?牛氣又顯示給誰呢?
舉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在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我報名了赴臺交流的項目,來到一個城市首先接觸的大概是機場或者火車站。其實在我的印象中,這些地方吵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人們離開或到達一片土地的地方,有些感慨也是正常的。而臺灣機場給我的感覺就是安靜,取行李的隊伍排得很長,可人群的聲音卻是很低,交談都是在耳語的狀態下進行的。在這樣一個安靜的機場里,給我的感受是讓我們消除了排長隊取行李時的焦慮,大家都靜靜地等待、依序離開。我們說“第一印象”很重要,這樣的第一印象是比美景、美食更令人難忘、欽佩的。
除了把音量高等同于實力強,其次可能的原因,也是比較核心的原因就是他們極少擁有過話語權,到了一個公共環境中拼命地爭取話語權,讓所有人都聽到自己的聲音。這一是說素質不高,二是自我焦慮。因為在家庭中、在團體中,擁有不了這樣的權力,一下子沒有約束了,就痛快了。相反,那些聲音較低的團體呢?梁文道在《常識》一書中發問:“是什么讓香港人在十年后把自己的音量降低了呢?其原因無疑是香港人變得越來越富有,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加之長期進行社會教育的綜合結果。”所以,別小瞧了聲音對人的貴氣的影響,俗話說“自古貴人聲音低”就是這個道理,貴人不缺乏話語權,相互交流不費勁,更用不著大聲喧嘩。
從學校生活再放眼整個國際,通過一些真實的例子,讓我們意識到,不大聲喧嘩真的是我們都要具備的素養,而不大聲喧嘩僅僅是“吉師六律”的其中之一。這六律中的每一條都代表著一個必備的美德,只有具備這些美德,我們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吉師人!
壓低聲音,彰顯吉師風范。讓我們提升對“吉師六律”的認知,將“吉師六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人人學習、人人實踐、相互監督的良好風尚,使“吉師六律”在身邊蔚然成風。
☆教師點評:李淑蓮
誠敬謙和,文明禮讓,君子五德“溫良恭儉讓”是人們共同遵守的德行與基本修養。“不大聲喧嘩”是我們從小被告知的基本禮節,“吉師六律”中進行特別強調就說明我們多數人沒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原因在于我們還沒有體會到不大聲喧嘩所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有多少,所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素質有多高。看學術文化大師的訪談、講座時,大多是不溫不火、娓娓道來,這透露出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平緩的語調、恰當的停頓讓人有親近感,聽者更用心,說者想表達的內容也能更好地被接受。越是大聲喧嘩,越是顯示出自己的無知;越是大聲喧嘩,越是拉遠與朋友的距離。這篇文章既列舉了身邊的例子又進行了國際視野的反思,希望能給觀者留下思考。
教師簡介:李淑蓮,碩士,講師。
上一篇:初唐芳華,盛世篇章——《古文觀止》之王勃《滕王閣序》
下一篇:同學,你掉了一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