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輩子,需要各種各樣的生存能力。
有些知識和能力是屬于專業性的,比如計算機、機械、醫療、財會、金融、建筑、農牧、航天、教育、藝術,等等,你精通其中一個方面即可賴以生存。爺爺年輕時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老一輩常講,家有滿斗黃金,不如薄技在身;一招鮮,吃遍天,學好一門技術足可以養家。
但是,當爺爺到六十歲時,太多的生活經驗改變了這種看法,感悟到人生還有一種比專業能力更重要的能力,那就是人際交往、溝通能力,處險不驚的應變能力和行動的組織、協調能力。說得通俗一些,就是人的說話辦事能力。
交際力的實質是一個人融入社會的能力。說人的交際力比專業能力更重要,大體有三方面的“理論”依據。
一是人生在世無論做什么事都首先必須跟人打交道,因為人就生活在群體中,這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性決定的。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關系網”上的一個“結”,如果你不懂怎樣跟人打交道,不能跟大家搞好關系,沒有人緣,沒有人脈,你的專業再厲害,得不到別人支持,也難以把事業做大做好。
二是根據目前企業界流行的“情商”、“智商”說,認為一個企業家要想成功,他自身的能力條件,情商比重占70%,而智商占30%。情商就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上,說話得體,辦事公正,口碑好,有人格魅力,特別是有組織協調能力;而智商主要表現在業務能力上,懂專業,有辦法,長于技術攻關。也就是說即使一個頂尖的業務高手,若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成功率也較小。
三是根據卡耐基的一個公式,也強調交際力的重要性。1999年時,有一天爺爺用午休的時間到書店看書,偶爾翻到一本《卡耐基妙語》,在開篇中,卡耐基講到他研究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如日本松下幸之助、臺塑大王王永慶、美國比爾·蓋茨等一些成功人士,雖然學歷不高,大都是初中文化,卻都成為世界級的精英。為什么?卡耐基總結了一個公式,他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5%靠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和遇事的組織應變能力,15%靠專業技能。爺爺當時看到這段話,沉吟良久,認為確有道理。
說到這里,爺爺挺欣慰,我孫孫從幼兒時,就表現出這方面的潛質。①你從小就挺闖,不懼場。大人抱你出去玩,人越多你越歡實,誰抱都行,不像有的小孩一見生人就躲。從小就這樣闖,長大后也會有膽量。②你半歲時,手里拿著吃的東西,誰要都可以,還主動往別人口里送。自私是人的本能,可你卻顯得很大氣。有的大人驚呼:“這孩子一點不摳,大氣,以后一定有出息。”③你的微笑挺迷人,無論走到哪,都有很多人喜歡。有一個甜美的微笑,是上天賜給你的人際通行證,是你走向人群最好的“介紹信”。④你轉彎快,一歲左右時,不順你意你便又打又撓,見大人哭了(故意逗你),你會立刻去摟大人的脖子,在臉上親幾口,直到大人破涕為笑。⑤你不到一周歲大,就會主動去求助大人。什么東西拿不動,夠不到,就來拉大人的手,讓大人去做。善于求助別人,是成功人生必備的重要潛質。⑥你一歲左右大時,知道小心,懂得保護自己。你沒吃過的東西,怎么給也不吃,直到大人吃一口,做出樣子,你才肯吃。穿衣服帶絨毛的,你不穿,說“怕”。高壓鍋噴氣時,你自己就知道躲到一邊去。從小就有“辨別”和“自衛”意識。⑦你從小就知道關心人。你兩歲時,看你太爺躺在那里,頭上蒙個毛巾,你跑過去,把小手伸到毛巾下,摸摸太爺的額頭說:“太爺,你感冒了?去醫院吧!”一會兒,太爺睡著了,毛巾掉地上了,你趕忙跑過去,撿起毛巾,輕輕給太爺蓋在頭上。看到誰睡在沙發上,你就會找件衣服,給蓋上,還說:“感冒了咋辦哪!”小模樣兒非常可愛。⑧你知道替別人考慮。你剛兩歲,一次你媽媽要領你到室外玩,快出門時,讓你返身把電視關閉,你跑到電視跟前剛要閉,回頭發現你太爺坐在床邊,你又跑到太爺身邊問:“太爺,你看嗎?”你太爺說:“我沒看。”你才返身去閉電視。⑨你有擔當潛質。有時自己不慎摔倒或哪里碰破,雖疼得齜牙咧嘴,也不哭,反而安慰大人說:“沒事、沒事!”在幼兒園有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你,你也能大度地不和他一般見識,不還口也不還手。⑩你有一定自制力。你喜歡看動畫片,即使看得正高興,大人提醒你“到時間了”!你會立刻關閉電腦。有時不用提醒,自己看著鐘表,到約定時間,會主動跟爺爺擺手再見,回自己房間寫字或看書。俗話說“三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孫孫的這些潛質,如果得到發揚,對于一生交際力的養成,是十分有益的。
如今,你長大了。爺爺不知道你在看到這段文字時,你的思想、性格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或許你在小伙伴的群體中品學兼優,儼然像個“小領袖”,深受大家的喜愛和擁戴;或者由于你先天條件較好,聰明又帥氣,被大家嬌慣,捧得不知天高地厚,變得傲慢、專橫,誰也管不了,正讓親人感到痛心和無奈。闊闊,無論如何,你還是個孩子,你的漫長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你現在接受爺爺的勸告,一切還都來得及。總之,爺爺認為,你一定要注意養成自己良好的交際力,這是你一生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那么,主要應從哪幾個方面來養成自己的交際力呢?
依爺爺六十年人生的感悟,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參考。
第一,學會主動“推銷”自己。擴大或融入新的交際圈,必然要通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才行。人一多了不敢上前,躲在角落里一言不發,引不起別人的注意,當然也引不起別人的重視。在有很多生人的場合,不要畏首畏尾,要大大方方,十分得體(不是大大咧咧,要不急不躁、溫文爾雅)地主動自我介紹,互通姓名,表示歡迎或致以敬意。當然,這時“會說話”就十分重要了。如果語調鏗鏘、口齒清楚、妙語連珠、風趣幽默、活潑機敏,自會給人以良好的印象。但也不要太張揚、太自負,弄得整個場面上大家看你一個人的表現。要動靜相宜,張弛有度,有制有節,不失分寸。有時,學會適時向別人請教,也是交際場合的一種智慧。抓住各種機會讓大家認識你,你也盡可能結識新朋友,是擴大人脈資源的必備素質。
第二,學會主動關心別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不喜歡跟一個冷漠、缺乏愛心的人打交道的。應當有一副熱心腸,看到別人有難處,力所能及地主動上前幫忙。人在難處,一句親切的問候鼓勵,就足以令人感動。當然也不必一定做自己力所不及的幫助。俗話說“沒有錢還可以幫個人場”,人到不了,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也是必要的。千萬不要幸災樂禍,不要取笑別人的短處,不要漠視別人的尊嚴。要學會欣賞他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本身就是一種優秀品質。欣賞他人,不需要成本,只要有開明的理性和慷慨的態度就夠了。有時,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贊賞的手勢,就足以令人感動不已。能欣賞他人,自己獲得的不僅是進步,更會獲得一份珍貴的友情。你可以認真領會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當厄之施,甘為時雨;傷心之語,毒于陰冰”等古訓的深刻內涵。
第三,要懂得感恩。古人講“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人的一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每當得到別人的幫助后,必須學會感恩。節日去看望一下,平時多問候問候,特別是恩人有難處時,挺身而出,主動幫助。雖然能力有限,關鍵是要有這個心意。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珍惜互助的情感,不懂感恩,周圍的人看了,也會推人及己,自然會疏遠你。你看《水滸》中的宋江(宋江人品好壞另論),他的人脈為什么那么好,值得深思。
第四,處世要公平、正直。人際交往,有親有疏、有遠有近、有薄有厚是正常的,但是,在公理面前,要表現出正義。不能因為誰跟我關系好,錯也是對;跟我關系不好,對也是錯,這樣一來,人就沒有了正義感。當然,人也是有感情的,對親近的人,在公理面前又要不失情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包拯斬包勉,還要代親人的贍養之責。既講情,又講理,情理兼顧,有情有義,才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第五,要學會與別人分享。大胸懷者,不僅可以容人之過,更要有“富貴不相忘”的豪氣。自己有了成功,一定要明白,那不僅僅是你個人因素所致,必然是眾多條件幫你促成的。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居功自傲,貪天之功,據為己有,要與大家共同分享。如共同玩一次,吃一頓兒,把獎金拿出一部分大家分配,等等。別人不在乎分享多少,關鍵看你有沒有這個心意。當你痛苦時,也可以找個知心朋友傾訴,尋求指點和安慰,這也是分享,這樣,可以展示你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更鮮活更可愛的一面。如果自己深藏不露,跟誰都不交心,冷峻高深,甚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居高臨下、鶴立雞群、白璧無瑕的“完人”,反而會讓人感到你工于心計,深不可測,會敬而遠之。當然,所謂分享也體現在兩個朋友擠一張床睡,把自己的衣服借給朋友穿,自己的車借給別人開,兩人分一塊地瓜,主動把好菜推到別人跟前等一些瑣事上。好的人脈,就是靠這些小事日積月累而來的。
第六,面對親朋同事之間的矛盾,不推波助瀾,不添油加醋,不卷入其中。人際矛盾紛爭在所難免,是生活中的必然現象。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在變化中的,今天香了,明天臭了,后天又好了,如果你卷入其中,無論偏向哪一方都會令另一方感到不快,而有一天他們兩人和好了,你又成了什么人?所以,不能亂傳話,不能當甲說乙,當乙說甲,當甲乙和好一見面時,你就成了挑撥離間的壞小子,那時,你渾身是嘴都說不清。所以,調節矛盾時,要公平,要正直,多講道理,以化解情緒,絕不能火上澆油。“恭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沒有不退的潮水,沒有不見面的朋友,考慮周全,顧及后果,說話注意分寸,事后不但能獲得別人的理解,也能獲得友誼。
有時自己也難免卷入人際誤解、紛爭,你也不要著急。能退一步,給予諒解,不僅對自己是一種解脫,也是化解積怨的機會。如果有人刁難、排擠、嫉妒你,最初可能對你是一種傷害,而最終卻可能是對你的成全。因為,每一次的被刁難、排擠,都會教會你如何與人相處,去接近或透視生活的本質,從而實現自己在人際社會中的游刃有余。
第七,遇事有主見,臨危不懼,急切時可以成為大家的主心骨。平時大家在一起顯不出誰高誰低,只有在突發事件面前,在困難面前,才能考驗一個人,見出一個人的能力。急切時,人們都會有無所適從之感,都盼望有人帶大家走出困境。如果此時一個人沉著冷靜,能清楚地分析形勢利弊,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會得到大家的擁戴,這就是一種“領袖氣質”的展現。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不是憑一時的靈感,功夫還在于平時的學習積累。沒有真才實學,想當“領袖”也是枉然。這就如爺爺在《蘊蓄生命的地力》中講的,看你“生命的地力”是否深厚。這種危難時刻的“智慧之花”,只有在肥沃的知識的土層中,才能綻放。
第八,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衣著得體,整潔、利落,溫文爾雅的外表,舉止文明大氣,從容、自然,平易近人的話語,是一個人走近他人的最好介紹信。習慣的話題,爺爺后面還要提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第九,應用心理學知識(而不是僅僅學一點心理學知識),指導自己更好地把握人性本質,理解別人心理,循著別人心理的渴求,盡力滿足別人的愿望,你就會在群體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東西方社會文明程度的差異,與社會文明教育的效果有關。西方重視心理學的應用,而在中國人們往往把心理學作為學術研究課題,而忽略對心理學應用的價值。為什么在中國一些經常性“思想教育”不能深入人心,就是沒能從心理學角度“有的放矢”。人的行為,會因為對心理學的有效應用,而使事情事半功倍。
學習是對知識的積累,才能是對知識的應用。沒有知識便一定不會有才能,而有知識卻不一定有才能。關鍵是對所學知識能靈活掌握,用于人際交往的實踐。爺爺還給你準備了曾仕強的《齊家三部曲》和金正昆教授的《商務禮儀》講座光碟,讀一讀,對你成長會有啟迪。
總之,交際力的養成,實質還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爺爺在其他篇章中強調的個人修為,也都關系到交際力的養成。交際的魅力,首先決定于個人自身的品格、才能、修養方面的功力。“人際關系”只是“事業之舟”的一支槳而已,或者說,用卡耐基公式,只是85%而已,只有再加上15%的專業能力,個人的事業之舟才會倍道而進。
闊闊先天的潛質,讓爺爺感到你長大后在交際力方面會有卓越的表現,但必須依靠你后天的不懈努力才行啊!
獨木橋上,最先轉身讓路的往往是大智者
上一篇:習慣的力量
下一篇:人生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