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時會做一些錯事,有時會走錯路、說錯話,甚至一念之差導致終生遺憾。于是,人就不能不后悔。
回首六十年人生路,爺爺有許多感慨。如果當年你太爺年輕時不追隨國民黨,不走錯路線,不至于二十二歲就入監獄,也不至于影響他的子女深受極“左”路線的壓抑;如果當年我能讓你爸爸、姑姑多讀幾年書,或許他們會有更好前程;如果我大學畢業后,不去扎蘭屯二鋼廠,也許在仕途上會有更大發展;如果……有太多不該發生的事,爺爺該不該后悔呢?
當時,爺爺確曾后悔過,可是絲毫改變不了已發生的事實,后悔一點兒用也沒有。
過了幾十年,再回頭看這些后悔的事,卻又有了新的感悟。如果不是當年你太爺的歷史問題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或許不會有那種頑強奮進的精神;如果你爸爸、姑姑不是較早參加工作(他們十七歲上班),或許不會有今天“自己創業”的選擇;如果我不上二鋼廠,不離開文化口,也不會有后來上銀行這一步;如果……唉,生活真是一本無法確定的書,你沒法預料下一頁里寫的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怎么樣做才能不后悔?
爺爺憑六十年人生的感悟,得出以下的看法。
首先,無論做什么,在主觀上做了積極爭取,努力在人生方向上不迷失,盡最大努力往好里做了,就足夠了。即使失敗,即使誤入歧途,那是能力及機遇等因素造成的,主觀上想好,結果不好,是沒辦法的事。這種時候,就不用后悔。借用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的一句話:“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這就像無數先烈,把青春熱血獻給了為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或死或傷,也不用后悔。因為他從事的是有意義的、高尚的事業。把握住人生方向,盡力前行,而沒有渾渾噩噩,游戲人生,就沒必要后悔。況且,人活著是體驗生命的一個過程,無論當官還是種田,無論快樂與痛苦,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對生命的一種“享受”,從這個意義上說,你沒有白活。
一個百歲老翁,遇見了老子。百歲老翁說:“我一輩子游手好閑,卻活到一百零六歲,可是世人每天辛苦勞作,卻早早就死了。我們誰活得更好?”老翁的本意,是嘲笑那些忙碌而短命的人。老子沒有直接回答,指著一塊石頭和一塊磚問百歲老翁:“如果你能選擇其一,你選擇什么?”老翁說:“當然選擇磚頭。”老子問:“為什么?”老翁說:“磚更有用處。”老子又問周圍的人選擇什么,大家都異口同聲選擇磚,而不選石頭。老子再問:“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百歲老翁說:“當然石頭壽命長。”于是,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選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選擇它,不過是有用沒用罷了。天地萬物亦然,壽命短的,對人有益,人們都感念它,短亦不短;壽命雖長,于天于人無益,人們也會拋棄它、忘記它呀!”老翁聽了十分慚愧。
這個小寓言說明的,正是生命的過程要有意義,而不是結果如何。所以,只要做了有意義的事,即使沒有成功,也沒什么可后悔的。這樣一想,爺爺也就不為過去的得失后悔,因為爺爺一直在努力了。
所以,孫孫長大,只要努力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積極拼搏了,就足矣,不必為曲折、失敗而懊悔,不必為結果的“不理想”而失望。
其次,后悔也沒用,后悔也于事無補,又何必后悔呢?人生在奮斗的過程中,失誤、挫折、失敗,是在所難免的。這個時候,最該做的,就是冷靜地分析失誤的原因,找出利弊,吸取教訓,另辟捷徑,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挺身站起,繼續奮力前行。如果一屁股坐在地上,后悔不迭,呼天搶地,唉聲嘆氣,嘮叨不休,除了使自己陷入一種痛苦的狀態,于身心不利,對事實又有何補呢?《三國演義》中的“蔣干中計”使曹操錯殺二蔡、馬謖失街亭、關羽敗走麥城,以及劉備被火燒連營等情節,導致一次次戰役的失利,會令人后悔不迭。可是,哪一個可以彌補呢?后悔是一點用也沒有的。
小時候,爺爺聽老人們講故事,說有一個人在肩上用木棍挑著裝飯的罐子趕路,走著走著,飯罐突然滑落摔得粉碎,飯撒了一地。可那個人卻頭也不回,看也不看地繼續趕路。路邊的人大喊:“你的飯罐子掉了!”那人頭也不回地說:“看了又有什么用呢?”
這個人真是個智者,不為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再徒費心神,而是把握自己的大方向,努力前行。這個小故事,對爺爺影響很大,雖然會為一些往事感到懊悔,但一想到這個撒飯的人,便也就想開了。
是的,人生無法重來,潑出去的水,沒法再收起,為那些已經過去的“失誤”、“損傷”而憂心懊喪,是一種無知,是一種淺薄,是一種狹隘,是一種軟弱,實在是不明智。所以,爺爺希望孫孫,能達觀、開朗、理智,不必為已“撒了的飯”追悔莫及。
爺爺之所以要選擇這個話題來寫,是因為,你太奶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幾乎總處于一種后悔莫及、怨天怨地的精神泥沼里,不該這樣,不該那樣,幾乎總是不開心。結果,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六十歲就離開了我們。你奶奶也是一個特別要強、事事都想完美的人,可現實生活能事事順你意么?生活總會有很多遺憾,于是你奶奶總是生活在焦躁、懊悔、悲觀的情緒中,所以五十多歲就心臟不好,失眠,不是這兒難受就是那兒難受。見她們那種生不如死的樣子,爺爺為她們的狀態感到著急又無奈。后悔是一種耗費心神的惡劣情緒,可以造成雙重損害,是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明智的人不該后悔!
如果把人生比喻為汽車的油箱,那已經發生的事情,好比耗掉的汽油,未來的歲月相當于剩下的汽油,你最關心的該是哪一部分,是不言而喻的。
爺爺這一輩子最煩埋怨和嘮叨,這種性格的人導致自己不開心,也會給家庭帶來不快。有問題,可以平心靜氣地討論,以后汲取教訓就行了唄,為什么還偏偏總“往傷口上撒鹽”呢?寬恕,也是一種境界,能寬恕現實中的一切不如意,需要胸懷,需要理智,更需要愛心。寬恕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會寬恕,才可以驅散“后悔”的陰霾,才可以讓自己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豐富和快樂。
所以,爺爺想了,我們這一代,也許就這樣了,孫孫可千萬不能再重復前輩們的悲哀。
孫孫應當從小就通過學習,通過爺爺的提醒,變得大度一些,豁達一些,開明一些,不要陷入“后悔”的泥沼。古人云“宰相肚里跑開船”,就是指一個人心胸能裝得下事,特別是能經受住失意的打擊。《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一節,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而曹操竟然可以笑得出來,正是這種氣度,才使得曹操終于成為蓋世英雄。也只有這樣的胸襟,才能干大事,才是生活的真正強者。
當然,“人生無悔”的最佳選擇,是少失誤,盡量不犯錯。宋朝時陸游說過:“焦頭爛額如何補,弭患從來貴未形。”意思是一旦令人后悔的事出現了,是沒辦法補救的,而“補救”的最好辦法是防止這種不好結果的發生,在問題出現之前,就能發現它或預見到,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失誤。
可是,從普遍意義上講,“人生有悔”又是必然的。由于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失誤,不可能沒有錯誤,即人生必定有“應該改悔”的地方。所以,人還要清醒、自勵,能在有了錯誤以后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改正錯誤,勇于彌補過失。人就是在經歷了許多事情后,傻過,痛過,悔過,才成熟、睿智起來。有很多人,為了一時“面子”,而敷衍錯誤,推脫責任,采取“不承認”主義,或者陷入懊悔的深淵不能自拔,都是不明智的表現。善于從失誤中尋找新的人生突破口,才是最好的選擇。
法國的羅曼·羅蘭說:“只有把抱怨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所以,要走出“后悔”的陰影,既要防患于未然,努力做到沒有這塊“陰影”,又要用理智和智慧,用勇氣和熱情,驅散這塊“陰影”,讓心情亮麗起來,讓人生亮麗起來!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于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后能再度升起。”
華山獨臂挑夫何天武有一句震撼人心的話:“我不后悔過去,也不畏懼將來。”是何其豪邁!
既不為“撒了的飯”懊悔,又勇于承擔“撒飯”的責任,更能積極汲取“撒飯”的教訓,繼續奮力前行,這就是爺爺說這個題目的本意。
上一篇:交際力是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下一篇:信仰與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