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幾乎時時面臨著選擇。
人的一生,都要經歷幾次比較重要的,甚至關鍵性的選擇。選擇對了,終身受益;選擇錯了,遺憾終身。
人生經常處于生命的岔路口上,做出不同的選擇,常常決定事物會有完全不同的發(fā)展結果。對方向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一旦方向選擇錯了,往往越努力,離既定目標越遠。
有個寓言式的故事:一個監(jiān)獄長允許三個人犯每人提一個要求,并可以滿足它。美國人犯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犯要一個美女相伴;而猶太人犯要了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后,三個人都出獄了。
美國人吸煙過度,煙癮大發(fā),咳嗽不止,最急于想找雪茄過了癮再說;法國人手里抱了一個孩子,女人肚里懷個孩子,還沒到家就開始為養(yǎng)孩子的生計發(fā)愁;猶太人則緊緊握住監(jiān)獄長的手,表示感謝,他說:“由于有了這部電話,三年來每天與外界聯系,我的生意不但沒受影響,而且增長了兩倍。為了表示謝意,我送您一部轎車。”
你看,同樣境遇下的不同選擇,結果卻大不一樣。美國人圖瞬間快活,法國人圖眼前浪漫,而猶太人考慮到長遠。
人必須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其實這就是確立理想;人必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其實這就是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人必須知道自己必須干什么,其實就是對自己應負責任的定位。我們每個人都差不多,經常會面臨各種機遇,面臨多種選擇。在這種時候,不可太隨意、太盲目、太草率地決策。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極言關鍵時決策的重要性。
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生命中必然會經歷許多次重新開始。人常常面臨對事物、行為的新選擇,而每一次新選擇,等于面臨一個新起點。選擇,就是找到“重新開始”的“起點”。人的一生,無論做什么,及時找準“起點”很重要。有的人,奔波幾十年,從事過多個行業(yè)或換過多個崗位,始終無所成就,應該說是“起點”沒有找準。選準“起點”的關鍵性前提之一,是要有個清晰的人生奮斗目標,根據這個目標來判定自己的“起點”。即使是一個具有誘惑性的機會擺在你的面前,如果遠離你的目標,也要懂得放棄。不能像“小貓釣魚”寓言里見異思遷的小貓那樣,什么都想要,結果什么也沒得到。古語說“逐鹿者不顧兔”,就是強調要用心專一“把握大方向”。當然,選準“起點”,并不意味著自己就一定成功,在前進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通過積聚動力來不斷為自己“加油”,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讓自己從挫折中恢復“戰(zhàn)斗力”,也很難達到理想的目標。
當一個人處于人生岔路口時,懂得及時問路,比貿然前行更具人生智慧。問路,就是讀書或向智者請教。爺爺無法知道孫孫將來會面臨哪些具體的選擇,但有些選擇人人會經歷,對關鍵時刻、關鍵問題的選擇,爺爺在這里提點參考性意見。
比如婚姻的選擇,在你沒選擇之前,可以有多個選擇,主動權一直在你手里,而一旦選擇了,就再也沒有選擇余地了。因為,人一生只有一個配偶,不像買賣商品,可以退換。婚姻不是,一旦選擇了,要廝守終生(至于中途離異,又當別論)。有一個故事說,擇偶像選麥穗。一個哲人告訴幾個青年,每人到那片麥田里,選一個最大最好的麥穗,而且只能選一次,如果從地的這頭走到地的那頭還沒有選到就算棄權,不允許再回頭重選。于是,第一個到地邊的人一發(fā)現麥穗,就急不可待地馬上選了一個。可是,當他走進地里,往另一頭走時,發(fā)現許多更大的麥穗,他只好遺憾自己選得太匆忙,后悔不已。第二個人到地邊一看,麥穗如海,一時眼花繚亂,心想,我一定要選一個整個地里最大最好的麥穗。于是走進地里仔細挑選,看到一個好的,心想下一個可能更好,就放棄眼前的再往前走,總希望下一個是最好的,幾個已經很滿意的也沒有去摘。走著走著猛一抬頭,已走出了麥田,因為不能回頭重選,他只好遺憾地錯過了所有的機會,空手而歸。第三個青年人汲取了前兩人的教訓,走入麥地用三分之一的路程來觀察,最大的麥穗有多大,再用三分之一的路程進行驗證,在后一段路程中,感覺基本是所見最好的了,就參照這個標準摘下來。盡管不一定是整個麥田里最大的麥穗,但一定是萬里挑一的,接近最好的了。
婚姻的選擇,與這個道理大同小異。人生也沒有回頭路。相當一些婚姻并不幸福、不合適,就是因為選擇時太匆忙,缺少一個“認識的過程”,在關鍵的問題上,沒有把握住標準。
所以,孫孫配偶的選擇,不要匆忙,也不要太挑剔,學習第三個人選麥穗的方法,就會有自己幸福、美滿的婚姻。
比如上大學對學校的選擇,當然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學,許多家長為擇校而煞費苦心。但是,真正決定職業(yè)、決定生活道路的,往往不是學校而是專業(yè)。選一個好專業(yè),比選擇什么學校更重要。
而選擇什么專業(yè),也不要僅憑專業(yè)本身的好與壞,專業(yè)好不一定適合你。有些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也有當初只追求學歷而忽略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學而并非所長,誰愿意用?所以,在大學里,比學到知識更要緊的是你了解和發(fā)現自己將來適合做什么,并為此建立目標和信心。選專業(yè)還是要結合自身條件,結合自己的天賦、秉性,看父母的遺傳基因,發(fā)現自己可能在某方面最具興趣、最具發(fā)展?jié)摿Φ姆较颍瑏韰⒄諏β殬I(yè)的選擇。這樣不僅能夠出成就,還會因為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快樂,讓整個人生質量都提高了。干一份所謂好工作,若自己十分厭煩、不喜歡,反而會帶來無奈和痛苦。你的爸爸和你的姑姑,本來都在讓人羨慕的金融系統(tǒng)上班,就因為不喜歡像螺絲釘似的被“固定在那里”,渴望有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自由”,便都“下海”了。爺爺沒有刻意阻攔,尊重了他們的選擇,就是因為希望他們能“快樂地生活”。
闊闊將來對大學、對專業(yè)的選擇,也相當于對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要科學、理性地對待,以免草率從事,防止將來學非所用。學非所用等于浪費了自己的學業(yè)和年華。
比如將來要面臨就業(yè)單位的選擇,即使在報大學專業(yè)時就定向了,知道要干什么,但同一專業(yè)、同一個行業(yè),也會有許多選擇的余地。比如這個部門所從事主營業(yè)務的前景、經營管理水平、業(yè)績情況、人文氛圍、待遇標準,都在考慮之列。爺爺認為,關鍵還是要看對方主管的人品(國家公務員另當別論),有能力、人品好、有人脈、有創(chuàng)意,企業(yè)就有前途。人品不行、發(fā)展思路不行,很難有長久的繁榮。
另外,擬選單位的安全、環(huán)保、職業(yè)病等方面情況,也需要考慮。爺爺自私,不希望孫孫從事有害身體、危險性大的工作。還有關于地域的選擇,現在都主張到國外發(fā)展,爺爺認為不可刻意為之,何苦一定要千辛萬苦地背井離鄉(xiāng)去外面打拼?順其自然為好。爺爺不是怕你吃苦,而是認為,人若是強者,若有能力,在哪都會干出成就。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人才理念也在逐漸改善。在國內創(chuàng)業(yè)干事有國內的優(yōu)勢,不必把外面想得像天堂,其實,沒有多大差別,一切都在于自己如何去適應、去駕馭。況且,現在的信息發(fā)達,在國內也同樣可以學到國外先進的東西。
若在國內選擇地域,爺爺認為你是北方人,不宜到長江以南定居。那里夏季高溫、潮熱,常年不是梅雨就是臺風,冬天陰冷,北方人不習慣。況且人口密度大,工作節(jié)奏快,即使那里可能更開放一些,但是一個地域大環(huán)境對于一個個體自然人而言,并不起決定性作用。我相信,深圳、廣州也會有乞丐,也會有失業(yè)者。若依爺爺的意見,還是津京渤海圈一帶,四季分明,無臺風,無梅雨,無嚴寒,無酷暑,比較適宜(太大的城市也不宜居,噪音大、交通擁擠、空氣質量不好)。這一帶也必然會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前沿(北方有獨特的資源和地緣優(yōu)勢)。現在看可能不如南方發(fā)展快,這正好為你留出了發(fā)展空間。
當然了,現在的擇業(yè),與六十年前不同,過去是組織安排,一擇定終身,現在講“自主擇業(yè)”,此處不合適,可以另謀高就。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地方,無可厚非。但是,更換門庭,雖可以增長經驗、積累人脈,卻要有個過程。所以,爺爺認為不宜頻繁“跳槽”,無論做什么,能潛下心來,做實做透做精,都能成為這個方面的權威,都能有所建樹。
爺爺四十歲時上完大學,本來該回文化口工作,繼任文化館館長職務,同時又是文化局局長后備人選(縣里當時十分器重我)。結果因你舅爺家五兄弟辦軋鋼廠,執(zhí)意讓爺爺去幫忙,出于親情考慮,而放棄了這些好機會,去了扎蘭屯二鋼廠。后來,去了兩年,爺爺做出巨大的付出,卻由于在經營理念上的嚴重分歧,爺爺又選擇了退出。原有的工作沒了,原有的住房沒了,沒有工資來源,幾乎一切“歸零”,身心受到很大傷害。爺爺本來是十分喜歡文化工作的,也深受文化口上級領導的賞識,本來可以在文學藝術上有所建樹,但是,由于一次輕率的選擇,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爺爺是參加工作后三十八歲考的大學,覺得只要肯學習,肯努力,學習永遠不晚,所以沒有強求我的子女先上學后就業(yè),認為有了好機會,先就業(yè)后上學也可以,結果讓你爸爸姑姑都先在金融系統(tǒng)上班了,后來他們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辭職去自己創(chuàng)業(yè),但由于文化基礎薄,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付出了巨大辛苦。好在他們很聰明,很努力,也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事業(yè)。但是,爺爺一次“教條”式的選擇,導致子女人生步履的艱難,爺爺愧對子女呀!
選擇一個的同時,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魚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選擇的過程,就是放棄的過程,其實選擇和放棄又常常是痛苦的。選擇和放棄,都必須經過理性、清醒的判斷,不要在頭腦混亂、心緒不寧時匆忙做出決定。
人生最容易做出錯誤抉擇的時候,往往是特別順利或特別高興的時候。勝利有時比挫折更危險,挫折可以促人警醒,而勝利常常讓人昏聵,許多錯誤的抉擇,都是在勝利后做出的。一旦勝利讓一個人感到自己無所不能時,便也是這個人走向毀滅的開始。“天欲其亡,先令其狂”,“困難時要剛強,快樂時要警覺”,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選擇得對與不對,最根本的取決于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或思維模式如何。不管遇到什么問題,能從大處著眼,考慮到人心所向,預見到選擇可能會帶來的結局,一般就不會有大的失誤。
當然,即使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也還有一個及時把握選擇機會的問題。就像釣魚一樣,有些機遇擺在自己面前時,往往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及時做出決斷,也會留下遺憾。決斷,需要戰(zhàn)勝怯懦,需要膽識和勇氣,更需要立刻采取行動。
比如爺爺在1985年,一年有三次上調機會,都沒有把握住。一次是縣委組織部調我,調令都到我手里了,讓8月6日到組織部報到,因當時的縣文化局領導不同意放(并找縣里主管副書記說文化口缺干部,不能讓我走。我當時是縣文化館主管業(yè)務的副館長),我自己就沒堅持去;同年10月份齊齊哈爾市群眾藝術館調研部和地委宣傳部文化科分別來商調我(那時嫩江地區(qū)和齊齊哈爾市還沒合署),都因縣主管文化領導不同意放,我自己又不好意思強行調走,就失去了機會。如果當時能抓住這些機會,爺爺也許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因此,人往往不是輸在起點,而是輸在轉折點上。關鍵時不猶豫,敢于決斷,也是把握選擇成功率的重要前提。而要做到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及時的選擇,一切源于平時積淀的功力。自己必先是一個有明確目標、有鑒別力、有擔當力、有決斷力、有行動力、有科學思維模式的人,才能在關鍵時刻不出人生敗筆。因此,全面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又成了關鍵。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爺爺這里講的,都是關于個人修身、立業(yè)方面的選擇。大而言之,如果孫孫將來從政,就涉及方針、政策、路線、理念方面的選擇了,將會關系到國家、民族、民生的大是大非,就更要謹慎了。
總之,你可以平凡,但不應該平庸。爺爺衷心希望你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在人生要面臨的一個個關鍵時刻,能慎重、果斷做出正確的抉擇,能讓自己的事業(yè)之舟、人生之舟,揚帆遠航。
上一篇:健康第一
下一篇:創(chuàng)造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