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根本是守護父母的良心
孝順的第一步就是要照顧好你自己,照顧好你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經常看望老人,讓老人享受親情的溫暖,也是對自己最大的滋養。《三德歌》中唱得好,“養娘心安穩,敬爹是本分。”有位老師講,人生不安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該做的沒有做,二是做了不該做的。孝養父母就是安自己的心,滋養自己的生命。受益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
孝敬父母,具體到生活中,要從三個方面來做:第一,養老人之身;第二,順老人之心;第三,孝老人之性。首先要保證父母晚年生活無憂,在衣食住行醫方面不要有缺憾,要讓父母省心,不讓老人操心、糟心。再就是不要因為老人給哪個孩子干活多一些,給哪個孩子的東西多一些,就影響你對父母的感情。愛不是比較級,孝也不是比較級。
哪怕父母性格不好,甚至人格有缺失,你也沒有權利抱怨、指責。即便老人做得不合適,也要感化老人,把不良的心性改了,成就父母的德行,這就是孝性了。孝的根本就是守護父母的良心。
遇事不能對抗,對抗只能說我們沒智慧,只能說我們靈活度不夠,不然我們完全能夠在父母接受的基礎上幫他們把事情化解了。有位朋友的父親在老家遇到了糾紛,老爸來找她,讓她找熟人壓壓對方的氣焰,幫他出口氣。她說,“爸,我不認識這方面的人。”她跟我說起時,我說不是誰的愛人在你們縣當政法委書記嗎,正好歸他管。結果朋友說戰爭哪有贏家呀,找人才是害父母。”這給我的啟發很大,我們認識的人多些,但不要用錯了地方。
孝順父母,還要注意孝的方式,不要對抗,不要主宰,不要覺得自己有點兒出息,對家庭的貢獻大些,回家就高人一等。如果是這樣,只能說明我們傲慢,傲慢一定是來自于我們的短視。我們對家庭的貢獻,不是我們吆五喝六、指揮別人的理由。家人相處要以互相尊重為前提。
我一個同學吃素,他說他過年回家全家都陪著他吃素,除夕也沒有肉。因為他是家里最有出息的人,爹媽都圍著他轉。家人真的愿意大過年的隨著你吃素嗎?未必。可能只是因為你功勞大,對家里的貢獻多,大家尊重你才委屈自己隨順你。即便倡導我們認為好的事情,也要尊重家人。能否接受,何時接受,要懂事,不要強勢。懂事就是懂得分寸,懂得尊重別人。經常聽到很多人抱怨,覺得為家人做了那么多,卻不讓自己省心,不知道感恩,做了很多事情,可是沒有收到溫暖。為家人做事沒有錯,關鍵是不要強勢,非讓家里人聽自己的,帶著很大的傲慢,給對方自認為重要的東西,卻未必是對方需要的東西,所以做了很多卻收獲了傷心。
其實,比做多做少更重要的是心態,為家人做事要帶著感恩心、柔軟心、恭敬心,以尊重對方為前提,多聽聽父母的想法、心聲。有部電視劇叫《正陽門》,里面的老五在外面成就特別大,但回家很低調,常受哥哥姐姐的氣。受氣恰恰凸顯了他的品德。家里一有什么事,就開個“批斗會”,給他施加壓力,哥哥姐姐都不知道他在外面有那么大的出息。在他的身上,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短處,自己就沒有行在最低處,往往拿著自己事業上的一點兒成就、對家里的一些所謂的貢獻邀功,在家里要處處說了算,指揮東指揮西。想一想,我有什么權利指揮家人?想起過去的一些做法,我就很慚愧。我們沒有權利要求任何人按我們的方式做。
上一篇:婚姻以相契為原則
下一篇:學習—切從自己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