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植樹的故事
愛國名將馮玉祥終生念念不忘種樹,一生大量植樹造林,因此人民稱他為“植樹將軍”。從1919年在湖南常德大規模植樹造林開始,到1948年逝世,其植樹造林的活動共持續了30年,所到之處,均留下大片樹木和佳話。
1919年,馮玉祥鎮守常德,在其長約30里的東西官堤岸兩旁,種下了數萬株的樹木。1922年,馮玉祥在陜西西安城內城外以及公路兩旁遍栽楊柳,又在植樹節親自帶領官兵到韓信墳植樹幾千株。
1922年,駐軍北京南苑,在各馬路兩旁遍栽樹木,而附近空隙地,則種松樹、柏樹、楊柳等,且另外開辟土地500畝,建立苗圃,以育樹苗。
馮玉祥很重視黃河大堤栽樹。1922年5月至10月,他在第一次駐豫期間,就要求在黃河兩岸多栽樹,他認為,黃河之所以常發生水災,與缺少森林有關。他既號召種樹,又把管理樹的任務安排給河南省河務局,每年定期由局長向其匯報。在黃河兩岸,至今有“馮公柳”之說。
1927年6月至1930年5月,馮玉祥在第二次駐豫期間,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河南的面貌。他指令開封市各主要街道要植國槐,并且親自帶領士兵種植。
為了紀念馮玉祥在開封首倡普遍種植國槐之功,開封人民名之為“馮公槐”。1928年,他發現河南輝縣蘇門山樹木稀少,便積極組織植樹造林。
他把沒收的袁世凱田產,劃出一部分辦苗圃,選派老農魏榮負責。他又在此設造林局,雇了100多位農民工,長期在山上植樹造林。有時候他還帶士兵同林業工人一起到山上植樹。
中原大戰失敗后,1931年,他隱居山西汾陽縣峪道河,雖然條件困難,他還是帶領隨從栽了200多株楊樹,100多棵蘋果樹和梨樹,并把所住的四個院子幾乎全栽滿了樹。
1933年,他第二次隱居泰山后,兩年時間,他在泰山栽種了大量的樹木。僅從1935年3月的統計來看,當年就種了3200多棵山丁子、17000多棵茶樹,新栽12000多棵楊樹、榆樹、柏樹。還新撒下能出十幾萬小樹苗的山丁子籽兒和梨丁籽兒。
1937年,馮玉祥回到祖籍安徽巢縣竹柯村,目睹家鄉到處是荒山禿嶺,大力提倡家鄉父老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改善生態。他拿出積蓄和老農司宗木簽訂包栽包活松樹100萬棵的合同,要求3年完成任務。他還計劃在竹柯村再種植1萬株果樹和其他經濟樹木,后因抗戰爆發,計劃流產了。
馮玉祥重視植樹,也重視保護樹木。他常訓誡部屬,行軍打仗不許損壞樹木,駐扎操練不準在樹上拴馬。他給官民訂下一條規矩: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株。馮玉祥還寫了《植樹歌》:“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毀我的樹,我砍誰的頭。”言辭雖夸張,但提醒人們保護樹木的警示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有一次,馮玉祥在路上看到幾輛汽車滿載粗細不一的樹枝、樹段,很生氣,親自抬著一截樹木站在主席臺上,嚴厲追責。最后查清了,原來執法處向兵站攤派一批柴火,兵站無奈,只好向各縣、鄉攤派,縣、鄉又向老百姓攤派。
老百姓無柴火,只好砍自己的樹上繳。馮玉祥下令,把執法處長關禁閉,派部隊為百姓加倍植樹,向他們賠禮道歉。
抗日戰爭勝利后,馮玉祥因反對內戰避居美國時,還曾發電報要求父老鄉親多植樹,并賦詩《森林》:“森林密層層,獨自慢慢行,紅葉和綠葉,天然畫圖成。”
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馮玉祥還是念念不忘植樹。他立下遺囑,要人們在他死后將其骨灰深埋六尺,以做種樹的肥料,將來樹長成后好給學校和圖書館做桌椅用。
上一篇:傳奇的神藥人參
下一篇:劉士和做生態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