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和做生態模范
1999年8月4日,被評為全國十大綠化標兵之一的劉士和,是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林業局局長。組織上決定讓劉士和擔任敖漢旗林業局局長,那還是1993年8月。
劉士和皮膚黝黑,比較隨和,給人的感覺十分憨厚老實。他多年在基層林業部門工作,參與防沙治沙和植樹造林工作。
在上任之初,劉士和深知自己責任的重大,他問自己:我沒真正從事過林業工作,這個擔子,能挑起來嗎?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進入90年代的敖漢旗林業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獲得“全國林業建設先進縣”、“全國治沙先進縣”、“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怎樣才能使敖漢的綠色事業更加出色呢?在發展林業過程中,劉士和始終堅持科技造林先行,注意科技造林和林業技術推廣。
劉士和經過調查研究,確定了四大主攻方向:消滅荒山、綠化荒灘、開發荒溝、治理荒沙。劉士和知道,在這短短的16個字后面,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但是,從小就和父輩們一起飽嘗風沙、水土流失之苦的劉士和狠下心來:“植樹造林,讓敖漢綠起來!”
在敖漢旗任林業局長期間,劉士和不斷創新、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為消滅荒山、綠化荒灘、開發荒溝、治理荒沙。同時,他和林業工人一起帶飯在沙地上吃,過起了“一口干糧一口風,一口涼水一口沙”的工地生活。
一天造林下來,嘴里、鼻孔里、耳朵里、頭發里、衣袋里全是沙子。當時流行的一句玩笑話是林業工作者的真實寫照:“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燒炭的,到跟前一看,原來是林工站的。”
正是這股對工作的熱情,為趕工程進度,使得劉士和在家人生病的情況下都顧不上到家中探望,他依然是堅持工作。
經過幾代人前赴后繼,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幾十年如一日與風沙干旱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大力實施造林種草、圍封禁牧、流域治理、水源工程配套等綜合治理措施,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終于使青山變綠、水源凈化,遏制了沙化。
對此,劉士和說:“為祖國綠化事業做工作,這是造福子孫的大事。”到1999年末,敖漢旗變的山清水秀,如同換了人間,受到世界的矚目,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生態建設五百佳”,而劉士和自己也獲得了“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各種榮譽稱號。
2000年,他調入赤峰市林研所,任林業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副研究員。他長期工作在林業生產、生態建設和科研一線,具有極強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是一個生態文明餞行者。
在劉士和的帶領下,赤峰市研所全體科技人員深鉆細研、埋頭苦干,科研積極性和自主創新意識空前高漲,為赤峰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作著積極的貢獻。
他大膽改革、強化管理,并將該單位建設成為2001年全國林業科技大會上,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受到表彰和獎勵的科技工作先進集體。他參加的諸多科研項目多次獲得國家、自治區和市、廳級獎勵,有的科研成果還填補了區內空白。
到了21世紀,赤峰市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據赤峰市建國以后氣象資料顯示,赤峰市年平均沙塵數比歷史平均低89.3%,平均風速每秒降低0.52米,沙塵暴天數下降60%。過去風沙彌漫的赤峰,如今已成為全國十佳衛生城。
面對成為衛生城的赤峰市,劉士和說:“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赤峰人加入到保護家園、保護生態,實現生態立市的行動中來。老百姓已經真正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發展,保護環境就是為自己的生活、發展創造條件,為子孫后代留一條生路,這是好事。”
2008年,劉士和成為奧運火炬手后說:“我是一名林業科技工作者,能成為奧運火炬手,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將高舉奧運火炬將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人類文明,傳遍祖國,傳遍全球!北京奧運是偉大的中華民族驕傲,讓我們共同努力,辦好綠色奧運,促進生態文明。”
上一篇:馮玉祥植樹的故事
下一篇:千年圣果香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