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贈東林總長老》原文與賞析
蘇 軾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使蘇軾經受了第一次政治陷害,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達五年之久。元豐七年三月改遷汝州團練副使,始從逆境中掙脫出來,心情舒暢。赴任途中游廬山,遇東林寺常總長老,寫此篇。“東林”系廬山古剎,晉江州刺史桓伊于太元十一年(387)為釋慧遠所建,因釋慧永先居西林寺,此寺在東,故名東林。相傳南朝宋著名詩人謝靈運在此翻譯《涅槃經》,留下翻經臺等名勝古跡,吸引著四方游客(參閱李邕 《東林寺碑》、陳舜俞 《廬山記》)。“總長老”指昭覺禪師常總,據《僧寶傳》,常總十一歲出家,后得法于黃龍南禪師,元豐三年朝旨改東林為禪寺,命僧常總住持,遂為東林第一代祖師。此番東坡游廬山,常總做向導,伴隨他直至西林。東坡以此詩贈給好客的高僧。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巧用佛典,禪偈入詩,對仗工整,令人耳目一新。大人物有特殊的“相”,是印度固有的信仰。據說佛陀具有三十二相,第二十七即廣長舌相,舌葉廣長,覆面及發。《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大智度論》卷八: “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語婆羅門言: ‘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后來借喻能言善辯。“清凈身”即清凈光明的佛身。《俱舍論》卷一六曰: “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法華經》云: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 (釋尊) 爾時為現,清凈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東坡《臘日游孤山》詩云: “名尋道山實自娛。”又 《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余首讀至夜半書其后》詩云:“每逢佳處輒參禪。”本篇亦當作如是觀。詩人用擬人化手法狀寫廬山風光之美,又借山青水秀廬山美景比擬佛典的奧妙。意謂廬山的溪水汨汩,長流不止,“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語見《阿彌陁經》); 山色青青,幽雅秀麗,似吾佛清凈光明之身。東坡借禪家語寫詩已達爐火純青境地,這大約是貶居黃州期間深入鉆研佛學的成果吧。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這二句是借題發揮。“八萬四千”是借典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如 《法華經·見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形容經典之多也; 又如舉煩惱之多,曰 “八萬四千之塵勞”,舉教門之多,曰 “八萬四千之法門”等等。這里則形容偈頌。“舉似”謂以物示人,《傳燈錄·省念禪師傳》云: “到處舉似人。”這里東坡贊譽普度眾生的常總禪師,通曉佛經中不計其數的偈頌,將不辭辛勞地為俗眾講說。
《五燈會元》卷一七《東林總禪師法嗣 ·內翰蘇軾居士》條有云:“內翰蘇軾居士字子瞻,因宿東林,與昭覺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云云,所獻即此詩也。按佛教有“無情非佛”之說,“言無凡情 (凡夫的心情),非無圣情(圣者聞聲知情,通天地、暢萬物)”,此亦 “頓悟入道”的 “要門”。又有“非情成佛”之說,如荊溪湛然所著《金錍經》一卷,即專名天臺宗的 “非情草木悉皆成佛之義”,然則佛乃無所不在矣。東坡夜宿東林,與常總長老一夜論此,似通非通,似悟非悟,獻此偈又招來物議。明人唐文獻《跋<東坡禪喜集>后》、評曰:“子瞻廬山偈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說者謂東坡猶是門外漢,無山無水時,全身跳入,悉茫茫地……”按東坡從不是禪門中人,不過是“以內典為擯愁捐痛之物”而已。其禪機或許是門外漢,但將此篇做為情景交融的哲理詩來欣賞,還是韻味無窮的。何況自宋以來,本篇一向編入東坡詩集,似不應視為偈頌而加以嘲諷。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貽小尼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贈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