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蘭亭詩》原文與賞析
王羲之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詩》作于晉穆帝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是時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41位名士在會稽郡山陰之蘭亭(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20余里蘭渚山麓) 集會以為修禊之事,并為詩酒之會,與會諸人臨流賦詩,作品結為《蘭亭詩集》,王羲之為之寫下著名散文《蘭亭集序》。《蘭亭詩集》今存21人所作37首詩。王羲之 《蘭亭詩》有二、四言、五言各一首。五言 《蘭亭詩》共五章,此選其中第二章。《詩紀》卷33、《詩話總龜后集》卷16皆僅錄 “仰望碧天際” 以下四韻為一首,前人詩選,如 《古詩源》亦選此四韻為一首。就全詩五章來看,第二章無疑是特色最為突出的一章,姑且選錄而為之說。
王羲之是位好道又好優(yōu)游山水的人物,《晉書 ·王羲之傳》 記載: “羲之好服食養(yǎng)性”,曾 “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群,窮諸名山,泛滄海”,還記載其家族與道教的不解之緣,“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王羲之當亦深受其影響。雖然《蘭亭集序》中曾感嘆人生短暫,言: “一死生為虛誕,齊鼓殤為妄作,” 批評老莊哲學的某些觀點,但在其詩中卻仍然主張順化逍遙,一派超然飄逸的情趣自然流露出來,恰如前人所言 “非學道有得,不能言也”。( 《古詩源》)
《蘭亭詩》此章開頭兩句,寫春天給萬物帶來生機,而給人們的心中也帶來喜春的幽情。當然這兩句也是承接第一章 “即順理自泰”“逍遙良辰會”而描寫聚會的時間物候及環(huán)境。“啟群品”一語將“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語) 的春光中,萬物爭榮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引發(fā) “寄暢” 的抒情。這兩句是較概括地寫春景與詩人內心的活動。“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兩句則具體寫聚會之時詩人瀏覽春景的情形,“仰” “俯” 二字,表現(xiàn)了視野開闊,啟人遐想。這兩句既承上展開對春景的描寫,又引發(fā)后面的抒懷談理。這里描寫春景雖筆墨簡淡,但一“碧”字一“淥”字,將天地之間的春色盡皆托出,著實令人心馳而神往,可見其筆法高妙。
接著,“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兩句,從游目寰宇轉而談玄說理以抒懷抱。寥朗,寥廓開朗之意,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萬景寓目,而自然的奧妙,玄妙的大道即在其中,“寓目理自陳”即表達了玄學家們常談的大道不言的哲理。“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兩句進一步直接抒懷,由衷地贊美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而世間萬類都享受著自然造化之功。“大矣”一感嘆語,將詩人贊美之意突出出來,扣合 “寄暢” 之意抒情。
最后,“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二句,進一步表露內心的妙趣。這兩句最富理趣,是詩中精彩之筆。“群籟”句所言,即詩中第四章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余馨” 的意思,寫出在大自然中享受的視聽之娛。而 “適我無非新” 即寫出詩人在春光之中清新舒暢的美感,又表現(xiàn)了景與情會,物與意合,順乎自然之道,適乎逍遙之情,景之寓目而未嘗不清新的深奧哲理,并以此抒發(fā)內心暢快愜意的情感,扣合開頭,使結構完整。
這章詩語言簡潔明快,構思巧妙,詩歌緊扣 “三春” 及 “寄暢” 展開寫景抒懷,詩前寫景而后抒情,而景中亦含情,情由景生。詩雖有不少玄談成分,但并未令人感到枯燥無味,反而使詩增添了不少理趣,讀來清新適意,正如沈德潛所言: “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 ( 《古詩源》),實為中肯之論。
上一篇:《小說、戲劇·八月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初晴即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