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溫順忠誠的路德》原文與賞析
《舊約·路德記》
當士師執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恒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她就與兩個兒媳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于是她和兩個兒媳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拿俄米對兩個兒媳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愿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一定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拿俄米說:“我的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什么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做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兩個兒媳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愿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
于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恒,她們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她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讓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
拿俄米和她兒媳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恒,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后拾取麥穗。”拿俄米說:“女兒啊,你只管去。”路得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麥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里。波阿斯正從伯利恒來,對收割的人說:“愿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愿耶和華賜福與你。”波阿斯問監管收割的仆人說: “那是誰家的女子?”監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說:“是那摩押女子,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她說: ‘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她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會兒,常在這里。”
波阿斯對路得說: “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里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里,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我的仆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仆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來的水。”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 “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事,以及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別人全都告訴我了。愿耶和華照你所行的事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愿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說:“我主啊,愿在你眼前蒙恩,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
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里來吃餅,將餅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余剩的。她起來又拾取麥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說:“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麥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從捆里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嚇她。”
這樣,路得在田間拾取麥穗,直到晚上,將拾取的麥穗打了約有一伊法大麥。她就把拾取的麥子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她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婆婆問她說:“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麥穗?在哪里做工呢?愿那顧恤你的人得福。”路得就告訴婆婆說:“我今日在一個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拿俄米對兒媳說:“愿那人蒙耶和華賜福,因為他不斷地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說:“那是我們本族的人,是一個至近的親屬。”摩押女子路得說:“他對我說: ‘你要緊隨我的仆人拾取麥穗,直到他們收完了我的莊稼。’”拿俄米對兒媳路得說: “女兒啊,你跟著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見你在別人田間,這才為好。”于是路得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拾取麥穗,直到收完了大麥和小麥。路得仍與婆婆同住。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應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你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波阿斯不是我們的親族嗎?他今夜在場上簸大麥,你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去到場上,卻不要讓那人認出你來,你等他吃喝完了,到他睡的時候,你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掀開他腳上的被,躺在那里,他必告訴你所當做的事。”路得說:“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路得就來到場上,照婆婆的吩咐而行。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歡暢,就去睡在麥堆旁邊。路得便悄悄地來掀開他腳上的被,躺在那里。到了半夜,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 “你是誰?”回答說: “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波阿斯說: “女兒啊,愿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辦,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
路得便在他腳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還不能辨認的時候,就起來了。波阿斯說: “不要讓人知道有女子到場上來。”又對路得說:“打開你披的外衣。”她打開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麥,幫她扛在肩上,她便進城去了。路得回到婆婆那里,婆婆說: “女兒啊,怎么樣了?”路得就將那人向她所行的述說了一遍。又說:“那人給了我六簸箕大麥,對我說: ‘你不可空手回去見你的婆婆。’”婆婆說: “女兒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
波阿斯到了城門,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說的那至近的親屬經過。波阿斯說: “某人哪,你來坐在這里。”他就來坐下。波阿斯又從本城的長老中揀選了十人,對他們說:“請你們坐在這里。”他們就都坐下。波阿斯對那至近的親屬說:“從摩押地回來的拿俄米,現在要賣我們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塊地。我想當贖那塊地的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沒有別人了,你可以在這里的人面前,和我本國的長老面前說明,你若肯贖就贖,若不肯贖就告訴我。”那人回答說:“我肯贖。”波阿斯說:“你從拿俄米手中買這地的時候,也當娶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他的名。”那人說:“這樣我就不能贖了,恐怕于我的產業有礙,你可以贖我所當贖的,我不能贖了。”
從前在以色列中要定奪什么事,或贖回,或交易,這人就脫鞋給那人,以色列人都以此為證據。那人對波阿斯說:“你自己買吧。”于是將鞋脫下來了。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做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絕,你們今日可以做見證。”在城門坐著的眾民和長老都說:“我們做見證,愿耶和華使進你家的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結、利亞二人一樣。又愿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聲。愿耶和華讓這少年女子賜你后裔,使你的家像他瑪從猶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
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愿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媳比有七個兒子還好。”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做他的養母。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
這是圣經文學中不多見的描寫普通人命運的故事,以樸素的文筆描繪了一個樸素的人生。它亦被看作古代希伯來文學中最早的獨立成篇的小說作品。
贊美女子的賢良溫順、敬老扶弱的美德,是歷代文學作品中寫得最多、最優美的題材。故事以細致動人的筆觸描繪了賢德女子路德,她不惜離鄉背井,回到婆婆家鄉侍奉老人的事跡。
遠離家鄉的以色列女人拿俄米接連喪夫喪子,兩位守寡的兒媳都是當地摩押女子。拿俄米決定還鄉,路德不愿丟下婆婆無人侍奉,堅持跟隨老人返鄉。從宗教信仰來說,路德不屬于耶和華的子民;從民族習俗看,摩押女子似乎在婚姻問題上較以色列人遠為自由大膽。況且婆媳倆是雙手空空返鄉的,回鄉后的困苦貧窮自不待言。然而路德為侍奉年邁的婆婆,甘愿改變宗教信仰、接受以色列人較為苛嚴的宗教戒律,還要有足夠勇氣去承受異域他鄉的貧困生活。回到婆婆故鄉,她又辛勤勞作以拾麥穗奉養婆婆。她的善良、虔敬、孝順贏得了尊重,她最終獲得了幸福。
路德的形象塑造頗為成功,她在這個故事中不止是一位品格高尚的賢淑媳婦,還是一位血肉豐滿的情重女子。故事運用對話的筆法細膩地反映出這一側面。像路德回答婆婆讓她離開的勸告時說的:“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的國也是我的國,你的上帝也是我的上帝……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這段話不僅表現出路德的堅決和善良,而且讀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故事利用婆媳對話,層層深入地表現了兩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人物刻畫生動有力。
故事在細節描寫方面也很成功。路德拾穗與波阿斯相識到結合的過程,細節描寫真實動人,是構成被人稱道的樸素敘事風格的重要因素。
《圣經》這一故事,保持著一種優雅含蓄的敘事風格。在麥場過夜一場中,波阿斯與路德的對話將一切說得那么清楚,但沒有一字唐突直露。這種古樸優雅的語言風格為故事增色不少。
《圣經》的寫作年代,正是希伯來民族領袖為保持血統純正、維護宗教信仰、反對異族通婚的年代。以色列第一代領袖摩西臨死前的遺訓談到這一點。第二代領袖約書亞也再三重申。出現在故事中的摩押女子路德則以自己的高潔品格肯定了民族之間的友好通婚,故事贊揚了民族間的互助、友好、團結,沖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束縛。
如要探究故事的成因,可以設想作者根據生活體驗寫成的。但基于故事具有的平凡真實的民間文學特點,亦有可能屬于加工了的民間傳說或真人真事。
故事再現了當時以色列民族的婚俗。按照摩西定下的律法,死者兄弟應娶嫂子或弟媳為婦,以便為死者得以延續香火; 寡婦應嫁給夫家或本族最近親人,以防財產外流。本文正是細致真切地表現了這一習俗。
同 《圣經》 中其他故事或片斷一樣,這個故事同樣膾炙人口,影響至今。英國著名詩人濟慈在《夜鶯歌》 中,就曾寫下這樣的詩名:
當路得含淚站在異國的麥田中,
苦思愛鄉的時候,從她愁苦的心中
掠過的,恐怕就是這同一的歌曲吧,
上一篇:《小說、戲劇·洞冥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游天臺山賦并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