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天國的奧秘》原文與賞析
《新約·馬太福音》
《新約·馬可福音》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從中阻攔著,不讓小孩子過來。耶穌對他說:
“讓小孩子到我這里來,不要阻攔他們!因為進上帝之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進上帝之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于是耶穌抱起小孩子,按手在他們頭上,為他們祝福!
耶穌又在湖邊教誨人,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湖里,眾人都站在岸上聽。耶穌教誨他們許多道理,又給他們講了這么一個比喻——
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掉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層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由于沒有扎下根,就枯萎了。有落在荊棘里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使它不能結實。又有落在沃土里的,種子就生根,發芽,出土,放葉,開花,結實。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使徒,問他這比喻是什么意思:
“對眾人講話,為什么用比喻呢?”
耶穌對他們說——
因為天國的奧秘,只能叫你們知道,若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那怎么能明白所有的比喻呢?
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奪了去。那撒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在他心里沒有生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迫害,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里的,就是人聽了道,后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以及其它私欲,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那撒在沃土里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著結實。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里,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田里。等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
田主的仆人來告訴他說:
“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里么,從哪里來的稗子呢?”
主人說:
“這是仇敵搞的。”
仆人說:
“你要我們去薅掉嗎?”
主人說:
“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不如容這兩種一齊生長,等到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唯有麥子,要收在倉里。”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籽,有人拿去種在田里。這原是百種里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種菜都大,簡直成了樹,天上的鳥兒飛來,宿在它的枝上。
天國好像面酵,有婦人拿來,揉搓在四十升白面里,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群眾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么。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
“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表出來。”
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
“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
耶穌回答說——
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日。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日,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天使,把一切叫人跌倒的,作惡的,從中挑出來,丟在火爐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齒了。那時義人在他們父親的國里,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里。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天國又好像珠寶商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貴重的珠子,就去變賣他所有的一切,買這顆珠子。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里,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把它拉上來,坐下來挑選,揀好的收在器具里,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末日,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里。
——耶穌說:
“講了這許多話,你們都聽明白了嗎?”
“聽明白了!”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耶穌說:
“大凡文士,受教育,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倉庫里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
“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門徒離開眾人,同上耶穌所在的那條船。這船在沉沉的夜幕里,航行在萬頃波濤之中。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仆人算帳。剛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幾百萬塊錢的來。因為他沒有什么償還之物,主人吩咐:
“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以及一切所有的,全都賣了償還!”
那仆人就俯伏在地,拜他說:
“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那主人就動了惻隱之心,把他釋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債。
他一身輕松地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幾塊錢。他便揪住他,掐住他的喉嚨說:
“你把所欠的還我!”
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央求他說:
“寬容我吧,將來我一定如數還清。”
可是他不肯寬容,竟把他的同伴送到監獄里,要他還清所欠的債。
這事被許多同伴看在眼里,他們感到氣憤不平,就去告訴了他的主人。于是主人打發人把他叫來,對他說:
“你這惡奴才,你當初央求我,我把你所欠的債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主人勃然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要他還清所欠的債。
天國好像園主,清早出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他和工人講定,一天一塊銀幣,隨即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
到了日出東南,他又出去了,看見市上還有閑站的人,就對他們說:
“你們也進我的葡萄園做工吧,應該給你們多少報酬,我一定一個不少地給你們。”
就這樣,第二批人被雇進去了。
因為葡萄園用人多,所以家主連續幾次出去雇人。在中午出去一趟,在日頭偏西又出去一趟,每次都雇進一些人來。
大約在日頭快落山的時候,主人又迎著晚霞出去了,看見還有人站在那里,就問他們說:
“你們為什么整天在這里閑站著呢?”
“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們無精打采地回答。
“那就跟我來吧,”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
這最后一批人走進葡萄園,干了不大工夫,天就黑了。
園主對管事的說:
“叫工人都來領工錢,從后來的起,到先來的止。”
黃昏進來的那最后一批人先來領工錢,每人各得一塊銀幣,歡歡喜喜地走了。
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本以為要比后來的多得,誰知也是一塊銀幣。他們手里掂著這一塊銀幣,嘴里埋怨著園主說:
“我們勞苦了一整天,又熱又累,那后來的只做了一個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得的一樣多么?”
“朋友,”園主對其中一人說,“我沒有虧待你,不是原先講定的一塊銀幣么?我一個也沒有少給,你拿著走吧。至于我給后來的和你一樣多,這是我愿意的,你管得著么?難道我自己的東西,愿意給誰,還不能由我自己做主嗎?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眼紅么?既然這樣,那在后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后了。”
在十二使徒當中,有兩個是迦百農漁夫西庇太的兒子,哥哥叫雅各,弟弟叫約翰。這哥兒倆原來也是打魚的,跟隨耶穌之后,成為耶穌最喜悅的人。
當耶穌行將離開人世前不久,他們的母親同他們一起,來拜見耶穌,求他一件事。
“有什么事,你就說吧!”耶穌對雅各和約翰的母親說。
“是這么回事,”她開口說,“愿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的國里,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耶穌回答說:
“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呀!我這樣跟你們說吧,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
“我們能。”母子三人回答說。
耶穌說:
“我所喝的杯,你們肯定能喝。不過,坐在我的左右,這可不是我能賜給的。這要看我父為誰預備的。為誰預備的,才能賜給誰。”
那十個使徒聽見這事,就對他們兄弟二人非常不滿。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
“你們中間誰愿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愿為首,就必作你們的仆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
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王打發仆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王又打發別的仆人說:
“你們去告訴那些被召的人,我的宴席已經預備好了,相當豐盛,牛和肥羊已經宰了,各樣都已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那些人把這話當做耳旁風,根本不理會。有到自己田里去的,有出去做生意的,還有的拿住國王的仆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國王聽見這事,異常震怒,發兵剿滅那些兇手,焚毀他們的城邑。
然后對仆人說:
“喜宴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因此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不管遇見什么人,一律召來赴宴。”
那些仆人謹守王命,出去到大路上,凡是遇見的,不論善惡,統統召來赴宴。宴席上坐滿了賓客。國王親自進來,與賓客見面。在那些賓客之中,有一個沒穿禮服的,被他看見了。
“朋友,”國王對那沒穿禮服的客人說,“你到這里來,怎么不穿禮服呢?”
那人滿臉羞愧,無言可答。
“把他的手腳捆起來!”國王命令說,“把他押解出去,拖到外面的黑暗里。”
他在那里必要切齒哀哭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手里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有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并且預備燈油在器皿里。
新郎遲延未到的時候,這些童女個個打盹困倦,昏昏睡著了。
“新郎來了!”半夜里,突然有人喊著說,“你們快出來迎接!”
聲音驚醒了童女,她們趕緊起來收拾燈。愚拙的發現自己沒有燈油了,便對聰明的說:
“請分點油給我們吧,因為我們的燈快滅了。”
聰明的回答說:
“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油店里去買吧。”
她們去買油的時候,新郎就到了。那預備好了的五個童女,歡歡喜喜,陪他同去坐席,并且關上了門。
其余的童女,隨后也來了,敲著門說:
“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開門!”
“我實在告訴你們,”新郎回答說,“我根本不認識你們!”
所以你們要警醒,說不上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人子就要來,因為那確切時間,你們不知道。
當人子同著眾位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如同牧人分別綿羊山羊一樣,把綿羊安置在右邊,把山羊安置在左邊。
兩邊分別站好之后,王要對那右邊的說:
“蒙我父賜福,你們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裸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護理我;我在監里,你們來探視我。”
義人聽了這話,就回答說:
“主啊,我們什么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么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裸體給你穿?又是什么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里,前來看顧過你呢?”
“我實在告訴你們,”王回答說,“這些事你們既然作在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身上,也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王又對著那左邊的說:
“你們這些該受詛咒的人哪,快快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及其使者所預備的永刑里去吧! 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裸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你們不來護理; 我在監里,你們不來探視我。”
他們聽了這話,也要回答說:
“主啊,我們什么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裸體,或病了,或在監里,不來伺候你呢?”
“我實在告訴你們,”王回答說,“這些事你們既然不作在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身上,也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王指著左邊的說,“你們這些惡人要往永刑里去。”又指著右邊的說,“你們這些義人要往永生里去。”
歷史上耶穌是否確有其人?宗教史家和歷史學家在對不多的材料進行分析之后,大部分相信在歷史上耶穌確曾存在過。我們所能確切知道的只是如下事實: 耶穌是個猶太人的宗教導師,約在公元28~30年間被釘上十字架而死。當時,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猶太人動輒被釘上十字架,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弗拉維在公元93年發表的《猶太古代史》就曾經提到有一個叫雅各的人,曾經組織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的暴政,失敗后,慘死于十字架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事件,與耶穌有許多相似之處。
耶穌是生在伯利恒的猶太人,他以出生以后8天行割禮的方式實際上已經加入了猶太教。然而,耶穌在猶太各地傳道時,到處傳揚這樣一個信息: “上帝之國即將來臨。”這一信息所包含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對未來的希望。從本質上來說,猶太教是個歷史的宗教,它回顧上帝為以色列人所做的事情,并從中得出上帝所擁有的巨大的權威和力量。上帝曾與他們立約:“在萬民中做我的選民。”(《出埃及記》第19章第5節)在大衛王朝興盛時代以及從巴比倫獲釋還鄉時,猶太人認為上帝信守了誓約,雖然并不是很全面徹底。而以色列人的失敗是由于自己一方冥頑不化,不能信守對上帝所承擔的義務。當他們徹底懺悔,虔信上帝時,上帝就一定會踐約。當時,耶穌所處的時代,是以色列民族遭受接連不斷屈辱與痛苦的時代,昔日大衛王朝的榮光并沒有再現。面對這種連續的失望和挫折,以色列人逐漸孕育出一種觀念,即他們民族的君臨萬邦不是通過人世間的更迭,而是通過一種超自然的神力來實現。這種超自然的神力就是某種類似于宇宙性大災難的世界末日,在那時,將會審判一切人,有罪的人歸于毀滅,而正義的以色列人將得到報償,這時,以色列人將會君臨萬邦,所有其他民族都要服從他們。而這就是 “上帝之國”。“上帝之國” 也可以稱作“天國”。可以這樣說,耶穌向世人描繪的先是一場恐怖的大災難的末日景象,然后才是平靜寧和的天國花園的圖景。
綜觀四福音書,耶穌訓誡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這一套宇宙性大災難即將來臨的警告性說法和上帝之國即將實現的預告。盡管上帝之國是耶穌教誡的中心議題,盡管他也多次警告危機已經臨近,但是這卻不是福音書所傳布的唯一內容。在四福音書中,充滿了大量的說教性的寓言,由于這些寓言深入淺出,比喻性很強,讀者很容易被這些寓言所吸引(雖然這些寓言大都與“上帝之國”有關)。福音書中還有許多耶穌行神跡的記載,例如使盲人復明,聾人復聰,甚至使死人拉撒路復活;福音書還敘述了耶穌所行的自然界的奇跡,如何出言平息加利利湖上的風暴,如何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如何以少量的餅和魚使四五千人吃飽等。耶穌的教誡是從他行奇跡中獲得威信的,這是毫無疑義的。其實,這類奇跡故事并不是耶穌的專利,在《舊約》中我們可以見到許多這方面的例證,摩西曾分開紅海之水,讓以色列人安全通過,在追兵追來時,又使海水復合,淹死了埃及法老的軍隊。先知以利亞曾使一個寡婦之子死而復活。這些事實證明耶穌作為驅邪治病與施行奇跡者的聲譽,在當時公元一世紀并不是獨一無二的,當時,這種超自然的能力正是證明此人是多么杰出和不同凡響。
福音書記載的耶穌教誡多是寓言體,是以比喻的形式出現的,它以生動形象的喻體表明一個概念或解釋一種思想,這也是猶太教拉比們經常使用的手法。這些寓言,有的只在其中一部福音書中出現,有的則在三部福音書中都有反映。一些最有名的寓言,例如善良的撒馬利亞人、迷途的羔羊、失落的銀幣、回頭的浪子、不誠實的管家、財主和拉撒路在同觀福音書中,只在《路加福音》中出現,這使人對寓言的作者產生疑惑,或許始作俑者就是路加本人,盡管它們確實也反映了耶穌教誡的精神。但是,其中在三部同觀福音書中都出現的、關系到耶穌傳教活動的主旨的有關上帝之國的寓言是耶穌教誡的真實反映。這些“天國的比喻”似乎是耶穌教誡中最值得重視的部分,因為它是公認的最早福音書《馬可福音》中唯一記載的寓言。
人們在讀福音書時,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為什么耶穌要以寓言的形式傳播他的教誡?難道直截了當地宣傳他的思想不是更加明確嗎?對這個問題,《馬可福音》回答:“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馬太福音》也說:“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為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福音書這樣解釋耶穌布道使用寓言的動機,讓人很難接受。如果耶穌在公開場合傳道,卻又故意讓聽眾感到困惑,這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或許當時正是羅馬暴政時期,猶太人處于十分艱難的境地,所以耶穌在傳播他的教義時必須分外小心,以免授人以柄,遭到迫害,所以使用這種象征性的語言。那一種可以接受的解釋是耶穌大部分時間都在曠野和農村傳道,他的傳道對象大部分不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而是窮人、婦女、被遺棄的人和受壓迫的人,用這種寓言故事的形式既能夠深入淺出地闡發他的教義,又能夠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因此,耶穌采用了形象化的語言來描述他所要闡述的上帝之國,勞苦大眾所熟知的事物,例如農夫播種、葡萄園主雇傭工人、谷物在田野中生長、漁夫和海、放債者和借錢的人都成了他的喻體。但是,既然是以此事物比喻彼事物,是以形象的、具體的物體去比喻抽象的、思辨的哲理,這些比喻的含義就往往不很確切,連耶穌的門徒都不懂這些比喻而要求耶穌加以解釋。
需要指出的是,耶穌心中有關天國的概念與猶太教徒對天國的傳統想法是有區別的。猶太都徒覺得天國就是另一個世界,那里是上帝在統治者,而猶太教徒只有遵守律法,在這上帝之國降臨人世時,才有資格進入。也就是說,只有義人才能進入上帝的國。耶穌并不懷疑上帝的國有一天將會降臨地上,這是猶太上長久以來的希望,是他們精神上的寄托。問題不在于相信不相信這種說法,而在于在上帝的國降臨人世之前所要做的事情。人們空等上帝的國降臨人世是無益的,因為在那個光榮的時刻,也只有義人才能進入。趁現在上帝的國還沒有降臨之時,有罪的人應當悔罪,不信上帝的人應當皈依。上帝之國隨時有可能降臨,而人們卻不知是何時降臨。一般猶太教傳統上認為上帝之國的本質可以被信徒理解或猜測出來,是可以預言的,而耶穌則認為必須將上帝的國視為完全神秘和不可思議的,奇跡也許會突然發生。
耶穌描繪過上帝之國是如何降臨的:“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成長,為什么會這樣,他不知道。”(《馬可福音》第四章)耶穌還說過類似的話:“上帝的國,我們能用什么比較呢? 能用什么比喻表明呢?上帝之國好像一粒芥菜種,在地里的時候,雖然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后,就長起來,比各種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馬可福音》第4章)“天國好像面酵,有婦人拿來,揉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馬太福音》第13章)種子變成植物,酵母改變了面團的性質,天國也會以這種不能為人力控制的方式降臨。
耶穌將自己的理論在人們心田的傳播,比喻為農夫在田野中撒種,他播撒的是道。因為悟性不同,道在人們心里作用也就不一樣,有人根本不能領會,有人領會得膚淺,就是領會得深的,也還有程度的不同,有的人是30倍,有的人是60倍。當上帝的國降臨時,是什么樣的人才能進入天國的大門呢,耶穌認為只有保持著真誠、純樸的赤子之心的人,才有資格進入: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進上帝之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在天國降臨的那一日,義人和惡人,就像麥田里的麥子和稗子,被分別鑒選甄別,麥子收進倉里,象征義人進入天國; 稗子被薅出來,捆成捆,留作燒柴,象征惡人被毀滅。天國降臨的那一日,就又像魚網撒在海里,聚攏各種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里,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末日,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里。”
由于天國的來臨不能預知,它可能很晚也可能很快就降臨人世,因此人們就不能再有絲毫的懈怠了。沒有人能夠預言它何時降臨,只是知道它一定會降臨。事實上,耶穌關心的不是天國降臨人世本身這一突發事件,他也不愿費心去揣測天國的實際情況如何,他更為關心的是在天國降臨之前,世人以一種什么樣的道德和精神世界來迎接天國的降臨。天國即將降臨可以看作是一種可給人們不再猶豫不決從而迅速作出決定的召喚,一種世人悔罪從而得到救贖的召喚。“上帝之國即將來臨,你們要悔罪,并信從福音。”
天國將要降臨,這固然是一種福音; 但這一福音同時要人同時履行對上帝的承諾,因為上帝即將兌現他的諾言了,他有理由要求人類也同時踐約。而對天國隨時可能降臨人世的事實,人類必須從現在開始立即改過自新。耶穌對門徒們發出了急切的呼喚:“跟從我。”簡直是沒有絲毫時間可以浪費了。這也就是天國的召喚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盡管它可能是完全屬于未來的事情),要人們現在就決定其生活本質,要么改過自新,做一個完人,要么繼續做惡人,從而在世界末日的審判中永墮地獄。這種急切的,必須隨時做好精神和道德準備以迎接新世紀的意識一定要傳達給每一個人,耶穌畢生都在為此奔走呼號,目的就是警醒世人。
對這種天國即將降臨的危機感,耶穌調動了他那善于設喻的天才,做了一個精辟的比喻:“天國好像10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5個是愚拙的,5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里。新郎延遲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燈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到賣油的那里去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其余的童女,隨后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耶穌在講完這一故事后告誡人們:“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這段記載見于《馬太福音》第25章,而《馬可福音》第13章說得更加直截了當:“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人什么時候回來——也許傍晚,也許半夜,也許天亮以前,也許日出以后,如果他突然回來,別讓他發現你們在睡覺!我對你們講的話也是對大家講的:你們要警醒。”
耶穌在這里表達的信息的精髓在于急切地召喚人們悔罪,以符合上帝對人類的普遍的要求。這一信息出自于耶穌相信神奇的不可理解的上帝之國將在任何可能的時刻來臨。那些悔罪并且努力施行上帝所規定的道德規范的人,將會得到拯救。從這一意義上說,耶穌所表達的的確是一種“福音”,一種好消息。耶穌時代,耶穌本人不會因為這上帝之國在他殉難以后2000年仍未到來而感到尷尬,他是以滿腔的熱誠,以一種宗教式的獻身精神來傳播這一“福音”的。在這一“福音”的實現之日,世界的運行和秩序都要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那在后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后了”,這一切都取決于人們在這一日之前的道德準備和精神準備。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天使報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少數民族宗教傳說·天宮大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