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群猴撈月》原文與賞析
乃往古昔,有一閑靜林野之處,有群獼猴游住。于此時諸獼猴游行漸至一井,乃觀井底見彼月影,即見月已,詣猴王處,白言: “大王應知,其月見墮井中,我等今應速往拔出,依舊安置。”是諸猿猴咸贊言善,便相議曰: “云何方便,可能拔月。”其中或云: “不須余計; 我等連肱為索而拔出之。”時一獼猴在井樹上攀枝而住,其余一一次第以手相接。獼猴既多,樹枝低下欲折。時彼最下近水之者,攪水覓月:由水渾故,月便不現,樹枝便折: 一時墮水被溺而死。時有諸天而說頌曰:
“此諸癡獼猴,為彼愚導師。
悉墮于井中,求月而溺死!”
佛告諸苾芻等,往昔獼猴王者,即提婆達多是。”《群猴撈月》原是一則流傳于古印度的寓言故事,后經佛教徒附加上宗教的涵義收入佛典,隨著佛典漢澤傳入中國。它最早見于東晉佛陀跋陀羅與法顯共譯的佛典《摩訶僧祗律》卷七。南朝梁僧旻、寶唱等撰集《經律異相》時,把它收入該書卷第二十一的聲聞惡行僧部第十。唐三藏法師義凈譯的佛典《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十也載有這一故事。摩訶僧祇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大眾部”。破僧,佛王逆罪中之首罪,此處指的是分裂僧團罪。
故事情節很簡單。林中游耍的一群獼猴在滿目輝映的荒野中行進,見到一口水井。往井里望去時看到了井底水中月亮的影子,群猴震驚,以為月亮掉進了水中。最終獼猴王同意了利用井邊樹枝連肱為索撈月的建議。結果是月亮沒撈到,樹枝卻不堪重負而折斷,獼猴全部墜水而死。這實在是一個悲劇,一個發生在被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迷惑的群猴身上的悲劇。月亮自然是高掛在天空,水中的月亮不過是一個影子,可憐的猴子們沒有通過水中的朋亮發現掛在中天的滿月,卻為了一個要把月亮依舊安置的幻想而喪生。
這則寓言的涵義所在,各有各的看法,正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通常大家認為它提示人們看問題一定要看清它的本質,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草率行事而造成白費力氣的結果,甚至釀成悲劇。而佛教徒講述這則故事,是用以禁戒人們追隨提婆達多的。
提婆達多是釋加牟尼叔父斛飯王之子。隨釋迦牟尼出家為弟子,后自稱“大師”,反對釋迦自立僧團,為佛教史上最早分裂僧團者。在佛經里提婆達多常以佛的對立面的形象出現。在這個故事里,獼猴王就是提婆達多的化身。佛教徒借此證明提婆達多沒有救世間的智慧,跟隨他決無好下場,就如同撈月的群猴一樣,而提婆達多處處與佛作對,也如同水中撈月一樣,白費心機。
在中國,人們未必都知道群猴撈月這則佛經故事,可由此演繹而來的水中撈月的成語卻可說是人人皆知,在文學作品中也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如《西游記》第三十五回中,孫悟空說:“潑魔苦苦用心拿我,誠所謂水中撈月;老孫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與其相關,人們還用“竹籃打水一場空”同樣比喻根本做不到、白費力氣的事。另一個與水中撈月相關的比喻是“水中月,鏡中花”,二者同樣地虛幻、美不勝收卻又永不可及,在歲歲年年,日復一日既漫長又短暫的人的一生中,人們莫不是生活在對自己所向往境界的苦苦追求之中,或名譽、或金錢、或地位、為此殫心竭慮,費盡心機,而到頭來,無論是否能實現,都最終地領悟到追求的不過是海市蜃樓式的幻象,從而發出萬般感慨。從曹雪芹《紅樓夢》水月鏡花的喻境到林語堂《京華煙云》“往事霸圖如煙”的感嘆莫不如此。在中國,水月之喻在上升到社會與人生的高度后,具有了“禪”的意境和更為深刻的生活的哲理,成為人們在無奈中思索與追求永恒的一種沉重心理的見證。
群猴撈月的故事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它的特點是短小、優美、上口。
全文用短短250個字勾勒出了故事發生的始末,有意境、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可謂短小精練。
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仿佛可以看到,在林野深處的一個月明之夜,萬籟俱寂,樹影婆娑,一口靜靜的水井邊,跑來了一群活潑的獼猴,它們或嘰喳私語,決計“拔”月,或以手相連,“攪水覓月”,最終“樹枝低下欲折”,群猴墜入水中。這一畫面有聲有色,動靜有致,靈巧的獼猴活躍于其中,呼之欲出,可愛而又生動。讀著故事就像看到了畫面,如聞其聲,如見其 “人”,優美雋永。
全文先散文后偈句,散文部分措詞古樸,簡雅,意味無窮; 長句、短句相間,多數采用四、六、八言句式,讀來瑯瑯上口,語音鏗鏘。有人說看佛典譯文味同嚼蠟,但群猴撈月故事卻是個大大的例外,它優美,雋雅、無懈可擊,夸張地說,可與任何文學創作相媲美。
總之,群猴撈月故事短小、優美、雋永而富有寓意。這一故事的價值與對中國的影響,已遠遠地超出了編譯佛經者的想象,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不容忽視的閃光的小星。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群獸過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老羊與餓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