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游仙詩》原文與賞析
曹 唐
劉晨阮肇游天臺
樹入天臺石路新,云和草靜迥無塵。
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后身。
往往雞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歸何處,須就桃源問主人。
劉阮洞中遇仙人
天和樹色靄蒼蒼,霞重嵐深路渺茫。
云竇滿山無鳥雀,水聲沿澗有笙簧。
碧沙洞里乾坤別,紅樹枝邊日月長。
愿得花間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劉郎。
仙子送劉阮出洞
殷勤相送出天臺,仙境那能卻再來。
云液既歸須強飲,玉書無事莫頓開。
花當洞口應長在,水到人間定不回。
惆溪頭從此別,碧山明月照蒼苔。
仙子洞中有懷劉阮
不將清瑟理霓裳,塵夢那知鶴夢長。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
玉沙瑤草連溪碧,流水桃花滿澗香。
曉露風燈易零落,此生無處訪劉郎。
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諸仙子
再到天臺訪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塵。
笙歌寂寞閑深洞,云鶴蕭條絕舊鄰。
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往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曹唐,字堯賓,桂州(今廣西桂林市)人,主要生活在唐宣宗、唐懿宗時期。早年是一個能文善詩的道士。后來作了許多游仙詩,大出其名,被某些節度使錄用,在節度使府中做過事。據《唐才子傳》載:“唐始起清流,志趣淡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己才思不減,遂作大游仙詩五十篇,又小游仙詩等,紀其悲歡離合之要,大播于時。”他雖在幕府從事,但從他的詩作中看不出與達官貴人交契的跡象,恐怕地位很低,并不顯達。由此看來,曹唐的名字能夠流傳下來完全依靠他的游仙詩。
曹唐的游仙詩分大游仙詩和小游仙詩。大游仙詩共50首,現存17首;小游仙詩共100首,現存99首。游仙詩約起源于魏晉之際,當時道家思想成為時尚,文人都愛好閱讀道家書籍,修心養性,煉丹服藥,希望延年益壽,甚至飛升成仙。這種沖虛玄妙的思想表現在文學中,就成為游仙詩的內容。早期的游仙詩,其游仙的特點并不突出。例如西晉何劭、郭璞等人的游仙詩,正如許多后人評注的那樣,要么自敘成分太多,要么慷慨激昂太重,而仙趣太少,這和道家玄奧虛脫的氣質相差甚遠。只是到了曹唐,才真正給游仙詩注入了清新的仙氣。實際上,曹唐的游仙詩是從武則天時的一個文人張鷟的小說《游仙窟》發展而成的。《游仙窟》中有許多五言詩就是游仙詩的一種形式。
大游仙詩17首,共講了11個神仙故事。一般認為,這些詩都是為神仙故事配唱的說唱文學的一種形式。小游仙詩今存99首,都沒有題目,也不是吟詠某一個故事。內容是寫仙女的生活或思想感情,有些很近似閨情式宮詞。這是以100首為一組的雜詠體詩,通常稱為 “百詠詩”,興起于唐代。
曹唐游仙詩中故事較完整而成就較高的是大游仙詩中的五首有關劉晨、阮肇入天臺遇仙女的故事詩。第一首 《劉晨阮肇游天臺》寫的是劉、阮二人隨樹步入天臺深處,但見云氣和煦,草色幽靜,絕無塵俗之染,令人不記生前之事,疑是夢后之身。其中,“雞鳴”、“犬吠”、“桃源”等頗有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氣息,使人神馳思往。第二首《劉阮洞中遇仙人》,描寫劉、阮到達天臺后所見的風景。他們遇到了許多桃樹,便采桃而食,頓時覺得身輕腳捷。不料忽有 “仙犬吠劉郎”,于是希望 “花間有人出”來喝止這條狗。作者把仙境寫得很有人間意味,給人一種親切之感。第三首 《仙子送劉、阮出洞》描寫了仙女脈脈含情、百般殷勤地送劉阮出仙境的過程。“云液既舊須強飲,玉書無事莫頻開” 的叮囑,表示了仙女對劉、阮細心的關照和深厚的感情,而“溪頭從此別”時的“惆悵”更具有 “十里長亭”的凄楚。“云液”是仙女贈劉、阮的酒名。她們勸劉、阮多飲仙酒,可以延年益壽。“強”是勉強,不會飲酒也應當勉強飲幾杯。“玉書”是道家的書籍。內容大約是養生的藥方或解災辟邪的法術。所以仙女勸他們在必要的時候才翻看,否則,如果經常閱,就會損壞了仙書。第四首《仙子洞中有懷劉阮》,以極其哀怨的筆調描述了 “洞”中仙女思念劉、阮的情懷。首先,仙女們自從離別劉、阮后無心梳妝,更無意彈瑟,正是“女為知己者容”的愁緒。然后傾訴了 “洞里”人間天各一方的落寞心情。詩人用 “塵夢”、“鶴夢”、“流水”、“桃花”這些極盡象征性的詞匯,生動地表達了其情其景。第五首 《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諸仙子》,則是把第四首的愁緒又擴大了一番。當劉、阮再次入山訪覓仙蹤時,看到的只是 “青苔白石已成塵”、“云鶴蕭條絕舊鄰”,而 “不見當時勸酒人”。這個結局也很像陶淵明《桃花源記》 的故事,從中借鑒的痕跡隱約可見。
總之,曹唐的游仙詩是我國古代詩歌中很有特色的一個內容,以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情節而著稱。昭明太子蕭統編《文選》,把詩分為二十類,其第九類就是游仙。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游仙四絕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滿庭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