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哥連出世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20 黑白片(無聲) 84分鐘(24格/秒) 63分鐘(18格/秒)
德國柏林聯(lián)合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保爾·威格納 卡爾·畢譯 編劇:保爾·威格納 亨利克·伽蘭 攝影:卡爾·弗羅因特 主要演員:保爾·威格納(飾哥連) 阿爾伯特·施坦因呂克(飾拉比·略烏) 呂達·薩爾莫諾娃(飾米蓮姆) 恩斯特·道依遲(飾助手) 漢斯·施圖姆(飾老拉比) 奧托·格比爾(飾皇帝)洛塔·穆特爾(飾弗洛里安伯爵) 羅尼·奈斯特(飾孩子)
【劇情簡介】
故事發(fā)生在16世紀的布拉格。
猶太教區(qū)的精神領袖拉比·略烏通過觀測天象得知,他的人民如今災星籠罩,將有大難臨頭。不久,災難果然降臨,年輕的伯爵弗洛里安作為皇帝的使者,受命宣布:由于猶太人犯有褻瀆基督之罪,因此必須在一個月之內(nèi)離開這座城市。
拉比·略烏有一女兒,名叫米蓮姆,長得美貌絕倫。弗洛里安伯爵驚羨于她的傾城美色,向她大獻殷勤,想方設法取悅于她。
深明大義的略烏在此危難當頭的時刻,不僅大力呼喚民族自救精神,而且決心用泥巴塑造哥連這一人物,用以拯救猶太民族。拉比·略烏在其助手的協(xié)助下,日夜趕工,很快便完成了泥人哥連的最后定型工作。塑像完成后,他遵從阿斯塔洛特神的旨意,在泥身巨人哥連的胸前安放了一個帶有神秘咒語的護身符。泥人哥連于是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力大無比的,然而又十分順從、忠誠地為其主人服務的仆從。
一年一度的“玫瑰節(jié)”又到了,拉比·略烏領著哥連來到皇宮,把它引見給皇帝。為了贏得皇帝與他的大臣們對猶太民族的理解與同情,略烏向他們講述起他的民族的歷史,并通過咒語,將猶太人當年如何經(jīng)歷千辛萬苦,結隊穿越沙漠,輾轉(zhuǎn)來到這里的情景展現(xiàn)在眼前。這時,御前大臣們不顧略烏事先發(fā)出的保持安靜的警告,竟然放肆地發(fā)出了嘲笑的聲音。這一笑可非同小可,不僅幻景驟然消失,而且嘲笑者馬上便受到了懲罰,霎時間,只見巍峨的宮殿劇烈地搖晃起來,隨后殿頂開始坍塌陷落,在此生命攸關的時刻,只見哥連挺身而出,以其高大、魁偉的身軀與超人的力量做出擎天之舉,才使皇帝逃脫劫難,免于一死。為了答謝哥連的救命之恩,皇帝收回了驅(qū)逐猶太人的成命。
拉比·略烏見他的人民獲救,興沖沖地領著哥連回了家。然而,當他再度觀看天象時,卻又得知,由于星位不利,此時在哥連的身上正在升騰起一種兇殘的、殺氣騰騰的本能來。鑒于此種危險,略烏果斷地將哥連胸前佩戴的護身符扯下,哥連頓時重又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泥身巨人。
一天,拉比·略烏前往猶太教堂做感恩禮拜。待他走后,他的那位一直私下愛慕著米蓮姆的助手,看到米蓮姆毫不理會他對她的情感,卻將弗洛里安伯爵藏于閨房,與其打得火熱,妒火中燒,氣急敗壞,于是,他不顧后果地為哥連復活生命,指使哥連追殺他的情敵。然而他卻沒有料到,重新被賦予生命的哥連卻從此而失去了控制。泥身巨人將弗洛里安從塔頂上狠狠地摔下致死,而后又拽住米蓮姆的頭發(fā),將其拖過街巷,最后縱火焚燒猶太人居住區(qū),使那里陷人一片火海。正當他沖出猶太人居住區(qū)的大門,欲去尋找拉比·略烏之際,只見一個小女孩勇敢地走向泥身巨人哥連,將手中擎著的一個蘋果送給他,就在哥連彎下身子,去接蘋果之際,小女孩乘機將他胸前佩戴的護身符一把扯下,使哥連重又失去生命。
聞訊趕回的拉比·略烏通過口念咒語,很快將猶太人居住區(qū)的大火撲滅。當他看到失去生命的哥連時,他由衷地感謝上帝在危難的時刻所采取的拯救行動。
【鑒賞】
哥連——一個具有超凡力量的泥身巨人,一個人神合一的形象——是個流傳于猶太民族的傳說人物。作為人,泥人哥連不僅具有人的本性,有著對愛情、尊重與引導等的要求,而且能像救世主一樣,可使一個災難臨頭的人民逢兇化吉;然而,他又是一個具有魔鬼特性的龐然大物,一旦人們不能滿足它的要求,拒絕給他所企望的一切,或者使他陷入一種“非人的”孤獨中時,他便會失去控制,釋放出身上潛藏的極大的破壞性力量。著名作家阿諾德·茨威格1915年曾經(jīng)這樣寫道:“什么是哥連?它是那個悲慘民族的人造人。但它不是由化學成分蒸餾而成,而是用泥巴塑造的。哥連是一個仆從,它體態(tài)沉重,順從,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持續(xù),也沒有記憶,是個只擁有現(xiàn)在和胳膊力量的有些令人可怖的東西……它活生生的,然而沒有生命,它是現(xiàn)存的,但卻沒有靈魂,它有著人一樣的形象,但卻不是人……”
有關泥人哥連的傳說,最早出現(xiàn)于本世紀初。1908年由著名劇作家阿爾圖爾·霍利徹創(chuàng)作的話劇《泥人哥連》上演后,不僅激起社會對這一人物的濃厚興趣,而且還引發(fā)了另外兩部以泥人哥連為主人公的傳奇作品的出現(xiàn):一部是由古斯塔夫·梅靈克創(chuàng)作的小說《泥人哥連》;另一部則是由保爾·威格納與亨利克·伽蘭合作拍攝的幻想性電影《泥人哥連》。有意思的是,這兩部題材相同,但卻完全獨立的作品,都誕生于1914年。所不同的是,梅靈克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現(xiàn)時的布拉格,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在幻夢之中成了石雕藝人阿塔納修斯·培拉特,他始終有著新的認同,包括與泥人哥連。而影片《泥人哥連》的編劇則是來自柏林萊因哈特劇團的著名演員保爾·威格納,他由于對霍利徹話劇中的哥連這一角色十分熟悉,加之此前還主演了影片《布拉格的大學生》,對那里猶太人居住區(qū)的環(huán)境與氣氛頗為熟悉,因此由他編寫劇本,并出演哥連這一角色,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威格納在他的第一部有關泥人哥連的影片中,本想敘述發(fā)生于16世紀的一個有關拉比·略烏與他的仆從哥連的經(jīng)典故事。然而制片人卻從商業(yè)角度出發(fā),反對將其拍成一部古裝片或大型布景片,而是要求把它拍成一部“現(xiàn)代的社會劇”。于是,便產(chǎn)生了1914年的那個現(xiàn)代《泥人哥連》的版本,其故事由在挖井的過程中重新發(fā)現(xiàn)哥連這一人物而展開。這部后來被稱作《泥人哥連的復歸》(英文發(fā)行名)的影片,按時間順序而言,其實應該是威格納于1920年自導自演的第二部有關泥人哥連的影片 《泥人哥連出世記》 的續(xù)篇。
1914年的《泥人哥連》成功之處首先在于保爾·威格納的杰出表演以及他為泥人哥連所創(chuàng)設的獨特人物形象。為此,他為自己制作了一件口袋形衣服,里面所有的地方都添加了墊層,鞋里也加上了厚厚的鞋墊,頭部也經(jīng)過一番特殊的修飾,上面再加上一頂像帽子一樣的硬殼,充當頭發(fā)。經(jīng)過這樣一番不同尋常的包裝與精心的化裝,一個身軀高大、動作僵板的泥人武士形象便真切可信地展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影片是在位于柏林附近巴貝斯貝格的“烏發(fā)”前身,畢歐斯考普電影公司的攝影棚拍攝的,該片的美工師羅庫斯·格利澤(后在影片《泥人哥連出世記》中擔任服裝師)曾經(jīng)回憶道:“我們的攝影棚是由一座暖房改成的玻璃房子。那時還沒有使用人造光,布景也是簡單地往露天里一放就得。而外景是在包岑與希爾德斯海姆兩地拍攝的,因為那里有許多古舊的房屋。我在影片里負責美工布景與室內(nèi)景的制作,比如那個中世紀化學研究家的工作室。片中有個鏡頭,哥連需從一面大型的玻璃墻穿過,當時沒有采用特技,而是由威格納實實在在地穿墻而過,玻璃被他撞得粉碎,看著挺可怕的。”此外,影片所展現(xiàn)出的神秘、夢魘般的環(huán)境,與那些由狹窄的街巷、有棱有角的房屋所播散出的晦暗氣氛,亦為影片故事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氛圍。
1914年的《泥人哥連》問世后,威格納不滿足于表演,開始問鼎導演工作,其影片成為德國最早的“作者電影”之一。1917年,他自導自演了另一部哥連題材的影片《泥人哥連與女舞蹈家》,影片講述的是,泥人哥連與一位女舞蹈家的故事。
1920年,泥人哥連不同尋常的故事再度吸引保爾·威格納,促使他又自編、自導、自演了《泥人哥連出世記》,這部影片無論從時間順序,還是故事內(nèi)容,都應視為先于1914年的《泥人哥連》的作品。《泥人哥連出世記》的故事發(fā)生地點是在布拉格,威格納在影片中成功地再現(xiàn)了他于1913年主演過的《布拉格的大學生》中的中世紀布拉格所特有的濃郁的浪漫主義氛圍。不過與那部影片不同的是,《泥人哥連出世記》并不是在布拉格實地拍攝的,影片中的那些使人視眼迷離的多斜線、多角度的景物——彎彎曲曲的街巷,歪歪斜斜的房屋,都是由著名的美工師漢斯·派爾茨西為影片設計建造的,這樣一個人工的,富于表現(xiàn)主義風格的中世紀童話世界,為以后不少德國無聲影片的置景樹立了典范。對此,威格納認為:“我的朋友,布景師派爾茨西所建造的,其實并不是布拉格,而是一個杜撰的城市,一個夢境,一個對泥人哥連這一題材所做的建筑學的釋義,那些街巷與廣場無意喚起人們對于真正布拉格街景的回憶,而應制造出一種泥人哥連呼吸其間的氣氛。”德國評論界亦認為:“《泥人哥連出世記》是第一部成功地駕馭中世紀歷史、再現(xiàn)其氛圍的影片。”
《泥人哥連出世記》是保爾·威格納導演生涯最成功的作品,它不僅為提高德國無聲電影的聲譽做出了貢獻,而且成為在國際上聲名遠播的德國無聲影片之一,從美國至東方的中國都曾上映過該片,1922年,這部影片在美國紐約上映,甚至創(chuàng)下連映10個月不輟的記錄。
除了上述三部無聲版本外,法國導演于連·杜維威埃曾于1936年推出過一部也名為《泥人哥連》(主演哈里·鮑爾)的有聲片。
上一篇:《沒有歡樂的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海岸風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