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納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9 彩色片 97分鐘
瑞典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維爾格特·肖曼 攝影:托尼·福斯貝里 主要演員:哈拉爾德·哈姆雷勒(飾萊納斯) 維韋卡·林德(飾大使夫人) 恩斯特·京特(飾埃里克松) 哈麗葉·安德森(飾莉莉) 帕妮拉·瓦爾格倫(飾阿比蓋爾)
【劇情簡介】
20年代的瑞典,斯德哥爾摩。16歲的小男孩萊納斯在一家舊書店做幫工。他爸爸是個窮司機,開著一輛破卡車給人送貨。萊納斯雖然生于貧困之中,但內心里卻充滿了幻想和詩情,他利用工作之便,抓緊讀書,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受人崇敬的詩人。一次,他利用給一位大使夫人送書的機會,把自己的習作夾在書里,希望得到她的賞識和提攜。這個計劃雖然并沒有成功,但他卻認識了大使夫人的女仆,那個純樸善良的姑娘阿比蓋爾。
接著,又一次機會出現了。有一天,萊納斯看到爸爸的老朋友,那個長著一臉大胡子的黑爾格先生來到書店,偷偷摸摸地從老板手中接過一堆書裝進一輛嬰兒車里推走了,他便悄悄地尾隨在身后,想看個究竟。他隨著黑爾格來到一幢暗紅色的大樓前,終于發現,那只是一些宣傳工團主義思想的小冊子。萊納斯對這些政治讀物似乎并沒有多少興趣,而此刻吸引了他目光的則是出現在大樓頂層陽臺上的阿比蓋爾。原來,大使夫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看到這位純樸的姑娘,萊納斯靈感頓生。他坐在樓前的一棵大樹下,想寫一首以紅玫瑰來比喻自己心上人的詩。然而,當他發現他苦思冥想出來的只是一些修飾性的只言片語時,萊納斯有些沮喪了。他把頭靠在樹上,漸漸進入了夢鄉。
萊納斯醒來時,夜幕已經降臨。好奇心促使他悄悄溜進了這幢使他感到有些神秘的大樓。一進樓門,他恰巧碰到阿比蓋爾舉著燈陪著大使夫人向地下室走去。萊納斯看到,大使夫人在那里翻出一些她當年的情詩,用手摩挲著,已顯出皺紋的臉上露出惆悵的神情。這時,一陣異樣的響動又吸引了萊納斯的注意。他循聲摸去,卻看到了一番令他毛骨悚然的情景:在一間昏暗的大房子里,以大樓的門房埃里克松為首的一伙人,正在拷打著黑爾格!他們把他倒吊在一根粗木樁上,不時地把他的頭往一只水桶里按,要他說出他的工團主義組織的活動。而黑爾格卻一口咬定他的組織只是一個學術性團體。于是,惱羞成怒的埃里克松便指使幾個打手用木棍打死了他,然后把他的尸體抬出大樓,藏在停在那里的一輛卡車篷里。而萊納斯驚恐地發現,那正是他爸爸的車!
萊納斯不知道他爸爸怎么會在深更半夜跑到這座樓里。在黑暗中,他從地下摸到了一把兇手們丟下的鑰匙,然后又揀起兩截因拷打黑爾格而折斷的木棍,裝進書包以作為證據。接著,他開始高聲喊他的爸爸,以免他被人當作殺害黑爾格的兇手。這時,走出樓來的埃里克松的妻子發現了他,把他帶回家中。夫婦二人開始竭力纏住他,不讓他去找爸爸。尋父心切的萊納斯趁著埃里克松對著墻那邊的幾位音樂家大嚷大叫之時,抓起書包,溜出了他家,往樓上跑去。樓上是一家妓院,一群嫖客排著隊等在那里。還沒等萊納斯明白過來,一個在門口值班的姑娘便拉住了他,接著,名叫莉莉的妓院老板走出來,把萊納斯連哄帶騙地推進門,交給了一位叫愛米莉的姑娘。在愛米莉那間骯臟不堪的房子里,萊納斯終于明白自己中了圈套。埃里克松和這里的妓院老板原是一伙,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纏住他,不讓他去找自己的父親。于是,萊納斯掏出一張父親的照片,向愛米莉和其他幾位好心的姑娘打聽父親的下落。一個姑娘指給他對面樓上的一扇窗子,并交給他一副望遠鏡。萊納斯從望遠鏡中看到,在同屬于這座口字型大樓的那個房間里,他爸爸正和黑爾格的妻子摟抱在一起!萊納斯的心感到了撕裂般的劇痛。他沒有想到,他所尊敬的爸爸竟和他自稱是老朋友的妻子通奸。這時,埃里克松帶著幾個人走進妓院,尋找著萊納斯。緊急之中,萊納斯爬到窗外,雙手扒住窗臺,把身子懸在半空中。在這一危急時分,阿比蓋爾恰好出現在頂層的陽臺上。萊納斯拼命向她示意,終于使她發現了自己。阿比蓋爾把一根繩子甩給萊納斯,靠著它,萊納斯小心翼翼地爬到了住在頂樓的大使夫人家。
萊納斯受到了大使夫人熱情的接待。這位女主人稱贊了他寫的詩,又降尊紆貴,親自為他更衣,讓他洗澡。萊納斯依然在為爸爸的欺騙行為感到憤怒。他把揀到的那把鑰匙和那兩截木棍全都投到大使夫人家的壁爐中,望著那熊熊燃起的爐火,他的心卻在漸漸變冷,他已經不打算再去為父親洗刷嫌疑了。于此同時大使夫人家那溫馨浪漫的氣氛卻使他感到陶醉和癡迷。穿著光潔如絲的睡衣,聽著幾位琴師專門為大使夫人演奏的音樂,萊納斯終于投入這位貴婦人的懷抱之中。此時,善良的阿比蓋爾只能躲在屋外,一邊收拾著萊納斯換下來的那些舊衣服,一邊暗暗抽泣。
不久,樓外突然響起一陣刺耳的警車聲。一伙警察沖上樓來,在埃里克松的指點下抓走了萊納斯的爸爸,并從樓下的卡車里翻出了黑爾格的尸體。萊納斯突然為父子之情所動,他撲向陽臺,沖著樓下的警察高聲喊著:“不要抓走他……他是無辜的,我有證據!”接著,他又急忙跑回屋里,找出他那只舊書包,急切地向里面翻著;他似乎已經忘了,那些證據早已在大使夫人家的壁爐中化作了灰……
很快,萊納斯已經成為大使夫人家的一名“桂冠詩人”。他穿著筆挺的西裝、打著領帶,頭發梳得油亮亮的,終日吟誦著那些詞藻華麗而又空洞無聊的詩句。一天,那個腦滿腸肥的埃里克松打扮得油光水滑地和他的妻子一起叩響了大使夫人家的門。他們宣布將建立一筆基金,用以獎掖如萊納斯這樣的年青有為的詩人。萊納斯在大使夫人的掌聲中,得意地從他的手中接過那筆錢和一束鮮花,接著,他開始和埃里克松的妻子一起核算他們夫婦為大使夫人收來的房租。
13年過去了,外面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已經成人的萊納斯依然躲在大使夫人為他編織的那只“精美的”繭殼里。此刻,他望著大使夫人那張日漸蒼老的臉,嘴里在喃喃地尋找著一些能夠描述這些歲月的詞句:“衰老的……年齡……轉瞬即逝的……”
【鑒賞】
影片雖然充滿了緊張的氣氛和懸念,但它并不屬于那種以起伏跌宕的情節為包裝,而“講一個好故事”的電影。肖曼在這個“瑞典式”的情節劇里,追求的是故事及影像的隱喻和象征意味,它構成了肖曼對一個黑暗的、處處荊棘的時代的反思和對人生艱難歷程的描繪,在這當中,他顯然也溶入了對自己青年時代的記憶。
作為影片故事背景的20年代是瑞典歷史上一個沉悶但卻并不安寧的時期。雖然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布了中立政策,使瑞典免遭戰爭之苦,但貧窮和落后依然籠罩在這個極地邊緣之國。那時的常是陰郁、寒冷的天地之間。大批的農村雇工處在一種無產者或半無產者的狀態;工業文明已開始在城市中緩慢地建立起來,但也給城市帶來了失業和一些新的政治派別。尤其是20年代末的經濟大動蕩,使社會遭受到極大的沖擊,終于導致了其后席卷瑞典全國的罷工浪潮。在這一時期內,瑞典文壇上曾涌現出了不少工人作家,對農村和城鎮中的勞動者的貧困生活做了大量描寫。肖曼選擇了這樣一個時代作為其故事的背景,顯然使影片所描繪的時代環境有了一種“艱難時世”的味道。片中的那所暗紅色的大房子則明顯地具有象征和隱喻的涵義。它那古塔式的尖頂和城堡般的結構以及住在里面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它仿佛是瑞典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里,從上至下,各層居住著不同的“居民”:有生活優裕、奢華的大使夫人(她也是這幢建筑的主人),有充滿墮落氣氛的妓院,有法西斯匪徒似的門房,也有帶有民主社會主義色彩的工團主義活動的積極分子以及各色各樣的普通百姓。在大樓的底層,還有一間煉鐵的小作坊。這里的環境是幽閉和令人壓抑的,同時又充滿了腐敗和頹喪的氣氛。當我們隨著萊納斯進入這幢大樓時,的確不難感到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時代。
不過,盡管肖曼是一位擅長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瑞典社會,并勇于沖破各種禁忌的著名電影藝術家,但他心目中的所謂現實并非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和社會的存在,它同時也更是一種心理的和人的存在。因此,他雖然把故事放到了一個具體的時代,并顯然在其影像中隱喻著這一時期瑞典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的氛圍,但他在這里真正所關注的并非是關于歷史和社會實況的報道,而毋寧說是一種人的存在狀況,一種人所面臨的艱難選擇和步步荊棘與陷阱的生命歷程。這一點正是通過小主人公萊納斯進入這幢大樓的整個歷程來體現的。實際上,肖曼并沒有真正在影片中展開豐富的生活場景和對各種人物及性格的詳盡描寫,他更多地是沿著萊納斯的這一經歷建立起一套隱喻性的情節和場景的構架。整個故事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前一部分中,我們是通過單純、勤奮、心中充滿理想的萊納斯從外部來觀看這幢碩大神秘的樓房的。在他眼中,這幢大樓意味著成功與希望。他渴望能夠獲得樓中的那位大使夫人的提攜而功成名就。影片通過幾個簡短的畫面向我們暗示出這幢建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神秘感以及他想要進入的渴望,他幾次總是抬頭仰望著它,同時又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他只能把夾著他的習作的書從門縫中塞進去。當我們再一次隨著他來到這幢大樓前時,影片向我們展示出這座大樓所給予他的另一種憧憬——愛的誘惑:他坐在樓前吟誦起愛情的詩句,眼前幻化出從大樓中走出來的阿比蓋爾的形象,她手里捧著一簇象征著愛情的紅玫瑰。毫無疑問,這幢大樓對萊納斯來說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希望之地,也是一個具體入微的成人世界的象征,他渴望著進入它,并努力一步步爬上它的頂端,以獲得期望中的愛情與成功。在后一部分里,我們開始隨著萊納斯進入了這幢大樓,開始了他步入這一成人世界的歷程,在這里,肖曼首先是以黑夜向我們顯示了一個不祥的預兆,接著,在進入大樓不久,萊納斯就目睹了一幕令他恐怖的情景:對黑爾格的謀殺,它也將迫使萊納斯面對著人類的丑惡做出自己的選擇。顯然,萊納斯在這里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即找到父親,使他避免墮入冤獄。然而這一選擇的結果卻是使他一步步走入成人世界的陰謀和陷阱之中,也使他開始面臨著更多的誘惑。他先是受到了埃里克松的糾纏和他妻子的逃逗,繼而,當他逃出這個帶有墮落氣氛的房間,爬到樓上時,又“誤入歧途”,來到了一個更加淫穢的場所——妓院。而在這兒,他不僅看到了人的肉體的墮落,也更看到了一種靈魂的墮落——欺騙:他正在尋找的爸爸竟在和他的老朋友的妻子通奸。同時他也發現,從埃里克松的家到這所妓院,表面上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尋找父親,而實際上卻是在步步落入埃里克松一伙的圈套,這使他充分領悟了成人世界的丑惡和可怕。因此,當他來到大使夫人家,哭著對阿比蓋爾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永遠也不想長大!”然而,肖曼通過情節的發展和影像構筑使我們看到的卻是,當萊納斯沿著那象征著欲望和野心的樓梯一步步爬上這座大樓時,他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道路可以選擇了。當他在埃里克松等人的追尋下爬到窗外時,影片為我們提供了一幕驚心動魄的情景:萊納斯沿著一根繩索爬到了大使夫人的家。這一幕的驚險性不只是情節和視覺上的,也在于它們蘊藏的內涵:在這個充滿陰謀和陷阱的世界中,萊納斯的唯一生路就是那條懸掛在黑暗之中而又危機四伏的索道。萊納斯終于從這里爬了過去,來到了大使夫人的家,而我們隨即發現,這條唯一的生路導向的只是一個更大的陷阱。在這里,溫馨的氣氛和浪漫的情調取代了前面那些恐怖和淫蕩的場景,但我們卻不難發現這里的充斥著的腐敗和虛偽。年老色衰、孤身一人的大使夫人是這里的主人,她不僅盤剝著這幢大樓里的居民來裝點她那奢華的生活,也在吞噬著年輕的生命——影片向我們交待,阿比蓋爾的弟弟原是這里的仆人,他在一年前死去。接著,肖曼又以一組諷刺性的畫面向我們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虛偽和空洞:當幾位穿著筆挺的夜禮服為大使夫人演奏的音樂家拉起一支莊重的古典樂曲時,我們不難回憶起他們剛剛在自己的房間里摳腳丫、揩鼻子的情景,而當萊納斯裹著被子躺在床上,陶醉于這一溫馨和浪漫之時,我們看到的那幾位琴師和大使夫人卻是出現在一面映像模糊的大鏡子之中。在這里萊納斯終于放棄了他救助父親的選擇,并交出了自己的童貞投入到大使夫人的懷抱之中。而此時,阿比蓋爾在一旁的暗暗哭泣顯然不只是為她失去了自己的戀人,它也代表了肖曼對于青春和生命失敗的哀鳴。應該說,在影片中歷史和隱喻混合的圖景中,肖曼為我們講述的這個“失樂園”似的故事有著一種悲觀和絕望的情調,同時它所隱喻的生活既是歷史的,又是超出歷史的。片中那一幕幕可怕的情景也蘊藏著多重的含義:它們既充滿了陰謀和恐懼,又代表著欲望和誘惑。沿著那一級級臺階,人們可以爬向感官和財富的滿足,而每一個爬上去的人將要付出的則是充滿生命力的青春和寶貴的童貞。選擇在這里是重要的,但事實上,一旦人們踏上那些階梯,便又別無選擇。萊納斯在這一生命的歷程中顯然是失敗了,他最終放棄了他作出選擇的責任。在影片后部,年輕的詩人萊納斯開始變得如市儈般俗氣的情節雖然不免有些平庸,但影片結束時那一組萊納斯和大使夫人面部的特寫和疊化鏡頭卻是令人震撼的。在這里,萊納斯望著大使夫人那張已掩飾不住皺紋的臉在努力尋找著那些可以描述他逝去的歲月的詩句,而我們發現,他事實上已經找不到可以表達他的真正感受的詞語,而只是在重復著一些空洞的關于歲月的詞匯,而他的臉則在疊化鏡頭中不斷與大使夫人的臉融合在一起。毫無疑問,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一個年輕但空洞的腐朽的生命。
60年代伊始,在法國新浪潮的沖擊、影響和瑞典電影自身的發展要求中,瑞典影壇上也涌起了電影改革與革新的浪潮。本片導演維爾格特·肖曼即是當時作為這股革新浪潮旗手的三位主將之一。他的影片以大膽沖破各種禁忌和對瑞典社會的反思性視角不斷在瑞典以至世界影壇上引起震動。肖曼1924年生于斯德哥爾摩,在大學期間攻讀過文學史,后又對戲劇發生了興趣,曾在伯格曼導演的舞臺劇《仲夏夜之夢》中擔任過次要角色。他的電影生涯是以創作劇本開始的,并為伯格曼擔任過助理導演。1956年,肖曼赴美國學習電影專業,回國后開始了他在影壇上的真正發展。1962年,他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情婦》,影片雖然并沒有帶來很大反響,但其新穎的手法已經引起了影評家和一些觀眾的注意。緊接著,他以表現一伙少年犯生活的影片《491》開始大膽觸及社會“禁忌”,在影壇上引起轟動。兩年后他又拍攝了一部令人瞠目結舌的作品《我的姐姐,我的愛》。影片以等級森嚴、壓抑人性的18世紀瑞典社會為背景,講述了一對兄妹為抗拒這一令人窒息的環境,放縱情欲,最終走向亂倫的故事。如果說,肖曼在這部影片中只是以這對貴族兄妹的悲劇對現實作了影射,那么他隨后的兩部作品《我好奇——黃》(1967)、《我好奇——藍》(1968)則開始以寫實的手法直接面對一種令他失望的現實。在影片中,一位名叫萊娜的姑娘在父親的酗酒潦倒和男朋友的消沉沮喪中,悵然離家出行,一路對社會進行調查采訪,以弄清在社會民主黨執政的30年間,瑞典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究竟有什么變化。這番調查的結果是令她失望的。她發現她的人格已在生活的重壓下徹底崩潰。這兩部影片不但顯示出肖曼駕馭電影語言的杰出才能,也開始給他帶來國際性聲譽。片中赤裸裸的性描寫再度引起非議,并曾因此使該片被美國司法機關禁映,但當它們被解禁后,立即成為美國10年間最受歡迎的外國影片之一。此后,帶著這樣一種充滿反思和理性精神的“好奇”,肖曼又拍出了《你們在撒謊》(1969)、《一撮愛意》(1974)、《平房》(1975)等重要影片,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瑞典的福利社會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70年代末,當整個瑞典影壇似乎都沉浸在對歷史的反省和回顧之中時,肖曼拍出了被認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萊納斯》。在這部影片里,他以他特有的那種冷峻和理性的色彩使一個關于兒童成長的故事構成了對一個時代的反思。在這之后,他拍攝的較為著名的影片還有《陷阱》(1989),并在拍完該片不久后去世。
上一篇:《萊奧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薩羅》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