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在士師時代,伯利恒一個叫以利米勒的以色列人帶著妻兒去外族摩押人的地區逃荒,后來父子三人相繼去世,只剩下以利米勒的妻子拿俄米和兩個摩押族兒媳。拿俄米欲返回故鄉,讓兒媳們各回娘家,二兒媳路得執意要跟隨婆婆。婆媳二人回到伯利恒時,正值收割季節,賢惠的路得在田間拾穗時遇到了善良、富有的族親波阿斯,在拿俄米的精心安排下,波阿斯按猶太律法娶路得為妻,生下了大衛王的祖父。
【作品選錄】
以利米勒全家遷居摩押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恒,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路得隨拿俄米回伯利恒
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于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華恩待你們,象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愿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
于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
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愿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
于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恒。她們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
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恒,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間拾遺穗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后拾取麥穗。”拿俄米說:“女兒啊!你只管去。”
路得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麥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里。
波阿斯正從伯利恒來,對收割的人說:“愿耶和華與你們同在。” 他們回答說:“愿耶和華賜福與你。”波阿斯問監管收割的仆人說:“那是誰家的女子?”監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說:“是那摩押女子,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她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她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會兒,常在這里。”
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 不要往別人田里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里,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我的仆人在哪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仆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來的水。”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愿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說:“我主啊!愿在你眼前蒙恩,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
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里來吃餅,將餅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余剩的。她起來又拾取麥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說:“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麥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從捆里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嚇她。”
這樣,路得在田間拾取麥穗,直到晚上,將所拾取的打了約有一伊法大麥。她就把所拾取的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她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婆婆問她說:“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麥穗,在哪里作工呢?愿那顧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訴婆婆說:“我今日在一個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作工。”拿俄米對兒婦說:“愿那人蒙耶和華賜福,因為他不斷地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說:“那是我們本族的人,是一個至近的親屬。”摩押女子路得說:“他對我說:‘你要緊隨我的仆人拾取麥穗,直等他們收完了我的莊稼。’”拿俄米對兒婦路得說:“女兒啊!你跟著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見你在別人田間,這才為好。”于是,路得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拾取麥穗,直到收完了大麥和小麥。路得仍與婆婆同住。
路得找到歸宿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你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波阿斯不是我們的親族嗎?他今夜在場上簸大麥,你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下到場上,卻不要使那人認出你來。你等他吃喝完了,到他睡的時候,你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里,他必告訴你所當作的事。”路得說:“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路得就下到場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歡暢,就去睡在麥堆旁邊。路得便悄悄地來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里。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波阿斯說:“女兒啊!愿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
路得便在他腳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認的時候,就起來了。波阿斯說:“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場上來。”又對路得說:“打開你所披的外衣。”她打開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麥,幫她扛在肩上,她便進城去了。
路得回到婆婆那里,婆婆說:“女兒啊!怎么樣了?”
路得就將那人向她所行的述說了一遍。又說:“那人給了我六簸箕大麥,對我說:‘你不可空手回去見你的婆婆。’”婆婆說:“女兒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
波阿斯娶路得
波阿斯到了城門,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說的那至近的親屬經過。波阿斯說:“某人哪!你來坐在這里。”他就來坐下。波阿斯又從本城的長老中揀選了十人,對他們說:“請你們坐在這里。”他們就都坐下。波阿斯對那至近的親屬說:“從摩押地回來的拿俄米,現在要賣我們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塊地。我想當贖那塊地的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沒有別人了。你可以在這里的人面前,和我本國的長老面前說明,你若肯贖就贖,若不肯贖就告訴我。”那人回答說:“我肯贖。”波阿斯說:“你從拿俄米手中買這地的時候,也當娶(原文作“買”十節同)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他的名。”那人說:“這樣我就不能贖了,恐怕于我的產業有礙。你可以贖我所當贖的,我不能贖了。”從前,在以色列中要定奪什么事,或贖回,或交易,這人就脫鞋給那人。以色列人都以此為證據。
那人對波阿斯說:“你自己買吧!”于是將鞋脫下來了。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
在城門坐著的眾民和長老都說:“我們作見證。愿耶和華使進你家的這女子,象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結、利亞二人一樣。又愿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聲。愿耶和華從這少年女子賜你后裔,使你的家象他瑪從猶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
波阿斯與路得的后裔
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愿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作他的養母。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
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
法勒斯的后代記在下面: 法勒斯生希斯侖;希斯侖生蘭;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撒門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
(選自《圣經》)
【賞析】
在《圣經》中,三篇贊頌杰出女性并以她們的名字命名的敘事作品——《以斯帖記》、《猶滴傳》和《路得記》長期以來受到學者的重視和大眾的喜愛。不同于以斯帖和猶滴憑著智慧和膽識所完成的壯舉,路得以一個普通女子的善行傳達出了人性中的溫情光輝,從而觸動著古往今來讀者們的心,帶來了陽光雨露般歷久彌新的感動。
《路得記》在整個《圣經》中有著重要地位。猶太人在他們每年五大節日之一的收割節(又稱七七節、五旬節)上作為謝恩經文誦讀《路得記》,以此宣揚人人相愛、彼此忠誠。“路得”在希伯來語中,就是伴侶、朋友,或友誼、結合的意思。《路得記》之所以動人,就在一個“情”字。首先是婆媳之情: 路得為使婆婆老有所養,背井離鄉隨婆婆來到了伯利恒,其賢其孝,不亞于親生;婆婆則能以慈母之心為路得的終生幸福考慮,成全了路得和波阿斯的婚姻。路得在婚后始終如一地奉養婆婆,婆婆則把她與波阿斯生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同時作品還描述了戀人之情: 路得的善良淑惠給波阿斯留下了深刻印象,波阿斯則以他的寬厚和關愛贏得了路得的尊敬和愛慕。在夜晚的麥場上,路得在婆婆的指引下按當地的求婚方式躺在波阿斯腳下,羞澀地送去愛的柔波“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優美的田園意境,質樸的愛情描寫,與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從藝術上講,這部作品敘述極為簡練清麗,勾畫場景全用白描,如花含苞,馨香尤遠。在思想感情上,則表現出對情與理之間平衡的尋求。波阿斯喜歡路得,但他還要在長老的面前按照律法詢問比他更近的親屬,在得到表態后才鄭重表示愿承擔親屬的責任——娶路得為妻。這體現了波阿斯行事的穩重磊落,遵從傳統倫理和宗族規矩。在路得與波阿斯身上寄托了希伯來民族的倫理理想: 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彼此關愛,站在他人立場上替他人考慮,同時不逾禮法,達到人際關系的完美和諧。
在《路得記》創作的時代,狹隘的民族主義泛濫,為保持希伯來人血統的純潔和信仰的專一,竭力反對同外族女子結婚。作品中反復用“摩押女子路得”的稱謂,強調了她的異族人身份。而就是在歷史上與希伯來民族素有仇怨的摩押族,養育了后來成為希伯來民族史上偉大國王大衛的曾祖母——路得。作者站在各民族互助互愛的立場上,有力地駁斥了民族狹隘主義。《路得記》不僅從倫理角度傳唱了婆慈媳賢,又從神學角度宣揚了上帝之愛的無差別性。摩押人是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與其女亂倫的后代,不得入耶和華的會;士師時代摩押人又欺壓以色列人多年,然而路得這個摩押女子卻得到了上帝的賜福,成了大衛家的祖先,呈現出普世主義的端倪。
此外,這部作品還有民俗學研究上的價值。19世紀以來,民俗學家發現《路得記》反映了宗法制時代希伯來人“寡婦內婚制”的古老風俗,即丈夫死后,寡婦由夫家關系最近的親屬娶去,娶時將死者的家產一并贖回。波阿斯在娶路得前詢問比他更近的親屬,得到脫鞋為證后才娶路得便體現了這一習俗。
(郭 潔)
上一篇:《路加福音 [古希伯來]佚名》讀后感
下一篇:《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 [阿拉伯]佚名》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