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20世紀20年代,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影響下創(chuàng)作《達洛維夫人》。她追求自由,無法忍受平淡的生活,最后自沉河中。50年代,一個《達洛維夫人》的讀者、懷孕的家庭主婦勞拉,她追求完美又力不從心,為承擔家庭的責任而喪失了自我,在鄰居基蒂的影響下自我開始覺醒。她企圖自殺又不忍殘害腹中的小生命,在完成了母親的職責之后離家出走,過上了自由的生活。20世紀末,紐約的一個女編輯克拉麗莎,與小說主人公達洛維夫人有著相似的命運。她一方面與女友同居,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又難忘初戀男友,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為他舉辦宴會。可在宴會開始之前,他跳窗自殺了。這樣,克拉麗莎結束了自我束縛的生活,走向新的生活。
【作品選錄】
布朗太太
她駕著自己這輛雪弗萊車沿帕瑟迪納高速公路行駛。去年那場大火在路兩邊的山丘上留下了一片片焦枯的痕跡。此時,她覺得自己是在做夢一般,或更準確地說,似乎這次駕車行駛是在重溫很久以前做過的一場夢。此刻她所見到的一切仿佛都被釘在了那一天,正如被麻醉了的蝴蝶被釘在了一塊木板上一樣。這兒黑乎乎的、被燒焦了的山坡上零星可見幾所逃過那場火災劫難的藍色拉毛水泥宅子,還有朦朧的、藍白相間的天空。勞拉很自信地駕著這輛雪弗萊,既不太慢,也不太快,還不時察看一下后視鏡。她這個坐在車里的女人正夢見自己在一輛車里。
她把兒子丟給了同街的拉奇太太照看,說自己還有一件與丈夫生日有關的緊要事情要辦。
她當時很驚慌——她覺著“驚慌”一詞恰如其分。兒子午睡時,她也曾想躺幾分鐘,讀一會書,可沒法集中注意力。她躺在床上,手里拿著書,可因照看孩子、做蛋糕、親吻基蒂等已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主要就是因為這三件事。窗簾緊閉著,床頭柜上的臺燈亮著,她躺在這張雙人床上想讀點什么,可心里想的卻是:她這樣子就是在發(fā)瘋吧?她從未想過發(fā)瘋會是這個樣子——當她想象一個人(像她這樣的女人)發(fā)了瘋,她想到的便是尖叫、大哭和胡言亂語;但在當時,她的狀態(tài)似乎清楚地說明,還有另一種發(fā)瘋的方式,一種文靜得多的方式,那便是極度麻木、絕望,以致另一種強烈的情緒——悲哀——倒會給人以慰藉。
因此,她便離開家?guī)仔r。她這么做并非不負責任,因為她已把兒子交給別人照看了。她重新烤了一塊蛋糕,將牛排化了凍,又摘好了豆子。她做完了所有這些事后才允許自己離開。她會及時趕回來做晚餐和喂基蒂的小狗。然而現(xiàn)在,她要去個地方(哪兒呢?)清靜一會兒,不去煩兒子、房子和她今晚要辦的小小的晚會。她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達洛維太太》這本書,她穿著長統(tǒng)襪、寬大的罩衫和裙子;她還將自己最喜歡的耳墜——那簡樸的圓銅片——戴在了耳朵上。對自己這身打扮和這輛干干凈凈的車,她覺得傻乎乎的,但也感到一絲滿足。一只深藍色的廢物柜——空的,一丁點兒廢物也沒有——緊挨著軸套,就像馬鞍貼在馬背上那樣吻合相配。她知道這很荒唐,但仍從這個完美無瑕的計劃中獲得了安慰。她穿得體體面面,一身輕松地駕車走了。
在家里,這塊剛做的蛋糕靜靜地躺在一只鋁制的蛋糕保鮮盒里,這保鮮盒的木柄如橡子殼一般。這塊蛋糕做得自然比第一塊好,它的表面上了兩層糖霜,因而面包屑沒有粘在白色糖霜里(她曾換了一本烹調書看,發(fā)現(xiàn)專業(yè)做蛋糕的師傅將第一層糖霜稱為“面包屑層”,且任何蛋糕均需撒兩層糖霜)。這塊蛋糕上的“丹,祝你生日快樂”幾個字是以書寫體寫成,顯得潔白而優(yōu)雅;字與字之間點綴著朵朵黃色的玫瑰骨朵,毫無擁擠之感。這蛋糕做得挺漂亮,它現(xiàn)在這模樣應是完美無缺。然而,勞拉對它還是很失望,因為它看上去仍脫不了那股子業(yè)余味,一看便知道是自家做的;她總覺著哪兒不對頭。那“Happy”中的“y”并不如她預期的那么好看,兩朵玫瑰也放倒了。
她摸了摸自己曾被基蒂輕輕吻過的嘴唇。基蒂的吻,令基蒂自己陶醉;除此之外,她的吻包含什么,或不包含什么,勞拉根本無心去思考。愛這東西深不見底,神秘莫測,誰會想去弄懂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勞拉渴望基蒂。她渴望基蒂的力量,渴望看到她即便遭受挫折亦顯得輕松開心的模樣,她無人知曉的體內那些變幻莫測的金紅色亮光,以及她散發(fā)著洗發(fā)液清香的頭發(fā)根。勞拉同時也渴望丹;她渴望丹的方式較為隱晦,不那么優(yōu)雅,然而又更為微妙,夾雜著殘酷與羞愧。盡管如此,這仍是一種渴望,如骨頭片那樣尖銳而強烈。她能在廚房里親吻基蒂,同時又愛著自己的丈夫;她渴望丈夫的嘴唇和手指給她帶來的令她眩暈的快感,(她是不是渴望丈夫的情欲?)可她同時夢想哪天能再次親吻基蒂——在廚房里,或在孩子們尖聲大叫的海灘上,抑或在哪個走廊里,兩人手里抱著疊好的毛巾,輕聲笑著,一時興起,又毫無指望地愛上了自己的輕率魯莽——如果不是愛上對方的話,嘴里說聲“噓”,便迅速分開,各自走了。
令勞拉感到遺憾或幾乎不能容忍的卻是那塊蛋糕。這蛋糕讓她難堪,但她無法拋棄它。它所包含的只是糖、面粉和雞蛋——任何蛋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這便是蛋糕的魅力之一。她對此非常清楚,當然很清楚。然而,她還是希望自己做出的蛋糕比現(xiàn)在這塊更好,更漂亮,盡管現(xiàn)在這塊蛋糕表面柔滑,“丹,祝你生日快樂”這幾個字也恰在中央。她所需要的是(她向自己坦言)一個表現(xiàn)為真實蛋糕的蛋糕之夢,一塊蘊含著無可否認的、深切的舒適感與仁愛之心的蛋糕;她烤出來的蛋糕能驅除悲哀,即便只能短時間地驅除悲哀。她希望自己做的東西精致美妙,即便那些不愛自己的人也覺得精致美妙。
她沒有成功。她但愿自己別將這事放在心上。她總覺得自己哪兒出了問題。
她駛進左邊的車道,踩下油門加速。此時此刻,她可以是任何人,駕車去任何地方。車里的油箱滿滿的,皮夾里也有的是錢。在一兩個小時內,她想去哪就可以去哪。可兩小時以后,人們便會驚慌失措。大約到五點鐘,拉奇太太便會開始擔憂,最遲到六點,她便要四處打電話了。若是那么晚的話,勞拉便要解釋一番了。不過從現(xiàn)在起,她至少有兩小時享受自由的時間,真的。她只是個開車的女人,僅此而已。
當她駛上查維斯峽谷處的高坡時,市中心那一座座尖塔般的建筑物已依稀可見。她必須做出選擇。剛才半小時里,她心不在焉地朝洛杉磯市中心開來,這自不打緊;可現(xiàn)在市中心已近在眼前——那一座座矮矮墩墩、結結實實的老式房屋及高大、精瘦的新式建筑——一切都沐浴在穩(wěn)健而白熾耀眼的日光下。然而這日光并非從天空照射下來,而是發(fā)自空氣本身,仿佛太空中無形的粒子散發(fā)出一道穩(wěn)健而略帶霧氣的磷光。市中心就在眼前,勞拉必須拿定主意,要么轉入左邊的車道去市里,要么換到右邊的車道,繞過市中心。如果她不轉換車道,就這么開下去,她便會駛進洛杉磯周圍一片廣闊、平緩、方圓一百英里的工廠和低矮的住宅區(qū)。她可以轉入右邊的車道,最終到達貝弗利山,或去圣莫尼卡的海濱;但她無心采購,也未帶任何去海濱的所需之物。在這片廣袤、日光灼灼、煙霧朦朧的大地上,竟沒有她可去之處。她所向往的去處——一個清靜的無人打擾的地方,一個她能讀書和思考的地方——卻不易尋覓。若是她走進哪家商店,或哪個餐館,她便不得不表演一番——她將不得不假裝需要什么,而自己實際上卻毫無興趣;她將不得不以正常的方式行事;她將察看商品,拒絕別人的幫助,或是坐在一張餐桌旁,要點什么,吃完了便離開。倘若她將車停在什么地方,坐在車里,她一個單身女人又恐遭歹徒襲擊,抑或引來那些想保護她免遭歹徒襲擊的人。她太顯眼,太特別了。
即便在圖書館亦無清靜可言,與公園沒什么區(qū)別。
她將車駛入左邊的車道,朝市中心開去。她幾乎是自然而然地作出了這一決定;似乎向左走,她便進入了一條如菲格洛厄大街(街上有櫥窗和陰涼的人行道)那樣明明白白在等待著她的路線。她要找一家旅館住下。她要說(毫無疑問)她要在旅館過夜,丈夫很快就會趕來與她同住。只要她付房錢,即便只待兩小時又有何妨?
這個舉動似乎太過分,太輕率。想著自己有可能這樣做,她竟像個小姑娘般緊張不安。不錯,這的確太破費了——租一間客房一個晚上,可她卻只想坐在里面讀上兩小時書——當然,眼下她手頭并不特別拮據(jù),因為家里的開支還比較節(jié)儉。租一間客房到底要花多少錢?不會太多吧。
盡管她該去個便宜的地方——郊外的哪家汽車旅館——可她不能去,因為去那種地方太鬼鬼祟祟,太下賤了。說不定管登記的人會把她當作妓女;他可能會問她問題。對那種汽車旅館她可毫無經(jīng)驗,在那里或許還講什么行規(guī),對此她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她驅車去了諾曼底旅館——一幢鋪展開來的白色建筑,過幾條街即到。這諾曼底旅館很大,很干凈,但并無多大名氣。它是一幢V字形的建筑,兩側均為白色的十層樓,中間則是一片帶噴泉的城市花園。這家旅館看上去十分潔凈體面,是專為旅游者和生意人開的,這類房客絕不會給人以一絲一毫的不妥之感。勞拉將車開到一個鉻制的天篷下停住。天篷上高高矗立著由尖角形鉻制字母組成的旅館名字。雖說是大白天,可這天篷下的光線卻頗有點夜晚的味道,挺像月輝,給人一種洗凈擦亮、白上加白的明亮感。黑色玻璃門兩側擺著一盆盆蘆薈,它們似乎因被安放在那兒而顯出一副驚訝的模樣。
勞拉將車留給了侍者,拿了取車牌,便走進厚厚的玻璃門。門廳里悄無聲息,異常冷清。遠處響起了鐘聲,清脆而有節(jié)奏。勞拉立即覺得渾身舒坦并松弛下來。她穿過深藍色的地毯,朝總臺走去。這家旅館和這間門廳正合她的口味——一個無人知曉的冷清去處,充滿令人心曠神怡的清新氣息,還有人們毫無表情地忙著各自事情的氛圍。她立即便覺得自己是這里的一員。這地方太合適,太清靜了。然而,她到這兒來的原因卻不合情理,或者說得更嚴重些,根本難以啟齒——她來這兒朦朦朧朧的是為了逃避那塊蛋糕。她打算對接待員說,她丈夫不得不耽擱一會兒,要等一小時左右才能帶著他倆的行李趕來。她以前從未對陌生人或自己不愛的人撒過謊。
出乎她意料的是,她在柜臺很容易便辦妥了住宿手續(xù)。柜臺里管登記的男人與她年紀相仿,皮膚粗糙蒼老,但聲音悅耳,婉若蘆笛。這人完全相信了她說的理由,未起任何疑心。勞拉問他:“你們還有空房間嗎?”他毫不猶豫地答道:“有,有的。您要單人間還是雙人間?”
“雙人間,”她道,“是我和我丈夫住。他一會兒帶行李來。”
接待員朝她身后望了望,尋找拿箱子的男人。勞拉的臉刷一下漲紅了,可她鎮(zhèn)定自若,毫不慌張。
“他其實要等個把小時才來。他有事耽擱了,要我先來看看有沒有空房間。”
她輕輕靠在黑色花崗巖柜臺上,定了定神。她這些話似乎很難令人相信。如果她和丈夫一起外出,為什么他們會有兩輛車?為什么不事先打個電話?
然而,這接待員根本就沒猶豫。“我們只是下面幾層還有空房,您看行嗎?”
“行,很好。我們只住一夜。”
“那好吧。讓我瞧瞧。就十九號房間吧。”
勞拉在住宿登記表上簽了自己的名字(若用假名則顯得很怪異,很齷齪),當時便付了房錢(“我們有急事,可能一早就走,所以還是先付了租金為好”)。她拿了房間鑰匙。
離開柜臺時,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竟已辦妥了手續(xù)。她拿起鑰匙走了進去。電梯間在門廳的盡頭,幾扇門都是用錘打過的青銅制成,每扇門的上方是一排熠熠閃光的紅色數(shù)字。勞拉穿過組合各異的空沙發(fā)和空椅子,冷寂、肅穆的盆栽棕櫚樹,以及玻璃墻內那個小室——既是藥房,又是咖啡室,里面有幾個穿西裝的孤單的男人坐在柜臺旁看報,還有一個年紀稍大的女人,頭戴紅色假發(fā),身穿淡粉色招待服,嘴里念念有詞,不知在對誰說什么俏皮話;此外,在一個潔凈的塑料圓頂下有一底座,上面放了一塊特大的檸檬蛋白糖霜餡餅,其中已有兩片不知去向。
勞拉按響電梯門鈴并按下自己的樓層號。電梯墻上的一塊玻璃底下壓著一幅本尼迪克特的雞蛋的照片,旅客可于下午兩點前在旅店的餐廳預訂。勞拉看著照片,心想預訂這本尼迪克特雞蛋已來不及了。她緊張了很長時間,而此刻她的緊張情緒并未消除,但卻突然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她對自己內心的緊張、氣憤與失望可謂一清二楚,然而此刻,這些情緒已移往別處。她到這家旅館來并乘坐這架電梯的決定似乎拯救了她,恰似嗎啡拯救了一個癌癥患者——并非根除了病痛,而只是緩解了疼痛而已。她似乎是由一個無影無形的姐姐陪伴——一個古怪別扭的女人,滿腹怨氣,罵罵咧咧,一個被自己羞辱了的女人。需要慰藉和安寧的正是這個不幸的女人,而不是勞拉。勞拉則可以充當一名護士,照顧他人,減輕他人的病痛。
她走出電梯,鎮(zhèn)定自若地沿走廊來到十九號房間前,將鑰匙插進門鎖內。
這便是她的房間了。這房間翠藍翠藍,與一般的房間相仿,并無特別之處。一張雙人床上鋪著翠藍色的床單,一個淡黃色的木制框架里鑲著一幅畫(畫上是巴黎的春天)。這房間里的氣味——烈酒味、北美油松味、漂白劑味、香皂味,全部重重地壓在一種不是腐味,也不是霉味,但總之是不新鮮的氣味上面。勞拉心想,這是一種陳腐的氣味,是那種反復使用的地方所特有的氣味。
她走到窗前,分開菲薄的白色窗簾,拉起百葉窗。樓下便是那V字形的廣場,那噴泉、掙扎著的玫瑰花叢和空著的石條凳。勞拉又一次感到自己進入了一個夢境——她在夢中望著這個怪異的花園。剛過下午兩點,它已是空無一人了。她轉身離開窗戶,脫去鞋子,將自己那本《達洛維太太》放到床頭柜的玻璃臺板上,便在床上躺了下來。這房間如任何旅店的客房一樣,具有一種特殊的寧靜;那是一種人為的寧靜,覆蓋在吱嘎聲、咯咯聲及地毯上輪子的滾動聲之上的寧靜。
她已遠離了自己的生活。這竟是那樣容易。
她似乎不知不覺離開了那個自己生活的世界,進入了這本書里的世界。這間翠藍色的旅館客房恐比世上任何地方都遠離達洛維太太的倫敦,然而,她覺著弗吉尼亞·伍爾夫——那個投河自盡的女人,那個天才——死后的住處或許與這間客房差不多。她暗自笑了起來。上帝啊,她在心里默默說道,求您把天堂裝扮得更漂亮些,比這諾曼底旅館的客房更漂亮吧。天堂自會有更好的家具,也會更加明亮,更加豪華,然而事實上,它也可能有空寂的地域,有這恒久世界里那絕對的虛無。她一人住在這間客房里,似乎像個莊重的淑女,又如下流的妓女。她在這兒是安全的,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什么事都行。她恰似一個剛結婚的新娘,躺在新房里,等待……并非等待她丈夫,或其他任何男人,而是在等某個人,某樣東西。
她伸手拿過書。她曾把幾年前丈夫給她的銀白色的書簽(“獻給我的書蟲,愛你的”)夾在她讀到的地方。
她懷著無限寬慰和輕松的心情開始讀了起來:
她記得自己曾將一枚六便士的硬幣扔進那個曲折蜿蜒的水池,然而扔硬幣的事人人都記得去做;她所愛的是此時此地,是她前面的那位坐在馬車里的胖女人。她問自己道,步行去邦德大街沒關系吧?她不可避免地會死去,這也不打緊吧?沒有她,世上萬物照樣生存發(fā)展下去;她是不是怨恨死亡?相信死亡是絕對的,便會給人以慰藉,不是么?然而,在倫敦的街上,在世事滄桑中,在這兒,在那兒,她居然活了下來,彼得也活了下來,兩人互相生活在對方之中;她確信自己是家中那些樹木的一部分,是那所宅子——每分每寸都奇丑無比的宅子的一部分,是她從不認識的人的一部分,她又如霧靄般被散布到她最熟悉的人之中,而這些人則將她拎到他們家族的支系上,仿佛霧靄被樹枝挑起一般,但她的生命和她自己卻四下里蔓延,飄至遠方。然而,當她望著哈查德這家商店的櫥窗時,她究竟在幻想什么?她到底在搜尋什么?魚肚白的晨曦灑遍鄉(xiāng)間,這又是怎樣的景致?她讀著面前展開的這本書,書中寫道:
莫再害怕太陽的熾熱,
亦莫畏懼冬日的嚴寒。
人是有可能死去的。勞拉突然想到,她怎會,又有誰會作出這樣的選擇。這是一個輕率的、令人頭暈目眩的想法,一個沒有實體、略顯縹緲的想法;它從她腦袋里鉆出來,宣布自己的到來。那聲音盡管弱小,卻十分清晰,恰似從遠處電臺傳來的聲音一般。她可以決定去死。這是個抽象的、微微閃亮的想法,但并不特別可怕。旅館的客房常是人們做這種事的地方,不是嗎?或許什么人可能——甚至很有可能——就在這間客房里,就在這張床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許有人曾說,我活夠了,不想再活了;有人最后看一眼這白色的墻壁和這白色而光滑的天花板。她明白:一旦到了旅館,你便拋棄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進入了一間潔白的房間,一個無所謂生死的空間,死亡便不顯得太奇怪了。
她心想,人在死時會感到極度舒服,極度自由,就這么離開而已,就這么對眾人說,我過不下去了,你們不明白,我不想再努力了。她覺著死亡蘊含著一種可怕的美,仿佛清晨的冰原或沙漠一般。她似乎可以走進那種地方,將他們——她的孩子、丈夫、基蒂、父母等所有的人統(tǒng)統(tǒng)拋下,留在這破碎的世界里(這世界再也不會變得完整和潔凈),讓他們互相訴說,或對任何問起的人說:我們以為她沒事,以為她的悲傷也不過如此。我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撫摸著自己的肚子。我決不。在這潔凈的、悄無聲息的房間里,她大聲說出了這幾個字:“我決不。”她熱愛生活,盡管她對生活的愛是毫無希望的愛——至少有時是這樣;再說,她若自殺,也就意味著殺了自己的兒子、自己的丈夫,還有正在自己體內發(fā)育成長的另一個孩子。若她自殺了,他們中又有誰能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作為一個活著的妻子和母親,她決不會做出比犯錯誤、發(fā)脾氣或比消沉頹廢更嚴重的事;否則,那便是犯罪,便是在家庭的氛圍中戳了一個洞,她所苦心經(jīng)營的一切——有條不紊的日子、映著燈光的窗戶和擺好晚餐的餐桌——便會被吸出洞外,化為烏有。
盡管如此,她仍然感到高興,因為她明白了(不知怎的,她突然明白了)死是可能的。能面對自己所有選擇并毫無畏懼地、坦誠地考慮各種選擇畢竟是件令人舒心的事。她想到了弗吉尼亞·伍爾夫這個純潔的、失去了生活的平衡的女人,這個為生活及藝術過于苛刻的要求所擊倒的女人;想到她在衣袋里放了塊石頭,走進河里了卻一生的情景。勞拉不斷撫摸自己的肚子。她心想,了此一生與去旅館登記住宿一樣容易,就這么輕而易舉。
達洛維夫人
她前來幫理查德準備參加這次聚會,可理查德卻沒有對她的敲門作出反應。她又用勁敲了敲門,然后懷著緊張的心情迅速用鑰匙打開門。
屋里一片亮堂,克拉麗莎站在門口幾乎驚呆了。所有遮陽板都被拉起,窗戶洞開。盡管屋里的氣味只是下午的陽光照進公寓住房時的一般氣味,但這普通的下午陽光在理查德的房間里卻如無聲的炸彈一般。他那些硬紙盒,他的浴缸(比她以前發(fā)現(xiàn)的還要臟),他那面滿是灰塵的鏡子和那個昂貴的咖啡壺統(tǒng)統(tǒng)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顯露出它們可悲、平凡、渺小的本來面目。很明顯,這套住房的主人是個精神錯亂的人。
“理查德。”克拉麗莎喊道。
“達洛維太太。哦,達洛維太太,是你。”
她沖進另一間房間,只見理查德仍穿著睡衣,正騎在一扇洞開的窗戶的窗臺上,一條細腿吊在屋里,另一條她看不見的腿則懸在五層樓的窗戶外面。
“理查德,”她厲聲道,“快下來。”
“外面真美,”他道,“多美的一天。”
他騎在窗臺上,活像個骨瘦如柴的騎馬人,或是加科梅迪雕刻的一尊公園雕像,那樣子瘋瘋癲癲、興奮異常,既像個高齡老者,又像個無知兒童。他的頭發(fā)有幾處緊貼在腦袋上,因而形成尖溜溜的發(fā)角伸入別處頭發(fā)中。他那條吊在屋里的腿,光溜溜的直至大腿中部,顯得青灰青灰,細得只剩下骨頭,然而小腿肚子上的肌肉卻結實得驚人,仍頑強地依附在骨頭上。
“你嚇死我了,”克拉麗莎道,“我要你下來,別再胡鬧了。”
她朝他走去,與此同時,他將屋內那條腿抬到窗臺上。此刻,只有他這只腳的腳跟、一只手及瘦得只剩下骨頭的屁股還擱在那破舊的木頭窗臺上。在他的睡衣上,紅色機翼的火箭噴射出松果般橘黃色的火焰;一個個頭戴鋼盔的宇航員——健壯而白皙,好像一個二氯萘醌制作的人,他們的臉掩藏在面罩后——正舉著戴白手套的手向人們敬禮致意。
理查德道:“我吃的是澤納克斯和利他林,這兩種藥同時吃很有效,我感覺好極了。我將所有的百葉窗全部打開,可我還是覺得這房子空氣不足,陽光不夠。我可是費了好大勁才爬上這窗臺,這我不想瞞你。”
“親愛的,快把腿放到地板上,求你了。就算為了我,好嗎?”
“那聚會我是去不成了,”他道,“真對不起。”
“你不一定非去不可;你不想做的事,就別去做。”
“今天多美,簡直太美、太美了。”
克拉麗莎吸了一口氣,又吸了一口。她顯得異常平靜——她感到自己能很好駕馭一個難以應付的局面——然而同時,她又感到自己脫離了自我,脫離了這間房間,似乎正親眼目睹一件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她感覺它像是一抹記憶。她心靈深處的什么東西,一個像是聲音,卻又不是聲音的東西,即與她心跳幾乎一模一樣的意識說道,我曾發(fā)現(xiàn)理查德坐在離地面五層樓高的窗臺上。
克拉麗莎道:“下來吧,求你了。”
理查德的臉變得鐵青,還抽搐起來,似乎克拉麗莎給他出了一道難題。他那張空蕩蕩的椅子完全暴露在日光下——從破爛的隙縫中滲漏出來的填料,外加那條帶有退色壓花圓圈的又黃又薄的墊巾——它本身便是致人死命的疾病的象征,是愚蠢和卑劣的象征。
“下來吧。”克拉麗莎道。她說得很慢,但很響,似乎是對一個外國人說話。
理查德點點頭,可仍一動不動。他那顆遭命魔侵襲的腦袋在日光的照射下恰似裸露的地表;他的肉體則如沙漠中的石頭,滿是折皺、疤痕和汗跡。
他道:“我不知自己能否面對這一切,這聚會,這儀式,還有聚會及儀式結束后的時間又怎么應付。”
“你不必參加聚會,也不必出席儀式,你什么都不用做。”
“可還有許多時間又怎么打發(fā)?對吧?過了一小時,還有一小時,你剛過完一小時,天啊,另一小時又來了,我真是煩透了。”
“可你還是有愉快的時候,這你心里清楚。”
“并不真是這樣。你這么說當然是好心,可我總覺著時間像一朵巨大的花朵的嘴,漸漸向我逼近。我有這種感覺已有一陣子了。這比喻挺怪的,是吧?可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它總是與植物有關,想想捕蠅草,想想使森林窒息的葛;那是一種繁茂多汁的、綠色的行軍,至于朝哪行軍你很清楚。綠色的沉寂。即便現(xiàn)在,我們仍然很難說‘死’這個字,真是奇怪。”
“它們在這兒嗎,理查德?”
“誰?哦,那些聲音?它們總是在這兒。”
“我是說,你是不是很清楚地聽到這些聲音?”
“不,我聽到的只是你的聲音。聽你說話總是一種享受,達洛維太太。我這樣稱呼你,你不介意吧?”
“不,我一點也不介意。下來吧,現(xiàn)在就下來。”
“還記得她嗎?你那個變相的自我?她情況怎樣?”
“這就是她。我就是她。我要你進來。請你進來好嗎?”
“這兒真美,我真感到自由自在。你能打個電話給我母親嗎?她很孤獨,這你知道。”
“理查德——”
“給我講個故事好嗎?”
“講什么故事?”
“有關你日常生活的事,今天的事。可以是很普通的事。其實講瑣碎小事倒好。講你能想起來的最平凡的事。”
“理查德——”
“隨便什么,隨便講什么都行。”
“嗯,今天早晨我來你這兒之前,為這次聚會買花來著。”
“是嗎?”
“是的。今天早晨很美。”
“真的?”
“真的。真的很美,還很……清新。我買了花回家,又將花插在水里。好了,故事講完了。你該進來了。”
“那樣清新的早晨,仿佛是賜給沙灘上的孩子們的。”理查德道。
“你可以這么說。”
“也和我們年輕時在一起的早晨一樣。”
“是的,是像那種早晨。”
“也和你十八歲那年從那所舊宅子走出來時的早晨一樣;那會兒我,呃,我剛滿十九歲,對吧?十九歲的我愛上了路易斯,同時也愛上了你。當時我覺著自己從未見過這么美好的景致——清晨,你從玻璃門里走出來,還穿著短褲,睡眼惺忪的。你說這怪不怪?”
“是的,”克拉麗莎道,“是很怪。”
“可我失敗了。”
“別這么說,你沒有失敗。”
“不,我失敗了。我不是想尋求同情,并不真是這樣。我只是感到可悲。我那時想做的好像很簡單——我想創(chuàng)造一種活生生的、足以令人驚奇的東西,使它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早晨。最普通的早晨。你想想看,我竟要做這種事。真傻。”
“一點也不傻。”
“我恐怕不能去參加聚會了。”
“請你不要再為聚會的事煩心了,求你了。別去想它。把手伸過來。”
“你對我真好,達洛維太太。”
“理查德——”
“我愛你。這話聽起來很老套吧?”
“不。”
理查德粲然一笑。他搖了搖頭道:“世界上沒有誰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了。”
他朝窗外挪了挪,輕輕滑離窗臺,摔了下去。
克拉麗莎尖叫道:“不——”
他的神態(tài)是那樣鎮(zhèn)定,那樣安詳,她一時覺著眼前這一幕根本沒有發(fā)生似的。她趕緊奔到窗前,正好看到理查德向下栽去,見他的睡衣在空中飄蕩。即便此刻,她仍然覺得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意外,并非不可挽回的災難。她眼睜睜看著他摔在五層樓下的地面上,看著他蜷縮在那兒,看著他的腦袋撞擊地面,聽到他落地時發(fā)出的聲音,然而,就在她探出身子向下看時,她仍然相信,至少是短暫地相信,他還會站起來,也許他會搖搖晃晃,胸悶氣短,但他仍是理查德,仍完好無損,仍能開口說話。
她叫了一聲他的名字。那語調如發(fā)問一般,聲音則遠比她預想的輕柔。他臉朝下趴在他跌落的地方,長長的睡衣被掀到頭上,露出兩條大腿,白晃晃的貼在暗灰色的混凝土地面上。
她奔出房間,連門也沒顧上關。她沖下樓梯,心里想喊人幫忙,可她沒有這么做。四周的空氣似乎稍稍破碎開來,似乎是由與之相反的、可以觸摸的物質所構成。她沖下樓梯時意識到(后來她會為此而羞愧)自己是個一連沖下幾層樓梯的女人,但沒有受傷,仍然活著。
跑至門廳,克拉麗莎一時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才能進入理查德躺著的通風井。一瞬間,她竟感到自己進了地獄一般。這地獄猶如一只陳舊的、泛黃的盒子,沒有出口,外面有一株假樹遮蔽,屋子的兩邊則是幾扇銹跡斑斑的金屬門(其中一扇門上貼了一幅死者感恩的圖案,一只綴滿玫瑰的骷髏頭)。
陰暗的樓梯井里有一扇門,此門比其他幾扇門要窄一些,門外便是一節(jié)斷裂的水泥樓梯,通向理查德墜落的地方。在她走下這最后幾級樓梯前,她便已知道理查德死了。他的腦袋已被睡衣掩蓋,但她能看到那一攤暗紅的、幾乎變黑了的血,這便是理查德的腦袋所在了。她看到他的軀體一動不動,一條胳膊——手掌向上——伸出一個怪異的角度,兩條裸露的慘白的大腿即是死亡的極好寫照。他仍然穿著她買給他的那雙灰色毛氈拖鞋。
她走下這最后幾級樓梯,看見理查德躺在玻璃碎片中。她愣了一會兒才意識到這只是一只摔碎了的啤酒瓶,在理查德摔下前便已被摔碎在這混凝土地面上。她覺得自己必須立即將理查德從這些玻璃碎片中拖走。
克拉麗莎在他身邊跪下,輕輕地、輕輕地將一只手放到他一動不動的肩膀上,仿佛怕吵醒他一般,然后將他的睡衣從他頭部拽下。只見他的腦袋已是血肉模糊,紅、紫、白三色交織在一起,閃閃發(fā)亮。唯一尚能辨認的只有他張開的嘴唇和一只睜著的眼睛。她意識到自己喊了一聲,因驚異和痛苦而尖叫了一聲。她將睡衣又蓋在了他的頭上。
她仍然跪在他身邊,不知該如何是好。她又將手放到他肩上,但她并未撫摸它,只是將手放在那兒。她對自己說,她應該去報警,可又不愿讓理查德孤零零地待在這兒。她想等樓上的人喊她,于是便抬頭順著一層層窗戶及晾曬的衣物往上看去,直至樓頂那被一抹藍白色的云彩分成兩半的四四方方的天空。她這才意識到還沒人知道這件事,誰也沒看見或聽到理查德墜樓。
克拉麗莎沒有動彈。她找到了那個老太太的窗臺上放著三尊瓷雕像的窗戶(窗戶太高,從這里看不清那些瓷雕像),這老太太平時幾乎不出門,此刻肯定在家。克拉麗莎很想喊老太太一聲,似乎這老太太是理查德的家人,應該將此事通知她。克拉麗莎并未立即走開,去做下一步必須做的事,而是在理查德身邊至少又待了一兩分鐘。她的手仍放在他的肩膀上。她對這場悲劇感到困窘(亦對自己感到驚訝)。她很納悶: 為什么自己沒哭?她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看見那雙拖鞋仍穿在理查德的腳上,那愈來愈大的血泊映照著天空。
他的生命在此結束——在這一小塊混凝土上,在這一條條晾衣繩下,在這一塊塊碎玻璃之中。克拉麗莎的手從理查德的肩膀順著他瘦弱、彎曲的后背向下?lián)崦K龖阎鴥染蔚男睦韽澫律砣ィ坪踝约菏窃谧鍪裁匆姴坏萌说氖拢瑢㈩~頭靠在理查德的脊梁上;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脊梁仍是他的脊梁,而他也仍然是理查德·沃辛頓·布朗。她能聞到他睡衣上那股陳舊的氣味和他因不洗澡而散發(fā)出的刺鼻的酒酸氣。她想與他說話,可她說不出來。她只是將頭輕輕靠在他背上。倘若她能開口說話,她的確想說些什么——究竟說什么,她也不知道——也許她想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理查德為何能勇敢地去創(chuàng)作,或更重要的是,為何能勇敢地愛,且違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愛;她還想告訴他,她自己又是如何回報他的愛,如何深深地愛著他,可在三十年前卻將他拋棄在一個街角上(不過說真的,她又有什么辦法呢),她還要坦白自己想過常人生活的愿望(這與大多數(shù)人的愿望差不多),并告訴他,她多么希望他能來參加這次聚會,在她的客人面前表明他的信心;她還要請求他的原諒——在他離開人世的這一天,她因為害羞而沒有親吻他的雙唇,原諒她曾對自己說,她這么做完全是為了他的健康。
伍爾夫太太
她竭力去讀放在自己腿上的這本書。她和倫納德將很快離開霍格思府,搬回倫敦去。這事已定下來,弗吉尼亞勝利了。她拼命集中注意力讀書。殘余的牛肉渣已經(jīng)擦去,餐桌已抹過,碗碟也已洗好。
她要去劇院,去音樂廳,去參加聚會。她還要上街閑逛,四處走走看看,汲取生活的素材。
……生活;倫敦……
她要繼續(xù)寫,不停地寫。這本書寫完后還要再寫一本。她要保持身心健康,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完全占有并支配自己的才華,在與同行交往中,享受豐富而具有深刻內涵的生活。
突然,她想起了凡妮莎的吻。
那個吻很單純,單純極了,但它充滿了一種與弗吉尼亞對倫敦、對生活之所求極為相似的東西。它充滿了一種復雜、貪婪、古老的愛,而非其他東西。它將成為今日下午最大的奧秘——在某些夢的邊緣搖曳閃爍、捉摸不定的亮光。當我們醒來時,這亮光已在我們的腦海里暗淡下來,而當我們起床時又希冀重新發(fā)現(xiàn)這亮光;或許就在今天,這新的一天,可能發(fā)生變化——任何變化——的一天。她——弗吉尼亞曾在喜怒無常的耐莉那寬闊的背后吻過她姐姐,那個吻并不那么純潔,而現(xiàn)在她坐在一間房里,腿上放了一本書,是個即將搬回倫敦住的女人。
克拉麗莎·達洛維將會愛上一個女人,是的;另一個女人,在她年輕的時候。她和這個女人將會互相親吻,但就親吻一次,如神話故事里那些奇特而令人心醉的吻一樣,而克拉麗莎也將永遠記住這個吻,記住這個吻所蘊含的崇高希望。那個孤獨的吻所奉獻的愛可謂絕無僅有,她再也無法尋覓到類似的愛了。
弗吉尼亞心頭激動不已,她從椅子里站起來,將書放到桌上。倫納德坐在自己那張椅子里道:“你是不是想睡覺了?”
“不,時間還早,對吧?”
他皺起眉頭看了看手表。“都快十點半了。”他道。
“我還不想睡覺,我不累。”
“我想要你十一點睡覺。”他道。
弗吉尼亞點點頭。既然已決定回倫敦,她便要表現(xiàn)得好一些。她離開起居室,穿過門廳,走進黑乎乎的餐廳。長方形的月光與路燈交織在一起,透過窗戶照射到餐桌上。這些銀白色的長方形被搖曳的樹枝掃過,恢復原狀后,又被樹枝掃過。弗吉尼亞站在門口,凝望著這些不斷變換的月光圖形,如她凝望波浪拍擊堤岸一樣。是的,克拉麗莎將會愛上一個女人,她將親吻一個女人,但只吻一次;她將喪失一切,孤零零地孑然一身,但她不會死。她將對生活,繼續(xù)對倫敦一往情深。弗吉尼亞心里想象著另外一個人,是的,這人身體強壯,但意志薄弱;這人有點小才,一點詩才,卻被時間的車輪,被戰(zhàn)爭的政府,被醫(yī)生扼殺殆盡。從表面上看,這人精神錯亂,因為這人發(fā)現(xiàn)世間萬物都顯示某種意義,知道樹木是有感知力的生靈,麻雀能用希臘語唱歌。是的,就是這么一個人。克拉麗莎——身心健全的克拉麗莎,興高采烈、普普通通的克拉麗莎——將一如既往,熱愛倫敦,熱愛充滿了尋常樂趣的生活,而去死的則是另一個人,一個精神錯亂的詩人,一個空想家。
(劉新民 譯)
注釋:
倫敦海德公園內一水池。
加科梅迪(1901—1966),瑞士畫家、雕刻家。
一種白色硬塑材料。
【賞析】
這是一部有關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及其代表作《達洛維夫人》的小說。小說分三條主線,分別在對伍爾夫太太、達洛維太太、布朗太太三個人的交叉敘述中完成。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演繹著近乎相同的與生活抗爭的故事。把這三位處于不同時空的女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最后一部小說《達洛維夫人》。弗吉尼亞受神經(jīng)衰弱折磨,在倫敦市郊休養(yǎng)。她覺得仆人處處與她作對,而自己又無法處理好主仆關系。她暗戀自己的姐姐,卻無法和她在一起。她想離開丈夫尋找自我,卻無法逃離丈夫的溫情。她感到活著是一種痛苦,唯有死才能得到解脫。因此她在口袋里裝滿石頭,將自己沉于河底。小說以弗吉尼亞的自殺為序曲,穿越時空展開了三位主人公的生活畫面。
勞拉是個敏感而又醉心于閱讀的主婦。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和可愛的孩子,還懷著孕。她擁有看似幸福的生活,但內心卻覺得莫名的痛苦。在她丈夫生日那天,她打算做一個蛋糕,但自以為做得不好,感到深深的自責。鄰居基蒂的造訪更增加了她內心的復雜情緒。她覺得基蒂看蛋糕的眼神讓自己感到失敗,而當基蒂訴說自己患病時,她情不自禁地吻了基蒂。此后,她對庸常的生活、對自己的失敗覺得忍無可忍,突然萌發(fā)了自殺的念頭,但是自殺沒有成功。最后出于責任,她選擇了回歸平凡的生活。
克拉麗莎,綽號達洛維夫人,是個現(xiàn)代女性。她為初戀情人籌辦晚會,結果卻目睹了他的自殺。與弗吉尼亞和勞拉不同的是,克拉麗莎雖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她卻沒有選擇死亡,而是一直堅強地面對現(xiàn)實。
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看到了三個女主人公尋求自我本真的過程。她們經(jīng)歷著無法擺脫的心理危機,渴望找到寧靜的永恒,找回真正的自己。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女權主義作家,她在小說中抒發(fā)對自由平等的渴望。而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古老而寧靜的小鎮(zhèn)彌漫著“男性至上”的傳統(tǒng)。她害怕淪為喪失自由意志的鄉(xiāng)間婦女。最后在連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房間”都不能的情況下,她痛苦地選擇了死亡。她只有在創(chuàng)作中才能找到自我,但是在令人窒息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也無法進行。她想要一個完整的自我,憑自己的意志決定要做的事。“她要去劇院,去音樂廳,去參加聚會。她還要上街閑逛,四處走走看看,汲取生活的素材。”“她要繼續(xù)寫,不停地寫。這本書寫完后還要再寫一本。她要保持身心健康,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些看似簡單合理的要求,對當時的弗吉尼亞來說有點可望而不可即。甚至連搬回倫敦去住的小小要求的獲準,也像是打了勝仗一樣令她激動不已。對姐姐凡妮莎的吻,其實很單純,可由于那是在仆人背后的一個小動作而多了一種韻味。那是一個冒險,是反抗循規(guī)蹈矩生活的一種嘗試,她做了自己想做而不被允許做的事。她熱愛生活,把自己融入了小說《達洛維夫人》之中,她希望達洛維夫人——她的另一個自我能幸福地生活。但在現(xiàn)實世界,這個熱愛生活、追求自我、才華橫溢的空想家,只能在連睡覺時間都要配合丈夫意志的苦悶中死去。
勞拉也是如此,家庭主婦的身份注定她的生活將以丈夫和孩子為中心,看似幸福的家庭生活成了她尋求自由的牢籠。她是一個妻子,是一個母親,除此之外便什么也不是,甚至不能成為她自己。她唯一能夠得到喘息的空間便是賴在床上多看一會書,多一點時間沉溺于小說世界,而這僅有的自由她也不得不放棄,因為她要強迫自己從床上起來,回到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中去。對她來說,有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成了一種奢望。一次她決定獨自外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閱讀。做這個決定時,勞拉仍不能忘記自己的角色,“她把兒子交給別人照看了。她重新烤了一塊蛋糕,將牛排化了凍,又摘好了豆子”,還想著“及時趕回來做晚餐和喂基蒂的小狗”。直到真正進入了那個象征自由的旅館,她才想到了拋棄一切——丈夫、兒子、父母……得到解脫的方法,那就是死亡。可是勞拉拒絕死亡,她走出房間,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小說在第三個主人公克拉麗莎身上花了很多筆墨,她似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有自己的工作,和喜歡的女友同居,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獨立女性。事實上,囚禁她的是她自己,她無法忘卻多年前與初戀男友理查德的感情。“那一天”她為理查德辦了一場晚會。一天之中他們回顧了往昔的美好時光,似乎克拉麗莎這半生都是為理查德而活的,雖然已不再保持戀人關系,但他依然是她生活的意義。她用感情禁錮了自己,直至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 理查德縱身從窗臺跳下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她的情感寄托。從此,她作為“達洛維太太”的命運結束了,她將作為“克拉麗莎”開始新的生活。
小說通過三個女人展現(xiàn)一個世紀以來,女性尋求自我獨立意識的過程。細膩的心理描寫、奇妙的比喻、流動的意識,讀來恍如身臨其境,讓讀者在時空交錯中體會她們內心的苦悶與掙扎。小說對女性問題的思考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孫穎亮)
上一篇:《日瓦戈醫(yī)生·帕斯捷爾納克》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時間中的孩子·麥克尤恩》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