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鯢魚之亂》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捷克作家恰佩克(1890—1938)的長篇幻想小說。全書共分三卷,以鯢魚作為象征,諷喻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跡并進而抨擊了法西斯主義的侵略行徑。在第一、二卷里,鯢魚直喻資本主義掠奪的對象,資本家開辦的“鯢魚利用公司”竟發(fā)展成了鯢魚辛迪加;他們起先僅利用鯢魚采集珍珠,但漸漸地,鯢魚承擔了全世界所有艱苦的海底工作。小說中寫的“鯢魚貿(mào)易”,以此影射奴隸貿(mào)易,而各大企業(yè)捕捉、運轉(zhuǎn)、販賣和使用鯢魚的情景,又影射了殖民主義販運黑奴的野蠻行徑。小說的第三卷里,鯢魚形象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不再象征供資本家奴役的對象,而是成了法西斯的象征。這一卷集中描寫了“鯢魚之亂”。鯢魚猖狂之極,竟然向全人類開戰(zhàn);它驅(qū)動海水淹沒陸地,把平原變成淺海,逼著人類退居到高山上。鯢魚的外表形象也變了,變得象個人,而且還有個名字,叫安德烈、許澤。“鯢魚之亂”象征著希特勒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除了這條兇神惡煞的鯢魚,還有其他鯢魚,它們勾心斗角,相互爭奪,又相互出賣,整個世界就這樣被它們搞得沸沸揚揚。
小說擬物化的主人公——鯢魚,是包含著多種含義的。第一第二卷里,即在描寫資本積累時期的情形時,鯢魚主要象征著資本的開發(fā)與增長,也象征著為資本積累而付出生命代價的勞動者;到了第三卷,這一形象的內(nèi)涵擴大了,象征著資本之間的爭奪和破壞性活動,也象征著法西斯主義,在有些方面,如在那條叫安德烈·許澤的鯢魚身上,作者明顯地影射了希特勒,而其他與它爭奪的鯢魚,又多少是當時英美法等國壟斷集團的象征。由于這一擬物化人物的多重象征意義,小說也顯現(xiàn)出了多主題傾向。有對當時重大國際事件的影射,也有對人類生存的預示。而總的說來,作者認為人類的未來希望渺茫,也許“鯢魚之亂”而使鯢魚們同歸于盡后,人類方能得救。在藝術(shù)上,作者把大膽的想象與對現(xiàn)實的深入透視結(jié)合起來,情節(jié)似乎荒誕,但無不聯(lián)系著現(xiàn)實生活,同時又有象征性的抽象意義。虛幻和象征等手法被用來為諷刺資本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主題服務(wù)。小說也有其局限,即在看到“惡”推動歷史的同時,絕對化了“惡”的歷史意義,沒有看到人類歷史上“善”的存在;在具體象征意義方面,即只看到各國資本和統(tǒng)治集團間的相互傾吞,而沒有看到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存在。
上一篇:《馬丁·伊登》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鰥夫的房產(chǎn)》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