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拔頌德·帕尊拉宗·浩昭育華(Phrabat SomdetchPhra chula chom Klaocha-oyuhua,1853—1910),原名朱拉隆功,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號稱拉瑪五世,泰國近代史上一位開明的君主。他在位42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現代泰國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朱拉隆功是拉瑪四世帕宗浩昭的第9個兒子,喃斐蓬拉披隆王后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后即被賜以“親王”的稱號。他從小就得到拉瑪四世特別的寵愛。他8歲時,母后去世。這一年,拉瑪四世給他賜爵昭華公勐(王族之第五等爵位,即男爵),并把他的爵號刻在金版上。14歲時,他的爵位晉升為昭華公坤(王族之第四等爵位,即子爵)。
朱拉隆功小時,受的是英國式教育。他的宮庭教師是一位英國人。他不但學習泰文、英文、巴厘文和梵文,還學習射擊、武術、騎馬、騎象等科目,酷愛古代歷史和文學。
拉瑪四世執政期間,開始注意學習西方。為了把朱拉隆功培養成為理想的接班人,他臨朝聽政時,常把朱拉隆功帶在身邊,學習處理國家事務的本領。
1868年拉瑪四世去世,朱拉隆功繼承王位,稱拉瑪五世。這時他才15歲,因未屆法定年齡,故由拉瑪四世的寵臣、當時的軍務總長昭帕耶·素里旺代為攝政。朱拉隆功利用這段時間到國外去參觀訪問,考察和借鑒外國的新政。
1870和1871年,他兩次訪問新加坡和爪哇;1872年底,訪問了印度。作為一國之王出外巡幸,這在泰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幾次出訪使他深感自己國家的貧窮和落后,認識到要使國家富強起來,必須從速培養出新的人材。因此,他回國后便下令在皇宮內設立兩所學校,一所教泰文,一所教英文,命名為“玫瑰園學校”。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以寺院為中心,以僧侶為教師的傳統教育方式,開創了泰國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873年,朱拉隆功年滿20歲,已屆法定年齡,正式加冕上朝執政。
朱拉隆功登上王位的時候,正是泰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嚴重歷史時期。泰國從大城王朝時起便已逐漸形成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到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泰國的資本主義已經萌芽。然而,全國的土地和依附在這些土地上的廣大平民和奴隸,卻被封建主和貴族、官吏所占有,他們還壟斷國內的貿易。封建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泰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國內的階級矛盾相當尖銳,大批的平民不斷逃向深山老林,以反抗封建的壓迫和統治。在國際上,法國人于六十年代把柬埔寨變為它的“保護國”之后,繼續在印度支那實行擴張政策;英國人正在逐步侵吞緬甸。在拉瑪四世統治期間(1851—1868),西方列強競相逼迫泰國與之簽訂不平等條約。它們的勢力已經侵入泰國,并且在泰國進行激烈的爭奪和擴張。泰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拉瑪五世是一位愛國和有作為的君主,他對泰國的國情和世界形勢比較了解,認識到只有革新政治,發展經濟,才能確保國家的獨立地位。為此,他力排異議,克服代表大官僚封建主保守派的反對和阻撓,代表了當時泰國新生的地主階級和商人的利益,發奮圖強,采取了一系列比較激進的措施,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衛生,進行范圍相當廣泛的社會改革。
拉瑪五世首先采取步驟,逐步廢除在泰國已有500余年歷史的奴隸制度。泰國當時的奴隸按法律規定可分為7種,但實際上只分為可贖身奴隸和非贖身奴隸兩大類。一部分淪為債務奴隸的農民,逐漸失掉土地而變成終身奴隸。他們是主人不折不扣的私有財產,主人除無權把他們殺掉以外,可以隨便把他們轉賣或轉讓給他人。母親如系非贖身奴隸,其子女也是奴隸。奴隸除了每年要給國家服勞役三個月之外,全部時間要給主人干活。這個時期由于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和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大批奴隸的被奴役狀態和人身依附關系,卻阻礙了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為了適應這種形勢,拉瑪五世下決心革除奴隸制度。
1874年,拉瑪五世頒布了解放奴隸子女的法令,規定凡是在1868年他初次加冕以后出生的奴隸,重新規定其身價,在其年滿21歲時,便可成為自由民。1900年又頒布法令,規定西北部地區,逐年減少戰俘和債務奴隸的身價,在他們年滿60歲時,便可成為自由民。1904年,頒布法令規定東部地區奴隸的身價,逐月減少4銖①,到自動贖完其身價為止。1905年,最后頒布法令,規定所有的奴隸子女一律成為自由民;所有奴隸的身價,每月一律減少4銖,直到減完全部身價而成為自由民;一律禁止買賣奴隸,違者將處以1—7年的徒刑或罰款100至1,000銖。
1874年,拉瑪五世還革新顧問制度,下詔設立參議院,協助國王處理政務,并對將要頒布的法律進行討論。不久,成立樞密院,作為國王的私人諮詢機構。后來由12位大臣組成的國務會議取代了參議院。
從1887年開始,拉瑪五世仿效歐洲,對國家行政組織進行重大的改革,把中央原來的6個部改組擴大為12個部,除原有的內務部、軍務部、宮務部、農務部、財政部、市政部外,新成立了外交部、司法部、教務部、建筑工程部、作戰部和御璽部,各部的首腦均由國王親自任免。隨后還建立了新式法院,制定刑事法和革新民事法,廢除傳統的酷刑制度。規定政府官員都領取固定的薪俸,廢除過去按封建等級由國家賜予祿田的制度。政府還從英、美、丹麥、瑞典等國家聘請了許多外國專家作為各部的顧問,以協助改革事業的進行。
1892年,按照西方內閣制度建立起來的部代替了古老的部——“格龍”,并取消了原來的內務大臣和軍務大臣這二個總理大臣的職務,各部的首腦一律稱為大臣。到1908年,把原來的12個部改成10個,將作戰部和御璽部降為廳一級的機構。各部都有明確的分工,從而成為泰國現代行政組織的雛形。
地方實行三級管理,全國分為18個行省,省下設縣,縣下設村。行省由中央派去的專員直接管轄,縣長聽命于省專員,村長受制于縣長。這樣一來,就把地方的封建勢力和邊遠的藩屬土邦都納入全國的行政系統中,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
拉瑪五世大力整頓國家財政,改革賦稅制度。從前國家的稅收,從拉瑪三世(1824—1851)時起便盛行包稅制度,由政府召人承攬,使大量資金落入包稅人的私囊;而國家的資金則儲存在王庫里,王庫和國庫并無區別。
1873年,拉瑪五世成立了稅務廳,頒發保護稅收條例,統一規定全國的稅率,嚴格管理中央各部的稅務工作;廢除由國家召人包攬的辦法,由政府派官員直接收稅,從而有效地制止各種偷稅漏稅的不法行為。從1892年開始,國王的預算同國家的預算分開。1899年,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和奴隸制度的逐步廢除,政府下令廢除平民必須編制在一個封建官吏屬下的規定。這項命令同法律上取消勞役制有關,這時國家勞役已為人頭稅所代替,人頭稅的稅率隨著不同的省份而異。
泰國的土地在十九世紀中期便已開始進行私人買賣,這時由國家從法律上規定和確立私人土地所有制。實行征收貨幣地稅并不斷降低土地征稅率。地稅是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而不是根據谷物的收成規定的,這就使國家的收入相當穩定,再加上從八十年代中期起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國家的土地稅收大大增加。
拉瑪五世按西方建制改革軍隊,制定軍事條例,發給將士固定的薪俸。1868至1887年,主要是整頓和加強保衛王室的軍事力量。1887年以后,由于法國的武裝入侵,他便大力加強保衛國家的武裝力量,改編和擴充了陸軍,配備新式武器;創建泰國的海軍并自建戰艦,開辦軍官學校。1893年成立國防部。1904年制定征兵條例,改變過去那種用犯人的后裔補充軍隊和在地方行政長官的統率下進行戰斗的傳統做法。到1910年,泰國軍隊共有10個師。
為了發展交通,加強國防力量,擴大出口能力,拉瑪五世在九十年代著手建設現代化的交通事業,使泰國的鐵路、公路和郵電等交通運輸事業迅速發展起來,從而使邊遠的地區和首都曼谷連接了起來,有利于邊遠地區的開發事業和國防建設,使整個國家聯結成比較緊密的經濟整體,促進了全國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
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發展。平民學校,各種專門學校,如繪圖學校、文官學校、師范學校和醫學院等興辦起來了。學校的課程也作了一些改革。拉瑪五世還下諭選拔留學生,派往國外學習。此外,又設立圖書館和博物館。衛生方面,新建了醫院、精神病院和孤兒院,成立了紅十字會和衛生局,建設了自來水設施。
總而言之,拉瑪五世的改革事業獲得顯著的成就,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它動搖了泰國傳統的封建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促進自然經濟的崩潰和解體,為民族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有人把這一時期稱為泰國的“維新時期”。
在對外關系方面,拉瑪五世面對歐洲列強的殖民掠奪盡力維護國家的主權。
1893年法國武裝入侵泰國,用炮艦封鎖暹羅灣,迫使泰國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法國割去湄公河左岸大片的土地并獲得賠款300萬法郎。法國還強占尖竹汶(莊他武里),作為泰國履行條約的保證。此外,英、法還背著泰國政府,在1896年締結一項公約,以湄南河為界,劃分勢力范圍。泰國政府加強了外交活動,期望取得俄國的外交支持,作為與英、法抗爭的力量。1897年,拉瑪五世赴歐同法國進行談判,并訪問了彼得堡。但沙俄政府拒絕了泰國的要求,并決定將泰國置于它的非正式“保護”之下。結果,泰國被迫再次滿足法國貪婪的殖民欲望,于1902和1904年兩次訂約,割讓湄公河右岸的部份土地,以換取法國從尖竹汶撤軍。但法國軍隊從尖竹汶撤出后,又去占領泰國的另一個地方噠叻府。
為了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和收回噠叻府,拉瑪五世于1907年再次赴歐,同英國進行談判。1907和1909年,泰國分別同法、英簽訂新約,割讓當時馬德望、暹粒和詩梳風三省的屬地給法國;割讓丁加奴、吉蘭丹、吉打和玻璃市四個藩屬土邦給英國,以換取法英有條件地放棄領事裁判權和法軍撤出噠叻府。
泰國畢竟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在它周圍的國家如印度、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先后淪為英、法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附屬國的情形下,對英、法帝國主義的武裝入侵和強大壓力,它是無力抵抗的。因此,拉瑪五世不得不做出重大犧牲,忍辱割讓泰國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邊遠屬地和藩屬土邦,才使泰國免于遭到淪為殖民地的悲慘命運。
1910年10月23日,拉瑪五世逝世,終年58歲,由他的兒子拉瑪六世蒙固誥昭繼承王位。
為了緬懷和紀念拉瑪五世對泰國社會所作出的貢獻,根據王儲蒙固誥昭的建議,泰國各界在他生前便捐款為他建立紀念像,這就是今天矗立在曼谷新皇宮外阿喃噠皇殿前面廣場上的“拉瑪五世王銅像”。在他逝世之后,泰王國尊他為“大帝”。現在,每年拉瑪五世逝世之日,歷屆政府都要在他的銅像前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稱為“銅馬點燈日”,它已成為泰國的一大節日。
上一篇:拉狄克
下一篇:拉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