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學會正向思考,擁有現實的樂觀主義精神
星期一的早上,你晚起了半小時,沒來得及吃早飯就出門了。好不容易到了公交站,卻看到最關鍵的那個班次的車開走了。面對這樣的情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1)這一天,可真夠倒霉的!
(2)今天的公交車司機怎么這么著急?多停一會兒不行嗎?
(3)完蛋,又得遲到,又得扣錢!干脆甭去了!
(4)看看有沒有出租車,心想打車去公司應該來得及。
(5)給老板發個消息解釋一下,等下一班公交。
看到這些選項時,多數人可能都知道,后兩項是比較妥帖的處理方式。然而,在成為當事人的那一刻,卻只有極少數人會這樣做,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依然是前面的三個選項。然而,這種思考方式是值得警醒的,要知道當一個人被負向思維支配時,他對事物的解釋永遠都是消極的,并總能給自己找到沮喪、抱怨的借口,最終得到消極的結果。緊接著,這種消極的結果又會逆向強化消極情緒,使之成為更加消極的人。沉浸在這種自我懷疑、自我設限的狀態中,會讓人陷入僵化思維的牢籠中精疲力竭,徹底喪失信心與希望。
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在多倫多跳橋自殺,留下一雙未成年的兒女和無助的妻子。這位留學生曾是高考狀元,在國內一所著名高校取得碩士學位,被破格提升為該校最年輕的副教授。后來,他到美國進修,并獲得了核物理博士學位。
懷揣著博士學位的他,移居到了加拿大。本以為美好的生活即將拉開帷幕,不料卻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認為可能是學歷資格不夠,接著就在多倫多攻讀了第二個博士學位。學成后的他,四處尋找工作,依然無果。萬般無奈之下,他走上了絕路。
擁有雙博士學位,在國外生活多年,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他的條件比起那些沒有任何技能、不懂英文的人要強百倍,可多少后者都在國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他卻選擇了放棄生命,放棄所有的可能。對此,心理學家分析說:人在出生后,內心猶如一粒種子,蘊含著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性,等待著自己去挖掘。要發揮這些潛能,學會正向思考、保持樂觀的心態很重要。這位淵博多才的留學生,不是輸給了能力,而是輸給了負向思維。
對于同一個問題,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答案就會大相徑庭。所以,我們要學會發掘并利用大腦正向思考的技能。那么,究竟何謂正向思考呢?是不是凡事都往好處想,就行了呢?
美國暢銷書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失控的正向思考中》寫到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她最初關注正向思考,是因為自己罹患了乳腺癌。在治療的過程中,她接觸到了美國的粉紅絲帶文化。這種文化不允許患者表達悲觀、失望與怨恨,盲目地鼓勵患者樂觀,并宣稱樂觀可以提高免疫力,治療癌癥。更有瘋狂者,將癌癥視為一種禮物,因為癌癥令人樂觀起來,積極地面對人生。
盲目的樂觀與正向思考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盲目的樂觀是不切實際的,是僵化的教條主義,它拒絕了人的自然情感的表達,阻礙了人們認清真相、分析現實的路徑。盲目的樂觀給人戴上了一副眼鏡,掩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無法面對現實。
就拿罹患癌癥來說,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不去談論它,假裝忘記它,壓抑住情緒、逃避現實、甚至將其視為“禮物”,能改變事實嗎?對治療疾病、改善情緒有實際的效用嗎?不用多說,我們心里都知曉答案。
真正的正向思考,一定是扎根于現實的,我們要努力培養的也恰恰是這種現實的樂觀主義精神。打個比方,一個人剛從嚴重的傷病中走出來,他必須要面對現實,面對即將到來的未來。他要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禁止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慢慢嘗試的。說白了,就是既不消極看待,也不盲目樂觀,深刻地認清事實與真相,然后盡己所能地朝著好的方向去努力。
那么,我們要如何培養現實的樂觀主義精神呢?
·列一張清單,創建現實的目標
面對現實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認識自我的局限性,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夠做的,哪些是無法企及的,哪些是有可能通過努力獲得的。把這些事情列出一個清單,有助于我們提升樂觀主義的精神,因為清單能夠讓我們直觀地看到許多事情是可控的,即便是那些有困難的問題也不是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有了這份清單,就有了現實的目標,知道哪些是該摒棄的,哪些是值得花費精力去做的。
·跳出過去的失誤,立足于當下
人們經常會沉溺于過去的錯誤與失誤中,仿佛自己就是一個“失敗者”,什么時候想起來都會感到懊惱。這是一種嚴重損傷精力的反芻思維,也是悲觀消極的負向思維。現實的樂觀主義者會怎樣做呢?當一些回憶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他會告訴自己,這已經是當時的你所能做的最好的選擇。那時候的你,沒有足夠的信息,抑或內心不夠強大,那都不是你的錯,沒必要再為之自責。真正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在將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凡事要系統看待,了解事實與真相
很多人容易被負面消息干擾,殊不知傳播很廣的信息未必是事實,有可能只是他人的觀點。每個人的認知都存在局限,因而越是重大的事件,越要系統地看待,判斷信息的質量,了解信息的來源,認清事實與真相,再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把精力白白浪費在那些看起來糟糕卻并非事實的問題上。
精力錦囊
現實的樂觀主義精神不是盲目的樂觀,也不是毫無畏懼的魯莽,而是認清了事實與真相、評估了現實的挑戰之后,依然秉持勇往直前的決心,并為之采取積極的行動。
·做最壞的打算,朝著最好的方向努力
很多事情都是正反兩面的,再壞的事情也有積極的一面。所以,處理問題要從好的方面入手思考,但也要盡可能周全地考慮到最壞的情況,并做好應對措施。換句話說,即便知道事態并不樂觀,卻依然能夠采取積極的行動。
數據科學家Michael Toth曾對巴菲特從1977年至2016年間所有的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度股東信的內容做過一個情感分析,結果發現,巴菲特完美地在樂觀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做到了平衡。Toth于是說道:“即使是在一些消極的情緒狀態下,巴菲特也會努力想出解決方案,找到前進的正確道路。當事情進展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他會非常輕松和坦誠地承認這一點。不管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業績不佳,還是宏觀的市場不景氣,他都能做到輕松地告訴別人這一點。”
·享受微小的成功,給自己更多的信任
很多人關注事物的消極面,往往是出于避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把事情歸咎于外界的環境或他人,就算做得不夠好、不完美,也不是自己的問題。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變相的逃避,現實的樂觀主義者不會這樣做,他們承認挫折會發生,也知道事情不總是完美的,但依然會為小小的成功而感到開心,并在積累小成功的過程中提升自信。
總而言之,現實的樂觀主義精神不是盲目的樂觀,也不是毫無畏懼的魯莽,而是認清了事實與真相、評估了現實的挑戰之后,依然秉持勇往直前的決心,并為之采取積極的行動。
上一篇:學會拒絕,勇敢說“不”
下一篇:孩子為何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