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最美的姿態
人的本性是群居動物,很害怕孤獨。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置身于鬧市,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依然覺得很孤獨。歸根結底,人是孤獨的,人之所以喜歡群居,也恰恰是因為孤獨。一個人,不管職位多么高或者多么低,人緣多么好或者不好,也不管他是有錢還是貧窮,都需要學會獨處。獨處,是我們面對自己內心的姿態。如果一個人的幸福只來源于身外之物,那么他不會常常覺得幸福,他的幸福也很容易就會失去。真正的幸福,應該在于自己。如果一個人就像叔本華說的那樣“我的幸福來源于我身”,那么,他一定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人和人之間就像刺猬一樣,離得遠了,感覺寒冷;離得近了,被對方的刺扎得生疼。因此,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人際關系也就更加復雜和危險,這是人們越熱鬧反而越覺得孤獨的根本原因。面對自己則不同,我們可以安靜地審視自己的內心,無條件地接納和包容自己的一切。即使反省,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收獲。獨處,沒有被刺扎傷的危險。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看一部電影,捧起一本書,品味一杯茶。獨處的人生,恬靜淡然,與世無爭。獨處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最真實的自我,不至于在熙攘的人流中走失自己。人生,是一個不斷離去和歸來的過程,能夠做到以最美的姿態和自己相處,才是真正的成功。細心的人會發現,當一個人待久了,會非常渴望回到雜亂喧囂的人群中;在人群中待久了,又恨不得回到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傾聽花開花落、霧氣升騰的聲音。離去歸來兮,在現代人的精神家園一次又一次上演。
年幼的時候,他就嘗盡了孤獨的滋味。在一個人的童年里,他愛上了繪畫。剛開始,他在白紙上畫,后來,他在墻壁上畫。成為小學生之后,他的氣質顯得與眾不同。他常常說,他的內心不孤獨。他的心里住著兩個自我,一個在和小朋友玩耍,一個在旁邊審視。他著迷于繪畫的世界,也很喜歡安靜地坐在那里看書。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不承想,父母堅決他高考報考藝術專業。對于父母的執拗,他并沒有劇烈地反對,而是要求父母為他找一個能畫畫的理工科。最終,父母真的找到了滿足他要求的理工科——建筑系。的確,建筑系是唯一能夠合理畫畫的理工科專業。他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建筑系到底是學什么,畢業以后出來能做什么。
上了大學二年級之后,他不再迷信老師,而是開始泡圖書館,各種書都讀,就像填鴨子。他說,那個時代的人們,都在如饑似渴地學習,不管學的是什么。大學畢業后,他進了浙江美術學院下屬的一家公司工作。隨后,就是戀愛、結婚、生子。按部就班,日子安穩幸福。沒過幾年,他心中那個冷眼旁觀的自己不甘心這樣的生活,他辭職了。在很多建筑師同學都發家致富的時候,他卻像隱士一樣每天都和工匠們在工地上勞動,閑了就看書、賞西湖、看朋友。他從不追求潮流,這使他最終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風格。他喜歡傳統的建筑風格,寧愿一個人躑躅前行,也不愿改變。他想創造出能夠微笑的建筑,那是建筑師與建筑之間的心有靈犀。他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擔任院長。
2012年5月25日,王澍在人民大會堂為祖國爭得了偉大的榮譽。他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這個獎的含金量很高,和“諾貝爾”一樣。這個榮譽不僅屬于王澍,也屬于全中國。談起自己的成功經歷,王澍非常感謝自己孤獨的生命時光。沒有孤獨,他就不會獨處,不會愛上畫畫;沒有孤獨,他就不會堅持自己的風格,與建筑物微笑交流。獨處,成就了王澍。
上述事例中,王澍的成功得益于孤獨和獨處?,F代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已經沒有耐心審視自己的內心。獨處的人則不同,他們常常與自己對話,與生命交流。
生活中的人們,當你們忙于工作,終日奔波的時候,不妨也抽時間讓自己獨自相處,面對自己的內心和靈魂。獨處是最美的姿態,是人生的姿態。只有學會獨處,你們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心理小貼士
1.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獨處是你最寶貴的光陰。
2.獨處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只有內心充實的人才不會害怕獨處,因為獨處的時候,有自己陪伴。
3.獨處,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幸福。
上一篇:愛情不是童話,而是如現實生活般變化無窮
下一篇: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