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思路,就找到了人生的出路
人們都說苦難使人早熟,而現在30歲之前的年輕人大都是90后,90后是從小在蜜罐里長大的。一個總是在幸福呵護中長大的年輕人,往往容易迷茫、缺乏方向感,不懂得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集體迷茫的時代,一方面是個人的原因,一方面也有社會的因素。社會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各種價值觀念發生著碰撞,就連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有一種迷茫感,更何況是30歲之前的年輕人呢?
不過迷茫、找不到出路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著自己的信念,有著明確的思路,就遲早會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是比較清醒的,對自己的前途也有著自己的期待和規劃。盡管這種規劃還處在相當模糊的階段,但想一想以前未受教育的年輕人,他們二十幾歲的時候普遍是懵懵懂懂地過日子,誰懂得去規劃一個未來呢?相對而言,現在的年輕人大概是處在剛剛醒來地的階段吧。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失夢的一代”,失去夢想,滿眼現實。有夢想是好事,但重視現實又有什么不對呢?為自己的將來規劃一個可期的、現實的、明確的目標,難道不重要嗎?為自己的將來尋找一條出路,不是每個人必須有的意識嗎?現在開始,年輕人就可以思考自己將怎樣成功,這并不可恥,只有個人有明確的思路,個人才能成功,集體才能壯大、才有將來。
30歲之前,你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選擇,有太多的目標,太貪心,反而一無所成。想做什么是一回事,能做什么是另一回事。一個人能做的事情,能獲得成功的領域,其實是非常有限的。看看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看看你受過的教育是哪方面的,看看你的興趣、你的天賦在哪,看看你的機緣在哪里,這一切就是你可能做的事情,可能的出路。
比爾·蓋茨從小時候開始就對電腦軟件感興趣,他大學就讀于哈佛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最終他的出路就在計算機領域;毛澤東的父母都是農民,但他遇到了陳獨秀,所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李嘉誠從成年開始就處在受雇和雇用別人的環境中,所以他成為了一個商人;楊振寧的父親就是科學家,另外很多學者、科學家的長輩就是知識分子,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就選擇了知識領域。
你在一個怎樣的家庭中成長?你最熟悉哪個領域?你在學校受到了怎樣的專業教育?你的天賦在哪里?你工作后遇到了哪些貴人?從這些因素中就能夠找到你最終的出路,找到你最適合在哪個領域工作。只有幼稚的人才會整天說“給我一個杠桿,我可以撬動地球”,成熟的人懂得用最短的時間弄清楚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最擅長做哪些事,然后從這方面尋找契機,進行努力。
找到了自己適合哪條路,就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在不同的行業、完全不交叉的職業中轉來轉去、跳來跳去,是對人生最大的浪費。在你選定的領域中堅持下去,你最終就能走到事業的頂點。
現在就想一想:你事業的頂點在哪里?你可能達到嗎?對于你來說事業頂點的高度讓人滿意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可能還需要對自己的職業再考量,或者尋找比較熟悉的交叉領域開展新事業。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他的成功就得益于對自己的再認識,想清楚了自己可能達到的最高點。一天上午,當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創作上,終于成為當代最著名的科普作家。海巖曾經是個警察,也是個商人,然而令他出名的卻是他社會實踐的結晶——他的文學作品。為自己的職業想一個可能的拓展前景,會對你的人生有更大的幫助。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人生有明確的規劃,才能夠成就更大的事業。那些今天想這樣做,明天想那樣做的人,他們的思想都是非常幼稚和混亂的。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清楚自己人生可以達到的高度,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如果魯迅沒有寫文章,我們就少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如果達爾文沒有進入生物界,進化論就要晚上幾百年;如果愛因斯坦致力于做一個小職員,世界物理就要落后幾百年。
清晰的人生思路,比現實的出路還要重要,清楚自己能夠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將要怎樣實現人生價值,一個人才能變得更加成熟。
上一篇:成功往往始于小事情
下一篇:承擔責任,有擔當讓你充滿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