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戰勝分離焦慮
在熟悉的環境里,孩子很容易感到安全,尤其是在照顧自己的人身邊,他們更是遠離了焦慮不安和緊張擔憂。但是在陌生的環境里,孩子則常常會陷入恐懼之中,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外部的人和世界,也因為看不到照顧者而歇斯底里地爆發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恐懼是一種本能的情緒,為此父母要在照顧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引導孩子從完全依賴父母漸漸地走向獨立,這樣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和表現。
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不可能陪伴和照顧孩子一輩子,對于孩子而言,也總有一天需要長大,離開父母的照顧和庇護獨自面對這個復雜、變幻莫測的世界。為此,父母對于孩子的培養,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為孩子提供多少物質條件,而是要讓孩子漸漸地走向獨立,具備自主生存的能力。那么,孩子的分離焦慮到底從何而來呢?是因為對外部世界的未知,是因為對很多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的擔心。有些孩子害怕災害發生,有些孩子害怕黑暗中隱藏著可怕的怪物,有的孩子甚至會擔心父母死去。在孩子稚嫩的心靈中,充斥著這些在父母看來毫無意義而且絕大部分可能都不會發生的焦慮,為此他們感到很難過,也感到非常疑惑和困惑。面對無窮無盡的擔心,孩子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們信任的人在一起,分秒也不分離。要想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最重要的在于讓孩子知道自己將會面對什么,讓他們對于正在經歷和即將要經歷的事情都有所把握。
恐懼并非像孩子所擔心的那樣輕易發生,在恐懼到來之前,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焦慮。他們或者內心不安,或者感到身心疲憊,甚至呼吸也會因此而變得緊張急促,還有些孩子會出現身體不適,甚至產生超乎現實和自然的感覺。如此表述出來,很多父母都能夠理解擁有這樣的感覺到底是什么滋味,但是對于很多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并不能準確意識到這些現象代表著什么。為此他們感到失去控制,無法左右自己的情緒,也不可能真正地對現實有更好的認知和理解。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們甚至感到自己要發瘋,內心充滿了恐懼。所以他們只能逃避,因為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來戰勝這些挑戰,他們要和信任熟悉的人在一起,唯有如此他們的安全感才能增強,才能更加理性從容地面對一切。
很多孩子都只有留在家里或者待在父母身邊,才能獲得安全感。為此,他們表現出典型的分離焦慮癥狀。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有分離焦慮,是因為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與照顧者親密相處,他們從未分開過,孩子更是很少接觸外部世界。為此,他們一旦看到陌生人或者是進入陌生的環境里,就感到非常緊張、恐懼。從本質上而言,他們沒有在與照顧者分離的過程中形成獨立,獲得安全的感覺,反而因為恐懼而變得非常被動和無奈,也因為恐懼而使內心充滿惶恐。
那些獨立的、不懼怕分離的孩子,一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與照顧者分離,為此知道了照顧者在短暫離開之后總會回來;二是因為在不斷嘗試著獨立的過程中,他們對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主。面對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很多父母會覺得不耐煩,或者索性強行與孩子分離,或者在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悄悄躲開,或者嚴厲斥責孩子。實際上,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情緒是正常的,父母要做的是想方設法告訴孩子很快就能再次和父母團聚在一起。例如,很多孩子在最初上幼兒園的時候會覺得緊張,是因為他們沒有上學的經驗,還以為在上學之后就再也不能和父母相見呢。這對于父母而言只是一次普通的別離,而對于孩子而言則變成了生離死別,所以他們才會哭得那么傷心。但是大多數父母不能理解這種感受,對于孩子的哭泣他們很難接受,甚至有些父母還會對孩子不管不顧,任由孩子哭泣。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得很嚴重,會訓斥孩子。
要想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一是要以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分離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相聚;二是要幫助孩子強大內心,讓孩子意識到“即使只有我自己在場,我依然可以很安全”。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漸漸感到安心,也才會調整好身體報警系統,不讓報警系統發出錯誤的警告。從恐懼感的產生到分離焦慮,再到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上一篇:少一些煩惱,多一些開心的笑
下一篇:幫助孩子緩解和消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