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被人起綽號欺負怎么辦
“我們班里的同學都喜歡給他人起綽號,私底下交流的時候也用綽號代替同學的名字。我從小學到現在他們總是給我取一些諸如‘小豬’‘包公’‘公公’‘馬猴’等很難聽的綽號,每次同學們這樣叫我,我的心里總是很不舒服,您說我該怎么辦?”一個叫月月的女生在給自己老師的信中說道。
我們的孩子到了學校后,就要與同學相處,他們很關心自己在同學和朋友心中的印象,而綽號給人的感覺是貶義的,其實不盡然,以下是該女生的老師給她的回信:
月月同學:
你好!我能了解你的心情,目前在中小學和大學生中就像你所說的“同學都喜歡給他人起綽號,私底下交流的時候也用綽號代替同學的名字”,他們不僅給同學起綽號,而且還給老師起綽號,我想作為學生的你肯定是再清楚不過的了。這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學生畢竟是在玩耍中的孩子,他們有口無心,給同學乃至老師起綽號覺得說著好玩,所以也就把那些有趣的綽號叫得響亮了起來。我覺得“小豬”可能是說你比較可愛,“包公”可能是你臉上長了“青春痘”等,可能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凡事要往好處想,同學給你起的這些綽號,也可能是受了某部影視劇中的某個人物的影響等,不要把它往壞處想,這樣你的心情也就會開朗起來。很多人一輩子都被人用綽號代替,什么“老檔”“狗崽子”“紅太陽”“大蘿卜”“大洋馬”等,老師就是這樣,我曾經也和你一樣郁悶,也曾經和同學、和自己賭氣,直到成年后才悟出了同學的“有口無心、說著好玩以及有趣”的心理,所以也就想開了。
如果在你的心里放不下起綽號這件事,實在介意的話,那么你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和場合,和顏悅色地對他們說:“請你們別這樣叫我了,我覺得很受傷害。”如果他們不理睬,那你可以自己調整心態,他們叫綽號的時候不予應答,自己該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好了。不過不搭理他們的方法不可取,因為人是相互依存的,這樣做很有可能讓自己陷入孤立之中。其實我覺得還是用“走自己的路,讓他們去說吧!”的心態最佳!
從這個老師的回信中,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明白,綽號是別人喊的,但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情。把心放寬一些,大度一點,說不定還能獲得更親近一些的友誼,這就需要你改變受侮辱的心態,把它看作是同學喜歡你的表現。
孩子的“日常訴苦”項目中,通常少不了這一項——被同學起綽號。
他滿是憤怒和委屈地跟你抱怨,說班上的某幾個孩子給他起了一個難聽的綽號,你除了安慰以外卻不知所措。
為什么起綽號這件事如此普遍,它在孩子們的社交中是個什么角色呢?
無論哪個年代,“起綽號”這件事在學生時期都很盛行,有的人甚至有五六個綽號。
通常大致歸為兩類,一種是沒有惡意的,比如因為學習好被叫“學霸”;另一種則比較令人不喜了,特別是以別人的生理特點來起的綽號,便帶有很強的歧視意味。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孩子到了語言敏感期,感受到了語言的力量,加之想象力豐富,就可能依據同伴的一些特點取一些相應的綽號。比如在一個球隊里,大家互相的外號就是彼此的球衣號,這是伙伴之間的一種代稱,也是充滿團隊感的娛樂方式。只要言語中并沒有不尊重的詞匯,孩子們之間玩耍得也很開心,那么這種方式的起綽號就是完全正常、不需要干預的行為。
另一方面,則可能來源于渴望被關注、被認可的內在需要。這個階段的孩子,再沒有什么比叫別人的綽號更能引起注意的了。當他發覺這種方式能夠輕易引起別人注意時,他就樂此不疲,別人越是生氣憤怒,他就越是會這么做。盡管這個行為非常幼稚,但深層原因還是因為內在需求沒有被重視和滿足。
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孩子被起外號一定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問題,而是因為孩子們正處于尋求關注、宣示能力感的階段。
而這一點,與其堵不如疏,需要正確的引導。我們可以教孩子的是應對之道:在那樣的情況下,你可以選擇默不作聲,可以選擇和同學理論,可以選擇也給他們起外號,可以選擇找老師幫忙,也可以選擇置之不理“難得糊涂”,還可以選擇把他們的話當成空氣……
重要的是啟發他、引導他,讓孩子知道:他有能力去思考、有權利去選擇,而不是只能被動反應。
上一篇: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下一篇:對謠言最大的蔑視是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