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鶴創制高壓電橋
那是在1959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全國各地紛紛向上海滬光科學儀器廠訂購高壓電橋:“你們是生產電橋的滬光廠嗎?”
“是啊,我們生產萬能電橋。”
“真是太好啦!”不過仔細一問電橋的規格、性能,對方馬上失望了:“啊,那不行,我們要的是高級精密的高壓電橋。你們什么時候生產?”
面對一個個詢問何時生產高壓電橋的電話、電報,全廠職工都很著急。國家建設迫切需要,而我們廠卻不能生產,怎么辦呢?這時,廠里有個名叫王林鶴的電工儀表檢驗工,他在著急的同時,卻想:“外國人能做,難道我們中國人就做不出來嗎?”
“對!一定要填補這個空白!”王林鶴懷著愛國愛黨的滿腔熱情,暗暗下定了決心。
王林鶴當時29歲,是個有志氣的、求知欲很強的青年。王林鶴和另一位同事,花了十幾天功夫,只在一本書上找到有關電橋的使用、保養資料,上面僅有兩幅插圖和主要部件名稱。后來又在上海電表廠發現一臺蘇聯制造的高壓電橋,但也只能看到外表,內部結構得靠自己推論來排列。
王林鶴邊看、邊想、邊畫草圖。花了好多夜晚,畫了100多種草圖,總算畫出滿意的了。他興奮地拿給廠領導看,廠領導非常高興,立即鼓勵、支持他試制,且派了車工、鉗工等來協助。
真是不容易啊!高壓電橋有2000多個部件,大多數得自己做出來。有的直接用手敲出來,有的要用白泥捏成模子翻砂。最棘手的,則是制作高壓空氣電容器上的支架。
這種支架須用絕緣性能非常好的超高頻磁制成。電壓通過它,電的損耗量不超過十萬分之五。有些國家因為缺少超高頻磁,便用耗電萬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材料來代替。
王林鶴他們跑遍了上海、北京、天津,找不到超高頻磁,也只得走用別的材料代替這條路。于是,王林鶴找來各種陶瓷、氧化鋁磁、石英、膠木等數十種材料,做成各種形狀,進行試驗。試來試去,有幾種只能達到萬分之一,離十萬分之五還遠,而可作試驗的材料卻越來越少了。
第339次試驗又失敗了。這時,王林鶴聽說宜興陶瓷絕緣性能好,可能有用,就當天趕赴宜興。到時天色已晚,又下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從縣城到窯場要走15公里的崎嶇山路。
王林鶴不顧這些,急匆匆地趕路。山路又窄又滑,他幾次跌倒在水潭里,泥水浸透了衣服,冷得發抖。可他一到窯場,就立即與工人一起燒瓷試制。次日帶著幾種不同性能的陶瓷材料返回上海。一下火車,飯也顧不上吃就趕到廠里做試驗。
試驗結果,耗電量也只能達到十萬分之十,仍不合要求。就在這關鍵時刻,為試制而廢寢忘食的王林鶴病倒了。直到高燒達到近40度,被同事們發覺,才把仍在試驗崗位上工作的他送進醫院。
王林鶴在醫院只住了4天,稍好些便急著出院。到了廠里,在廠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下,他到處尋師訪友請教,翻書本,又找到了新的材料,再作試驗。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到了第371次試驗時,王林鶴終于成功了!新發現的這種材料耗電量只有十萬分之三,沒超過了十萬分之五的設計要求!
1959年10月,我國第一臺1萬伏高壓電橋精密儀勝利誕生了。不久,王林鶴又和小組的同志們一起試制成功了5萬伏高壓電橋,填補了我國這一技術空白。從此,國家建設需要的高壓電橋,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王林鶴繼續前進。他多次被評為全國、上海市勞動模范,曾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等。今天,當人們談起高壓電橋時,仍會深情地緬懷王林鶴,稱他為我國高壓電橋的“祖師”,并且十分崇敬他刻苦鉆研技術和敢于創新的精神。
上一篇:王子來之不易的幸福
下一篇: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