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
在孩子的學習中最強大的動力就是來自孩子自身的學習動機,如果孩子自己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那么他的自覺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會很鮮明地表現出來。在學業上,孩子是否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所得出的結果是大不相同的。有關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父母和老師的要求。特別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看法和學業的要求,對孩子的學習動機的形成起著巨大作用,尤其對小學生來說,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更多是來源于外部影響,家長對于學習動機明確的孩子要使他們維持下去,因為小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維持具有短時性和易變性,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改變。而對于缺乏明確學習動機的孩子,也可以巧妙應用獎勵的策略,對于孩子在學習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績,不管多么微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還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不斷地進行正面強化,這可以極大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進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但要注意,對孩子的獎勵一定要適度,過分的獎勵反而會使孩子過于依賴父母的表揚,或產生驕傲情緒,削弱良好學習動機形成的力度。
興趣愛好是孩子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習才不會成為孩子的沉重負擔,而是愉快、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學習興趣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主要對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本身感興趣。如早上背起書包去上學,在課堂上一會兒念拼音,一會兒寫字,一會兒做數學題。這些形式的變化讓他們充滿了興趣。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為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如先閱讀一篇文章,再做手工。然后再學一會兒數學,聽一段音樂,這樣用不斷變化和富有新意的學習內容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般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就開始喜歡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問題了。因此需要一些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學習內容。這時家長應幫助孩子制定適當的學習計劃,既讓孩子感到新穎又具有挑戰性還不會因為太難實現而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如鼓勵孩子讀一些有趣的數學讀物、科普書籍、有適量生字和思想內涵較深刻的文章,以對孩子學習興趣進行充分的調動與開發。一些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對不同學科的興趣分化,這和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天賦、家庭內的學習氛圍和家長的期望有密切的關系,不過這種對不同學科的興趣,還不十分穩定,很容易發生變化。家長應鼓勵孩子對特定學科的主動探索,盡量創造條件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充分發揮創造性,也許這就是一個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事業道路的開始。
在培養孩子學習品質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發揮孩子的智力優勢。作為家長和老師,應善于發現孩子的優勢與弱項,注意發展孩子的智力優勢,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在于促進孩子某一方面智力潛能最優化發展,更在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發揮智力優勢并不是對弱項不管不顧,而是幫助孩子把在優勢領域獲得的自尊心、自信心遷移到弱勢智力領域中去。每個孩子都渴望認識世界,家長把孩子領出家門,讓他多與外面的環境接觸,有利于孩子開闊視野,健康成長。玩,有助于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于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揮。玩,既滿足了孩子們的欲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老師要鼓勵孩子和同伴們一起玩耍,既完善了孩子的個性,又發展了相應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許多優點:聰明、伶俐、樂觀、愉快、朝氣蓬勃,有幽默感,樂于與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膽,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注意和孩子語言交流的方式。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請彎腰或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孩子感受到重視和平等。多用直接的肯定句說出要求,不讓孩子總是感到被否定。需要孩子做出選擇時才用選擇句,可避免某些情況的為難。不要同時給孩子多種指令,低年級的孩子無法理解復雜的、連續的命令。
第二,認識和了解孩子的長處。及時發現孩子的天賦,意味著及時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超常表現。科學家根據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現象,即人類腦功能活動的特點,把人劃分出三種類型:藝術型、思維型、中間型。藝術型的人腦功能活動的特點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鮮明性、知覺和記憶的形象性、想象的豐富性;思維型的人腦功能活動特點是傾于分析和系統化,傾于比較概括和比較抽象的思維;中間型的人,有的兩種系統發展平衡但水準較低,有的兩種系統發展平衡而水準較高。尤為重要的是,教育中間型的孩子,應按照科學的方法,開掘孩子的潛能,打破兩種系統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沒的潛能迸發,關心和培養孩子的天賦。有天賦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要求很苛刻,他們經常用搗亂的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如果他們在家里或在學校里不能引起父母或老師的重視,那么他們經常會成為搗亂分子。強烈的好奇心經常會使這樣的兒童把聽來的東西付諸實踐,所以很容易成為吸毒或犯罪的犧牲品。如果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那么他們的天賦往往不能得到發展,以致最后泯滅。這個方面必須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高度重視。
第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的過程中,要特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大膽思考。孩子的創造潛能靠發現、靠培養、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給他們創造寬松的、適宜他們成才的環境,并善于引導其正確的思路,在創造中享受成功。一般來說,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重視,孩子就會有更多的思考并大膽提問。這種問題是大膽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所以,可能會經常出現錯誤。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拋開平日里習慣于糾正孩子錯誤的意識,注意給孩子留有余地,啟發他自己發現問題并加以改正,珍惜和保持孩子不斷探索的好奇心和創新的興趣。如果糾正過多,管理過嚴,孩子在考慮問題時就會怕犯錯誤,久而久之,就會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有從成人那里接受現成的安排,使孩子喪失信心、自尊心和創新精神,從而阻礙兒童創造能力的發展。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和老師以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大膽思考、勤于提問、勇于探索。如果是新奇的問題,即使是錯的,也要給予鼓勵,因為關鍵是孩子在思考。
第四,多給孩子一些啟發式指導。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思維。創造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人類創造智慧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正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即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也要將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對子女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多采取啟發引導的方式加以指導,以保護其創造的積極性。
第五,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應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這些事情,以鍛煉動手能力,還應指導孩子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鍛煉孩子的實踐能力。
中國孩子勞動教育嚴重不足
李政道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做報告時說:“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有動手做各種用具、家具的習慣,動手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18世紀前,許多發明創造都是中國人搞的,因此不會動手絕不是中國人的傳統。現在學生不重視動手,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國的留學生與外國學生相比,動手能力遠遠不及人家。其主要原因,一是學校和家庭忽視實踐能力培養,二是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尤其是勞動的機會太少。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學生每天參與家務勞動的時間,美國是1.21小時,泰國是1.1小時,韓國是0.7小時,法國是0.6小時,英國是0.5小時,日本是0.4小時,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僅為0.2小時。上海市家庭美德調查與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指出:只有31.2%的家長“每天要求女子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天津的一次對低年級小學生生活能力的調查顯示:一年級小學生,不會洗臉的占49%,不會穿衣服的占37%,而不會整理書包的占90%以上,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得到鍛煉,那就更談不上家務勞動了;另一個調查顯示,1 / 3的城市小學生極少參加家務勞動,更談不上公益勞動和集體勞動了。這是孩子勞動教育嚴重不足的真實寫照。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下一篇: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