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于安逸舒適會失去自身的力量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總是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漸漸地就會磨滅斗志,不愿意繼續努力奮斗。而如果一個人生存的環境不樂觀,導致他對于一切都不滿意,那么他就會非常努力想要改變現狀,也會因此而爆發出強大的力量。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這個道理。然而,人的本能之一就是趨利避害,每個人都想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而不愿意做讓自己承擔風險、非常辛苦的事情。俗話說,好吃莫若餃子,舒服莫若倒著。人人都想吃餃子,人人都是可以躺著就不坐著,可以坐著就不站著。然而,安逸會使人精神麻木,當一個人長期生活得很安逸舒適,漸漸地,他們就會失去斗志,也會失去改變人生的力量和勇氣。
曾經有心理學家以海邊為例,對人的心理區域進行了形象的劃分。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區域與海邊的三個區域相對應。岸邊是沙灘,很多人都喜歡躺在岸邊玩沙子、曬太陽,所以岸邊就是人的心理舒適區。從岸邊往里走,就到了淺水區,這個區域適合初學游泳者玩,相對安全。再往里走,就是深水區,因為海底暗流涌動,海底的情況也很復雜,為此常常會發生各種未知的危險。在深水區,即使是游泳經驗豐富的人,也無法自由自在地暢游。在海邊玩耍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停留在岸邊,這讓他們覺得安全和舒適。相應的,當一個人沉浸在心理上的舒適區,他們同樣不愿意走出來,而希望可以長久地沉入其中。現實生活中,因為沉迷于心理舒適區而不愿意改變,固守舊有生活的人有很多,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能夠找機會把自己推入危險的深水區,逼迫著自己不得不做出改變,反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有很多人大學畢業去找工作,就希望找到旱澇保收、福利待遇好、薪資待遇高的工作,而不想加班,不想出差。殊不知,這樣的工作只有退休人士可以享受,剛畢業的年輕人是沒有資格享受的。也有一些職場人士對于工作不滿意,但是就因為覺得工作還能養活自己,又擔心未來找工作有可能還不如現在,因而就說服自己始終這樣將就湊合,熬到最后人到中年,更加失去了換工作的激情和斗志,反而被公司淘汰。不得不說,正是拖延和貪圖安逸,使得他們失去了主動求變的機會,而不得不被動地接受改變。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女性整日把減肥掛在嘴邊,但是她們制訂了運動的計劃卻不能當機立斷執行,而且制訂了節食的計劃又總是安慰自己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而當走在大街上看著那些窈窕淑女打扮入時、身姿搖曳的時候,常常在心里狠狠地想:不就是瘦一點兒嗎,值得這么驕傲嗎!的確,我瘦我驕傲,那么你如何才能瘦下來呢?這就不是我需要考慮的問題,而是你要努力堅持做到的了。
古往今來,很多偉大的人都不會給自己太過安逸的生活環境。北宋時期,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很勤奮學習,他經常挑燈夜讀,為了避免自己因為過度困倦而睡覺時間太長,他特意為自己準備了一個圓木做的枕頭。這樣一來,當他昏昏沉沉熟睡的時候,頭部就會變得沉重,頸枕就會滾動掉落,他就可以醒來繼續看書。在西方國家,艾默生也曾經說過,人不能坐在安逸舒適的軟墊子上,否則就會不知不覺間睡著。由此可見,古今中外,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做出了璀璨輝煌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從來不會放松和懈怠。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對待工作把分內之事和分外之事區分得很清楚,寧愿少做卻從來不愿意多做。即使為了鍛煉身體,保持健康,他們也總是吝嗇運動,而更愿意宅在家里睡大覺。運動是生命的力量源泉,當一個身體特別疲憊的人在堅持運動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現自己非但沒有因為運動而變得疲憊,反而在適度運動之后變得更加精力充沛,身體輕盈。這是因為運動激活了他們身體中的能量細胞,喚醒了原本沉睡的身體。所以,再也不要吝嗇努力,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世界上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要想在生命的歷程中有更多的收獲和成長,就一定要激勵自己動起來。在人生之中,只有離開安逸的舒適區,我們才能斗志昂揚,才能全力以赴去拼搏。
當然,很多人從小就沒有吃過苦,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更不曾遭遇生命的磨難和挫折。為此,他們常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逃避和畏縮,尤其是在面對艱難的困境時,他們更是會不由分說地逃避。殊不知,人只要活著,就要接受各種不如意,就要面對各種艱難坎坷,就要挺直脊梁去堅持。否則當逃避成為習慣,擁有強大的慣性,我們再想在人生中改變一種姿態也就會變得很難。
人,就是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有的時候需要給自己留退路,有的時候卻要審時度勢把自己逼上絕路。任何時候,安逸舒適都像是一劑麻藥,會讓我們的人生面臨更多的困窘。我們唯有更加全力以赴奔向人生的最終目標,才能距離理想的目標越來越近,也才能真正激發起自身的力量,戰勝內心的膽怯和軟弱,讓自己成為真正的人生強者!
上一篇:滿懷希望,才能坦然面對人生的窘境
下一篇:留一點獨立精神,保持有個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