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喬珂同學:
你好!
你在答卷中提出:“大學是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求知階段,在大學生涯中,您得到的最大一筆財富是什么?”我愿意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一、母校給了我們“艱苦的磨煉”
在母校學習期間,適逢國民經濟三年暫時困難時期,吃的是“菜包飯”,喝的是菜葉子湯。半饑半飽,還要到建校工地提灰、搬磚、推車。中文系黨總支郝書記激勵大家:“人要有一股子氣,沒有這股子氣,就不會有太大的出息!”我常想,為什么鄭州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特別堅強?為什么多數畢業生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有勇氣、有毅力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歷盡艱辛,終生不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母校重視對學生進行艱苦的磨煉。這是意志的磨煉,這是耐力的磨煉,這是作風的磨煉,這是品格的磨煉。這是母校給我們的一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二、母校激活了我們的科學思維方式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寫道:“學生在大學里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母校老師拋棄了“填鴨式”的授課方式,采用啟迪式、探討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容易發現世間萬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母校給我們的第二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三、母校促使我們養成了學習愛好和習慣
1960年剛一入學,我就被學校圖書館60多萬冊藏書吸引住了。半個多世紀以前,喜歡讀書的學生會被說成走“白專道路”。就在這一背景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在廣州發表了一篇講話。他說:“帝國主義是個敵人,封建勢力是個敵人,愚昧——幾萬萬人沒有知識、沒有科學知識,也是很大的敵人。”“不重視專業學習,我們國家的科學文化就將永遠落后。”這篇講話傳到鄭州大學以后,在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全校很快就興起了學習熱潮。教務處把北京大學中文系500種“閱讀書目”印發給全校師生,供大家選讀。圖書館延長了開館時間;開架閱覽室向學生開放。濃厚的教學和科研空氣、良好的閱讀環境,為我們開啟了“知識之門”。白天,除了上課,我就到開架閱覽室讀書;夜晚,把從圖書館借來的小開本圖書帶到宿舍,仔細閱讀;星期日早飯后步行到河南省圖書館,涉獵中外名著,吸收人類的文明成果。從大學畢業到現在,我的讀書愛好未改、閱讀興趣未減。這是母校給我們的第三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三筆精神財富”伴隨著我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征程,讓我終身受益。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5日
1964年7月11日,鄭州大學中文系64屆5班同學畢業前夕與部分老師在文史樓前合影留念。后排右六為作者
上一篇: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寫給博士研究生的短札
下一篇:不可盡信薦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