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與“邊積邊發”
趙裕秀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熱愛讀書,按照學習計劃,堅持每天讀書。這種做法很好,望能堅持。
你在答卷中說:“讀書是獲取知識、消化知識的‘輸入’過程;運用知識是‘輸出’過程。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輸出’呢?”
你的問題使我想起蘇軾的一句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博觀指大量看書、了解事物;約取指少量地、慢慢地拿出來;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把蘇軾的用語置換成你所說的“輸入”和“輸出”,那就是大量地、充分地輸入,少量地、慢慢地輸出。在浮躁之風蔓延的環境中,強調“厚積薄發”很有必要。
但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定,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按照這一規劃,大學生應當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不能單純讀書,還必須在實踐中鍛煉提高。邊學習邊運用,邊“輸入”邊“輸出”,邊積累邊釋放,這是對大學生的迫切要求。
2012年2月,我從互聯網上讀到一篇名為《只積不發》的短文。作者寫道:“我發現很多朋友已經能夠在博客上寫出深刻的文章,而我還是不斷地去讀去瀏覽,用信息填充自己,卻沒有轉化為處理信息的能力,很少動筆寫作。這就叫‘只積不發’,只有量的積累,而從沒有發生質的改變?!边@段話發人深思。既要“厚積薄發”,又要避免“只積不發”,想來想去,我琢磨出三句話:邊積邊發,積多于發,最終實現厚積薄發。
一、“邊積邊發”
2013年11月,我在樂讀網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一畢業我們就成名”,講的是南京大學文學院老師讓學生溫方伊將一段南京大學里流傳的關于蔣介石和三個教授的歷史故事改編成劇本的事??既肽暇┐髮W之前,溫方伊從來沒有發表過文章,更沒有寫過劇本。為了完成導師布置的作業,在幾個月時間里,溫方伊泡在圖書館,閱讀了大量回憶錄和文獻,許多民國時期描寫教授的書她都找來讀。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溫方伊終于寫成了《蔣公的面子》?!妒Y公的面子》首先被搬上校慶舞臺,連演三場,最后一場爆滿,很多人是站著看完戲的。2013年3月中下旬,《蔣公的面子》在南京江南劇院連演10場。與此同時,該劇接到來自全國超過20家演出公司的邀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座城市演出約80場?!妒Y公的面子》還將在海外一些城市演出。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溫方伊,被觀眾封為“神編劇”。這是大學生“邊積邊發”并且獲得成功的一個實例。
二、“積多于發”
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校學生不能不動筆,不能不采寫新聞作品和撰寫論文。但是,正像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所說的那樣:“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于對知識的追求?!贝髮W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胺e多于發”的基本要求是吸收知識的總量要大大超過釋放知識的總量,釋放之后必須留有大量的“知識積累”。哈佛大學為了讓每一位畢業生不僅受到專業訓練,而且能受到廣泛的通識教育,把核心課程劃分為7個板塊:外國文化、歷史學、文學和藝術、道德倫理、定量推理、科學和社會分析。按照校方的解釋,設置“核心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里,以后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失方向?!胺e多于發”倡導大量的知識積累,使你在走出校門之前不僅看到樹木,而且看到森林。這將使你終身受益。
“邊積邊發”且“積多于發”,積以時日,你是不是同樣可以達到“厚積薄發”的境界呢?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1日
上一篇:“勿忘人民”的警示價值
下一篇:“聽書”是利用碎片時間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