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覺得別人手里的東西是好的
父母會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會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他們總覺得別人手里的東西是好的,不但搶父母手里的東西,有時候還喜歡搶其他孩子手里的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當孩子正在玩一個玩具時,他玩夠了就會扔掉,然后又拿起第二個玩具玩。這時父母把之前那個玩具撿起來,孩子看到了便會扔掉第二個玩具,又開始搶父母手里的玩具。如此反反復復,對孩子來說,好像只有別人手里的才是好的。
有一次,媽媽帶著楠楠一起去朋友家里,正好朋友家的孩子跟楠楠年紀相仿。大人們愉快地聊天,兩個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但是,沒過多久,媽媽就聽到了楠楠的哭聲,兩個大人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楠楠喜歡上了別人的飛機模型,非要搶過來玩,搶不過就哭了起來。朋友上前去把自己孩子批評了幾句,拿過玩具遞給楠楠,楠楠不哭了,不過朋友的孩子卻哭了起來。最后,還是媽媽承諾給楠楠買一模一樣的玩具才安撫好了兩個孩子。
其實,平時媽媽也發現楠楠喜歡搶東西這一特點。有時候他去小區里玩,雖然自己手里也拿著剛買的玩具槍,但看到別人手上有更新款的玩具,楠楠便會直接沖過去搶。媽媽覺得,在楠楠看來好像東西都是別人的好。
父母看到孩子喜歡搶東西,會不自覺地認為孩子比較自私,長大后也會成為自私自利的人。但事實上,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就會表現得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所以看到喜歡的就會拿走,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會占為己有。孩子因自我意識而搶東西,這是沒有任何惡意的,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大概是出于這樣的原因:
1.感覺比較新鮮
畢竟孩子缺乏一些認知能力,看到別人手里的東西,心里覺得新鮮又好玩,從而忍不住想要搶過來。雖然他們內心并沒有想要搶別人的東西,只是因為很喜歡,所以行為方面比較過激。
2.感到十分好奇
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是一無所知的,他們總想認識周圍新鮮的事物。在很多新鮮事物的引誘下,孩子們的好奇心漸漸被激發出來了。別人手里的東西,如果只能遠遠看著,完全不能滿足內心的好奇。所以,為了仔細看一下,他們便會忍不住想要拿來自己研究一下。但孩子并不懂得如何與對方商量,讓對方把東西拿給自己,所以他們就索性開始搶了。
3.強烈的占有欲
孩子的自我意識漸漸萌發,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切東西都是自己的,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有區別的。出于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對很多東西想拿就拿,完全沒有顧忌。換句話說,那些喜歡搶別人東西的孩子,通常有較強的占有欲。
小貼士
1.引導孩子認識歸屬者
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所有權的觀念,如當孩子想要別人手里的東西,父母可以強調:“這個玩具是東東的,你只能玩一下,不能帶走,你玩一會兒要還給東東,你的玩具在家里呢。”這些話可以讓孩子認識到東西的歸屬感,有所有權的概念。
2.讓孩子學會分享
孩子通常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別人玩,這是很正常的心理。所以,當其他的小朋友想玩他的某個東西時,父母不應該強制要求他謙讓給別人。而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引導他愿意和別的小朋友玩,如“你把這個玩具借給他玩一下,以后他有了新玩具也會借給你玩的,這樣你們就各自有兩個玩具玩了”。
3.別為了滿足其他孩子而讓自己孩子委屈
當孩子的東西被搶時,父母不要強行把東西從自己孩子手里搶過來滿足其他孩子。因為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思維定勢,變得越來越懦弱,慢慢就會形成優柔寡斷、不敢反抗、不會拒絕的性格。這時父母應該好好保護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呵護。
4.教導孩子良好的溝通方式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會直接制止:“怎么能搶別人的東西呢?這是不好的行為。”其實,孩子并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話。最好的引導,應該是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如“如果你喜歡他手里的東西,你應該先問一下他愿不愿意把東西借給你玩一下,或者你有好的東西跟他交換著玩”,讓孩子知道如何與人友好協商,而不是直接搶東西。
5.及時肯定孩子好的行為
當孩子嘗試著去與人商量,父母需要及時肯定這樣的行為。當孩子不是直接搶東西,而是友好地協商“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我有一個玩具,不如我們交換玩一下,你愿意嗎”,父母需要及時肯定孩子這樣的行為,他們才會意識到這樣做是正確的。
6.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當孩子玩得正高興時,突然搶走他手里的東西,然后問他“你的東西被搶了會難過嗎”,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再告訴孩子,如果他搶走了別人的東西,別人也會感到很難過。當孩子感受到被搶的負面情緒之后,他就會真正地學會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
7.最好的教育在第一次
當發現孩子第一次搶別人的東西時,父母就應該及時教育,這樣可以快速有效地將孩子不良的行為糾正過來,同時可以防止孩子在多次重復這種行為之后,養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
上一篇:孩子自卑,看不起自己
下一篇:孩子講臟話時請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