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嫉妒,不如拼搏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嘴里開始念叨著“羨慕、嫉妒、恨”,這樣一種情緒竟然成為一句流行語。人們因為不滿情緒的遞增而強烈到不能自拔:羨慕是一種向往、崇拜,同時,它是嫉妒的萌芽,一個人對他人充滿了嫉妒,其中肯定夾雜著羨慕的情緒;嫉妒是羨慕華麗的轉身,當羨慕不能改變自己的現狀,他人依然有著自己不能超越的能力,那樣一種羨慕就會遞增為嫉妒;恨,則是嫉妒的極限,它是由嫉妒心而延伸的,總見不得別人的好,心底就會對某人產生憎恨的情緒。“羨慕、嫉妒、恨”看起來更像是一種修辭,不僅強化了中心詞“嫉妒”的表達效果,同時包含了嫉妒的來龍去脈,嫉妒,到底源自哪里,又將演變成什么。可是,“羨慕、嫉妒、恨”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我們不能改變的東西依然改變不了,無論是羨慕、嫉妒,還是恨,都只是我們自己的情緒表達,所傷害的其實就是自己,對他人增添不了多少煩惱。與其“羨慕、嫉妒、恨”,不如“努力、奮斗、拼”,化嫉妒為動力,如此這樣,我們才能將嫉妒之心消滅。
從前,有個人飼養了山羊和驢子,主人總是給驢子喂充足的飼料,而山羊每頓只能吃得七八分飽。對此,嫉妒心很重的山羊對驢子說:“你一會兒要推磨,一會兒又要馱沉重的貨物,十分辛苦,不如裝病,摔倒在地上,這樣便可以得到休息了。”驢子聽從了山羊的勸告,摔得遍體鱗傷。主人請來了醫生,為驢子治療,醫生說:“將山羊的心肺熬成湯藥給驢子喝,這樣才可以治好。”于是,主人馬上殺掉了山羊,去為驢子治病。
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個故事,嫉妒心強的山羊對驢子懷恨在心,假裝為其出主意,實際上卻是想將驢子置于死地,但是,沒想到,在充滿仇恨的報復行為中竟然將自己也不小心“算計”了進去。如此看來,“羨慕、嫉妒、恨”就如同一個無底的山洞,不僅埋葬了別人,同時也埋葬了自己。
小王和小李是大學同學,大學畢業后,他們進入了同一家公司。或許,在別人看來,這是多么奇妙的緣分,可對于小王來說,卻是有苦說不出。原來,兩人雖然是大學同學,卻也是大學時代的競爭對手。在班里,小王是班長,小李是副班長,學習成績彼此不相上下,如果小王在歌唱大賽中得獎了,那么,小李肯定會在詩歌朗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各方面,小李似乎都略勝一籌,這讓小王感到大學生涯是多么的痛苦。另外,一方面,小王克制不了自己對小李的嫉妒心,每次只要聽到小李有了什么成績,小王心中就有一種深深的恨意。
上班第一天,小李友好地向小王打招呼,沒想到,小王只是冷冷地看了自己一眼。小王暗暗下決心:這一次,我一定要超過你!可是,在第二天,小王就遭受了打擊,小李被任命為經理助理,職位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小王忍不住說了句風涼話:“沒想到,你還是跟大學一樣,手段了得。”小李忍住心中的不快,笑著說:“你說話總是這樣犀利,其實,你也可以的,不妨把對我的恨意化作動力吧!”小王呆住了,自己以前那么嫉妒、那么仇恨,可是怎么都沒有改變,小李還是那么優秀。如果早將那種羨慕、嫉妒、恨化作努力、奮斗、拼搏,自己或許早就擺脫苦海了。
培根說:“人可以容忍一個陌生人的發跡,但絕不能忍受一個身邊人的上升。”雖然,距離產生美,但是,近距離的接觸卻只會產生嫉妒。一個人一旦心生嫉妒,他就變得“卑劣”了,他會靜靜地待著,等著你出現錯誤,甚至開始處心積慮地為你制造出一些麻煩。事實上,有著強烈嫉妒心的人與“小人”沒有實質的差異。一般的嫉妒,只會停留在心理層面上的“恨”,對他人并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強烈的嫉妒心,會促使他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來增加自己的高度。
阿部次郎在《人格主義》里寫道:“什么是嫉妒?那就是對于別人的價值伴隨著憎惡的羨慕。”嫉妒源自于羨慕,不過,彼此也有細微的差異:羨慕,是指看到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希望自己也能獲得同樣的東西;嫉妒,是指看到別人擁有這些東西,產生情緒抵觸,頓時心生恨意。“羨慕、嫉妒、恨”刻畫了嫉妒的成長軌跡,羨慕只是嫉妒的表層,恨才是嫉妒的核心。
1.嫉妒的憎恨是一種病態
歌德更是一句話道出了“嫉妒”與“恨”的關系,他這樣說:“憎恨是積極的不快,嫉妒是消極的不快,所以,嫉妒很容易轉化為憎恨,就不足為奇了。”其實,嫉妒心是人的一種本能,誰沒有嫉妒過別人呢?只是,每個人嫉妒心的強弱程度不同,微弱的嫉妒可以激發人的進取心和競爭意識,這根本不算什么壞事;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嫉妒心過于強烈,整日里痛苦著別人的幸福,幸福著別人的痛苦,時間長了,就會陷入一種病態心理。
2.將嫉妒轉化為拼搏
嫉妒源于不如人,對一個人來說,若是被人嫉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優越和快感;嫉妒別人,只會透露自己的懊惱、羞愧,打擊自信心。所謂“學到知羞處,才知藝不精”,當你嫉妒一個人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短處呢?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不要對他人產生“羨慕、嫉妒、恨”這樣的情緒,而是化嫉妒為力量,自覺地將“恨”轉化為“拼”,自強不息,讓自己真正地進步!
上一篇:不計回報,付出本身就是回報
下一篇:與其抱怨,還不如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