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縱橫中原
晉國政府并沒有因為晉靈公年幼的原因,放棄中原盟主的頭銜。
公元前620年(靈公元年),晉國又一次召開國際大會。
這次大會有些特別,以往召開國際大會時,召集人都是大國的君主??墒乾F在晉靈公只是一個小孩子,還不懂事。不能作為召集人和主持人,怎么辦呢?召集與主持大會的重任,就交給了當時執政大臣趙盾。趙盾的身份是“大夫”,是高級官員。以大夫的身份來主持國際會議這是第一次,其他諸侯國來參加會議的可都是君主哦!
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晉國在晉文公和晉襄公之后,依然十分強大,各國君主不得不憋著悶氣來忍受趙盾這個在身份上與他們不匹配的人指手畫腳。這些國君們也處于很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對晉國有一種莫名的畏懼,特別是對這位“夏日之日”的趙盾;另一方面,又把晉國看做救命的稻草。沒有晉國,楚國很快就會像癌細胞一樣擴散到中原。
楚國人不是在城濮之戰中被晉國打敗了嗎?
楚國是吃了敗戰,但是并未受到致命的打擊。晉靈公年幼登位,使得楚國又萌發了北進中原的夢想。
楚國想打仗,鄭國就倒霉了。
鄭國緊挨著楚國,是楚國北進中原的一塊跳板。公元前618年,楚國大舉北進,進攻鄭國。剛一開戰鄭軍就被楚軍打得大敗了,三位指揮官還被俘虜了。
根據諸侯會議的協定,在鄭國遭到楚國打擊時,晉國有義務出兵救援。但是晉國方面的動作過于遲緩,這里面是有些原因的。這一年,晉國中軍副司令先克遇刺。趙盾大做文章,對晉軍高層進行清洗,此詳情后文再說。晉國軍界高層的內部斗爭,給了楚國北進中原的機會。鄭國卻等不及了,跟楚國簽下了城下之盟,投降了。
當趙盾率晉、魯、宋、衛和許五國聯軍趕赴戰場時,發現鄭國已經向楚國投降了,援鄭一事便不了了之了。
緊接著,楚國又發動進攻陳國和宋國的戰爭,這兩個諸侯國又很快向楚國投降了。楚國的北進計劃進展順利,幾個月的時間,晉國的盟友宋國、鄭國和陳國紛紛加入了楚陣營中。
不過楚國的好景不長,北進計劃由于楚穆王的突然去世而停滯了。接替楚穆王的是后來著名的春秋霸主楚莊王,此時的楚莊王還沒有體現出雄心壯志。在他上臺的前幾年,幾乎是無所作為,這使得楚穆王的事業很快就灰飛煙滅了。
楚穆王一死,楚國北進戰略中止了。
敏感的鄭穆公馬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又歸順晉國;同時,另外兩個與楚國簽訂城下之盟的陳國和宋國也叛楚歸晉。
你瞧,這些中原諸侯就是這般善于見風使舵。
晉國又耀武揚威地在中原舉行了一次國際會議。這次國際會議有兩個中原重要國家沒有參加,一個是齊國,因為齊昭公剛剛去世;另一個就是長期以來甘愿作為楚國的鐵桿追隨者蔡國。
蔡國如此不識時務,晉國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趙盾命令郤缺征討蔡國,上軍司令郤缺率領晉國的上軍和下軍,對蔡國進行了窮追猛打。小小的蔡國哪里吃得消,眼巴巴地盼著楚國來救援。沒想到此時的楚國出現內亂,自顧不暇,哪有空理會蔡國呢?蔡國吃不消晉軍的強攻,趕忙投降了。
此時在中原的勢力,晉長楚消。晉國一時間呼風喚雨,煞是威風。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晉國卻做出了幾件不太厚道的事情,使得霸國的聲威和形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這幾件事情都跟晉國接受諸侯國的賄賂有關。
齊昭王去世后,齊國政壇出現短暫的動蕩,最后齊懿公上臺。齊懿公有意重樹地區霸權,跟鄰國魯國過意不去,發兵攻打魯國。
魯國沒有辦法,只好向諸侯之長——晉國請求援助。
晉國聽說齊國居然敢于攻打魯國,很是生氣。便召集中原八個國家的君主開會,準備組織一支聯合軍隊,討伐齊國。
齊國雖然也算是一個大國,但是今不如昔了。齊懿公想了想,覺得不可得罪晉國。就派人前往晉國,狠狠地賄賂了晉國的政要。結果呢,剛剛信誓旦旦要主持正義的晉國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對齊國攻打魯國的軍事行動采取了一個默認的態度。聯合討伐齊國之事,就不了了之了。
掏了腰包后的齊國有恃無恐,繼續進攻魯國。
魯國政府原來指望晉國出來主持正義,卻聽說晉國受賄之后不管事了。一咬牙一跺腳,只好也派人向齊懿公行賄,爭取到與齊國暫時性停火。齊國將賄賂晉國的成本轉嫁到了魯國身上,魯國最虧。但晉國卻是聲威受損,實在是得不償失。
齊魯兩國停火之后,宋國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弒君事件。
宋國的這起弒君案頗為離奇。
這件事先從宋襄公夫人說起。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妹妹,這時襄公夫人已守寡二十六年。雖然我們不知她具體的年齡,至少也是徐娘半老了。女人的心不會老,她還春心萌動,可是愛上不該愛的人。
她愛的人是公子鮑,從輩分上說,她是祖母,公子鮑是孫子。雖然不一定是親孫子,可是這種愛情仍有亂倫的嫌疑。根據《左傳》所記,公子鮑一表人才,是個帥哥。襄公夫人愛到什么程度呢?《左傳》的記載是:“襄夫人欲通之?!毕敫吁U私通。
春秋時期的亂倫可謂是無奇不有,這則是最離奇的。祖母處心積慮想跟孫子私通,但是沒有成功。可襄公夫人并不因此放棄,反而處心積慮想把所有好處都給公子鮑,甚至包括國君寶座。
為了討好公子鮑,襄公夫人找機會派人刺殺了宋昭公。并把君位交給了公子鮑,后來史稱宋文公。
這是一起非常嚴重的事件,作為諸侯盟主的晉國不能置之不理。自齊桓公始,諸侯會盟有一件很重要任務,就是預防各國出現惡性的弒君事件。宋國是會盟國之一,現在宋昭公被殺,晉國有義務對宋國新政府問責。
晉國執政兼元帥趙盾派荀林父率領軍隊,伙同鄭國、衛國和陳國軍隊討伐宋國。
宋國也跟齊國一樣,使出賄賂招數。這招屢試屢靈,晉國在得到宋國賄賂后討伐無果而終,并且還承認了宋文公的政權。
晉國兩次收受賄賂,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這兩次受賄事件,晉靈公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是趙盾恐怕也要承擔一部分的責任,晉國在中原的霸業受到極大的影響。齊國想建立地區霸權,不參加晉國主持的國際會議,魯國受晉國愚弄,干脆與齊國修好。最嚴重的是,鄭國最終選擇脫晉入楚的政策,使楚國又有機會借鄭國為跳板與晉國爭奪霸權。
收受賄賂事件被曝光之后,鄭國深感晉國是一個靠不住的國家。想要依靠霸主主持國際正義,這是妄想!
還有一件事,令鄭國人耿耿于懷。
公元前610年,晉國在扈地舉行國際大會召集諸侯會盟。在這次大會上,前來參加會議的鄭穆公卻被拒之于門外。理由是鄭國勾結楚國,這種羞辱絕非一位君主所能忍受的。
因為這件事,鄭國執政大臣子家給趙盾寫了一封信,為曾經被迫屈服于楚國的事實進行申辯。在信的最后,子家寫道:“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意思是說鄭國夾于晉國和楚國兩個強國之間,在危急時刻也不得不屈服大國的命令,這并非心甘情愿。倘若晉國不從這方面考慮,那等待鄭國的只能是悲慘的命運。
這封信其實是委婉地批評晉國沒有為區域安全做出保證與承諾,卻一味地批評鄭國首鼠兩端,這是有偏見的。
面對鄭國的辯解,晉國也知道自己有理虧的一面。于是稍稍改善與鄭國的關系,然而兩國終究貌合神離。兩年后,鄭國宣布脫離晉國聯盟,轉投向楚聯盟。按鄭穆公的說法:“晉不足與也。”就是說,晉國是靠不住的。鄭國背晉附楚,讓楚莊王欣喜若狂,一度停滯的北進政策又一次提上議事日程。
鄭國的歸附,使楚國政府很快制訂出新的北進戰略計劃。即以鄭國為橋頭堡,發動對陳國和宋國的軍事打擊。陳國和宋國在數年前楚穆王北伐時都曾經望風投降,隨著晉國勢力卷土重來,又紛紛背叛楚國。
公元前608年,在楚國人的進攻下,宋國和陳國緊急向晉國求援。中軍總司令趙盾率軍入援,楚莊王故意示弱,下令撤退。晉國人得意忘形,趙盾糾集宋、陳、衛和曹四國軍隊,準備教訓一下反反復復的鄭國人。
楚國人并未走遠,大將蒍賈率楚軍主力,在鄭國北林迎戰晉國為首的聯軍。楚國人再次體現出剽悍的戰斗精神,宋、陳、衛和曹這些小國的軍隊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撒腿就跑。晉軍也亂了陣腳,慌忙撤退,將領解揚還被楚軍俘虜了。
北林戰役的失敗,使晉國威風掃地。
有楚國的撐腰,鄭國的腰桿挺直了。
北林會戰后,鄭國甘愿充當楚國的打手,大舉進攻宋國。
宋國統帥華元一看這回來的不是楚國大軍,而是鄭國軍隊,稍稍安心,率軍出城迎戰。宋軍對楚國很畏懼,卻忘了自己以前也是鄭國人的手下敗將。
雙方在大棘展開大戰,以宋國的慘敗告終。根據《左傳》的資料,宋國統帥華元被生擒、副元帥樂呂被擊斃,被俘虜的官兵二百五十人。傷亡人數更多,損失的戰車有四百六十輛。
宋國的慘敗令中原盟主晉國大為震驚。
晉國原本對鄭穆公的反叛就充滿敵意與不滿,現在鄭國居然充當楚國打手侵入宋國,無疑是在挑戰晉國中原霸主的權威。
晉國再度糾集宋、衛和陳三國,聯合討伐鄭國。只是這次進攻純粹是作秀式地走過場,雷聲大,雨點小。當楚國援軍趕赴前線時,趙盾只是象征性地炫耀軍威,然后一箭未發就夾著尾巴撤退了。
趙盾時代的晉國,雖然仍是中原盟主,然而受賄丑聞、鄭國附楚和北林之戰失敗等因素,使其影響力遠不如晉文公和晉襄公時代。
烈日灼人的趙盾終究與晉文公和晉襄公不同,他只是一位大臣,而非君主。雖然有強硬的政治手腕,卻不具備無上的權力。
隨著晉靈公漸漸長大,趙盾的權力不斷受到削弱,君臣矛盾開始公開化和尖銳化。晉國高層的內亂,是晉國霸業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
趙盾與晉靈公之間的明爭暗斗,最后激化成為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血案。
上一篇:管仲其人-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繼承制度落后帶來的國家衰敗-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