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制度落后帶來的國家衰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曹植《七步詩》
晉國發生內亂的同時,楚國也“爭先恐后”地開始了內亂。不過這次內亂不可避免,是楚國繼承制度落后帶來的必然結果,根源依然在于楚國社會的貴族癥候。
從血統論來說,楚國人自認為是黃帝后裔,身份高貴,由于戰亂原因,一路南遷,是比周更加根正苗紅——這也是楚國一直想要問鼎中原的原因。而且楚國傳承幾百年,沒有受到過大的打擊。楚國三大姓“昭、屈、景”成為國之中堅,從歷史沿革上來說,有了貴族形成之基礎。
從貴族個人所需要的素質來說,封建時代講究的是精英政治,各家各族都以人才培養為首要目標。而且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作為財富以及權力所有者的楚國各大姓來說,有人才成長的培養氛圍。
從對底層民眾的態度上來說,楚國實行的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究無為而治,其“小國寡民”的理論堅持以人為本,特別是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講究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盡管楚國滅亡的國家最多,戰爭多是對外戰爭,很少有外敵入侵。這樣就意味著社會僵化,不容易出現新興貴族。
從社會擔當來說,楚國人民風彪悍,愛國情懷濃厚,因此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勇氣。
貴族文化的惡劣影響則是社會僵化板結,內斗嚴重,特別是老牌世家貴族,都想在最高權力中分一杯羹,這也是楚國八百年內斗不停的原因。
楚共王在鄢陵之戰中受傷,也耗盡了個人的精力,開始考慮繼承人的事情。他總共生養五個兒子,長子名招(即楚康王)、次子公子圍、三子子比、四子子皙、五子棄疾。因五個兒子全部是庶出,楚共王無法決定誰繼任王位。楚共王便派祭師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禱神靈從五子之中挑選一位主持社稷。
后楚共王將這塊玉璧藏于祖廟,在某個節日,召五王子按長幼之序進入祭祖,偷看誰能接觸到玉璧,誰便可以繼承王位。大公子招率先祭拜,膝蓋跪上玉璧;二公子圍祭拜時,胳膊肘壓住了玉璧;三子比和四子子皙祭拜時無緣接觸玉璧;倒是年幼的老五公子棄疾,被人抱入祖廟祭拜,他兩次跪拜,都壓住玉璧。
但是楚共王不可能選擇一個幼童來繼承自己的位置,于是還是選擇了大公子招做太子。有人知道楚共王的“測試”,就預言說:楚國的內亂無法避免了,他們向神靈祈求,結果又不遵循神靈的意志,公子棄疾不登上王位會甘心嗎?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駕崩,楚康王新立。
吳國以為有可乘之機,違背當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國遵循的“聞喪不伐”的游戲規則,突襲楚國,以為可以乘虛而入搶奪地盤。楚國用敗兵之計,將吳師誘入一個包圍圈,伏兵迎頭痛擊,吳師死傷慘重,潰不成軍,只好落荒而逃。楚國在這一戰中,甚至俘虜了吳國大將公子黨。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吳國的羽毛已豐,對楚國騷擾不斷,特別讓楚人頭痛的是吳之水師。楚康王訓練“舟師”,以應對吳國。楚國水師進入吳地,盡管所獲不多,有點無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國的威風。從此,吳國水軍再也不敢隨便進入楚國的水域了。他征伐鄭國,盡管有些力不從心,也一再在諸侯各國面前顯示了楚國北上爭霸的雄心壯志。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楚國雖然勉強維持,但是衰退已經顯現。他死后,其子熊員繼位。熊員的叔父公子圍便是令尹,主持楚國政事。從楚國的歷史看,新王死、幼主立,在這種權力交接之際,是王權最衰弱的時期,公子圍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出行和接見外國使節,均是沿用楚王的儀式。在一次與諸侯會盟中,完全是一副楚國真命天子的派頭。
公子圍在出使鄭國時,行至楚國邊境,宮廷眼線來報新主染恙,他以為是天降良機,即刻返回宮廷,以探看新主為名,親手將其勒死,并殺死年幼的王子。他便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楚靈王。
楚靈王精通音律,應該是一位舞蹈家,據說宮廷歌舞時往往會親入舞池,跳上一曲,使王公貴族驚為天人,瞠目結舌。他給后世留下了楚國宮廷最為生動的一幕,就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
楚靈王既沒有什么功勞,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靠著自己的血緣關系和陰謀登上了王位,那么怎么能讓自己的位置穩固呢?何況,在楚靈王的身后,曾經參與過“玉壁測試”的幾個公子一直在虎視眈眈。
這個意義上來說,楚國的內亂才剛剛開始,遠沒有到平息的時候。
上一篇:縱橫中原-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美女引起的大騷亂-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