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原文與翻譯、賞析
拜倫
(《恰爾德·哈羅德游記》第二章第25~26節)
坐在山巖上,對著河水和沼澤冥想,
或者緩緩地尋覓樹林蔭蔽的景色,
走進那從沒有腳步踏過的地方
和人的領域以外的萬物共同生活,
或者攀登絕路的、幽獨奧秘的峰巒,
和那荒野中、無人圈養的禽獸一起,
獨自倚在懸崖上,看瀑布的飛濺——
這不算孤獨; 這不過是和自然的美麗
展開會談,這是打開她的富藏瀏覽。
然而,如果是在人群、喧囂和雜沓中,
去聽、去看、去感受,一心獲取財富,
成了一個疲倦的游民,茫然隨世浮沉,
沒有人祝福我們,也沒有誰可以祝福,
到處是不可共患難的、榮華的奴仆!
人們盡在阿諛、追隨、鉆營和求告,
雖然在知覺上和我們也是同族,
如果我們死了,卻不會稍斂一下笑:
這才是舉目無親; 呵,這個,這才是孤獨!
(查良錚 譯)
【賞析】 1811年拜倫游歷歐洲歸來,1812年開始創作長詩《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同年發表了長詩的第一、二兩章,1816年發表第三章,1818年發表第四章。長詩通過主人公哈羅德的歐洲經歷,抒發了詩人熱愛自然、追求理想的情懷。
孤獨是詩人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是詩人擁有的精神財富。拜倫這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詩人,由于他的心靈是那么純凈孤高,在世俗的人群里,自然聽不到與之相應和的聲音,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為了擺脫孤獨,或者更確切地說,感受孤獨,他獨自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坐在山巖上,對著河水和沼澤冥想,或者緩緩地尋覓樹林蔭蔽的景色……”這時,孤獨已“不算孤獨”。在這個世界里,自然界的河流、山林、瀑布、禽獸全都獲得了靈性,它們仿佛在齊聲告訴詩人:這是個美麗純潔的世界,這兒擁有豐富的寶藏; 在這個世界里,詩人展開了自己的心胸,忘卻了塵世間紛擾的濁流,成了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理解了詩人,詩人聽懂了它的語言,他們親切地 “展開會談”。這樣的孤獨,“不算孤獨”。
然而,這只是“從沒有腳步踏過的地方”,這樣美好的事物和感受只存在于“人的領域以外的萬物”之中,回到“人群、喧囂和雜沓中”,詩人將看到怎樣的情景呢? ——“沒有人祝福我們,也沒有誰可以祝福,到處是不可共患難的、榮華的奴仆!”這里沒有河流、沼澤,沒有瀑布、峰巒,只有滋生在丑惡的靈魂中的“阿諛,追隨,鉆營和求告”。詩人即便死去,也不會使這些麻木不仁的 “同類”“稍斂一下笑”。詩人在這樣的人群中,怎能不悲嘆: “這才是舉目無親; 呵,這個,這才是孤獨!”
《孤獨》 領著我們去大自然觀光,正當我們陶醉于優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又被它突然帶回現實世界,山水美景與詩人描繪的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這個對比,我們或許能夠更加了解拜倫和他所處的社會。
上一篇:《姑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