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 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 怕有漁郎來問津。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為自己,同時也為后人設計的理想園,它與世隔絕,自然淳樸,安樂無憂,因此成為厭塵棄世、惡亂求安的人們所向往追求的境界。謝枋得是宋末愛國志士,宋亡后曾舉兵抗元,抗元失敗后轉徙山林二十年,以示對元統治者的反抗與不合作。“尋得桃源好避秦”就是他這種流寓隱居生活與心態的寫照。“尋”正看出作者有意識的主動追求,與元統治的對抗,“避秦”實是避元。花開花落,冬去春來,時光流逝,作者雖身處山林,而反元的志向卻沒有改變,反而愈益堅定。“又見”說明不止一年,時日之久。對于在異族統治下的愛國志士來說,其反抗的道路不外兩條:一是舉兵抵抗,志在恢復故國,一是潔身隱居,以示對統治者的不合作,這兩條路謝枋得都走了,武力抗爭不成,他就退而求其次,力圖為自己尋找一個躲避元朝統治的桃花源。然而,桃花源本為理想而幻設,在現實中卻難以尋求,更何況,既使是虛幻中的桃花源也沒有完全與世隔絕,它不是因為桃花流水與一隙漏洞而為漁人所窺破了嗎? 于是作者不得不發出心底的祈求與祝愿:“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莫”字見出作者的懇切心情,“怕”字則流露出其內心的擔憂,而在這種祈望與擔心之中更見出作者態度的決絕。“漁郎”則暗指元朝的薦舉者與征辟者。落花無意,流水無情,可現實中的“漁郎”們卻是有心的,桃花啊,千萬不要隨流水而去!期待、憂心、焦慮諸情緒纏繞于作者心中,使他雖身處“桃源”之中而心情卻無法安寧。作者的擔心或預感并不是杞人憂天,后來的現實證明,他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據《宋史》本傳載,元朝統治者一直在不斷地訪求謝枋得的蹤跡,以便招遺收心,他們派人多次征召,謝枋得皆辭絕而不就,最后,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為邀功取寵,竟逼謝枋得強行出山,將其押解入都,謝抵死不就,乃絕食而死。他那桃花源的美好理想終于在殘酷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歷史似乎在向人們證明;桃花源只能存于理想,卻無法付諸現實。
從題目看,此詩似乎在詠桃花,其實,作者是由觀桃花而想起桃花源的故事,并進一步聯系自己眼前的現實,表示自己躲避元朝征辟的愿望與決心,及其不屈的民族氣節。因此,此詩表面上句句在詠桃花源的故事,實質上是句句在寫自己的環境遭遇,表示自己的人生態度,借典詠志,不露痕跡,意雖含蘊而志向決絕。
上一篇:《峨嵋山月歌·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念奴嬌 春雪詠蘭·明·陳子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