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①
離離原上草②,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③。【注釋】
①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著有《白氏長慶集》卷七十一。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②離離:草木茂盛狀。
③萋萋: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詩本事】
此詩作于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此詩是詩人應考的習作。據載,白居易在貞元三年始自江南入京,拜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京城米貴,居大不易。但當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
【賞評】
曾幾何時,那莽莽古原上的枯草在和風蕩漾、春光明媚之中又漸漸泛青、漸漸繁密茂盛了,在四季的輪回交替中,古原上的草亦是枯了又綠,綠了又枯。那滿山遍野燃燒的野火呀,在轉瞬之間將綠草吞噬,烈焰濃煙之后只留下焦黑一片。烈火燎原,燒焦的是綠草的葉子,而它的根卻在焦土之下耐心地等待著來年的春風,在春風和暢中,又會開始新的生命旅程。縷縷的和風送來了芳草的清香,那沐浴在春光之下的綠草染綠了古道,染綠了荒城,染綠了天際……就在這個被芳草晴翠染綠的季節里,又要與友人離別,古原上的萋萋春草更勾起了無限惆悵之情。
送別實為人生一大愁苦之事。人生在世,何人無別,何時無別。“年年柳色,霸陵傷別”,離人淚滴綠了芳草,染紅了桃花,從此佳人才子、壯士知己在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中思念成行、黯然銷魂。白居易的這首送別詩卻能在抒寫凄凄別情之際,借野草生命力之頑強在離情之中道出人生哲理。芊芊綠草豈能被燎原之火燒盡,只要其一莖一須尚存,定會浴火重生。人生何不如此,在生命的旅途中難免會遭遇困難,陷入逆境,只要在困境之中堅定信心,永不放棄,定會像那綠草一樣重展生命之雄姿。
【詩評選輯】
①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豈出自劉歟?……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
②清·屈復《唐詩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余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
③清·孫洙《唐詩三百首》: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
④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仁見智,無所不可。
上一篇:《貧女》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贈別君素上人》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