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以上詩句摘自杜甫名作《佳人》。《佳人》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時值安史之亂發生后的第五年。杜甫當時已辭掉了華州司功參軍職務,挈婦將雛,投奔蜀地,途中越過隴山,來到秦州。全詩寫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仍堅貞自守,保持冰清玉潔的節操。清人浦起龍說:“此感實有之事,以寫寄慨之情。”(《讀杜心解》卷一之二)因為詩人有實際感受,所以敘寫中很自然地迸發出閃耀著哲理性光輝的詩句。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世態人情,厭惡沒落的人,萬事猶如燭光隨風搖晃不定。杜甫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洞若觀火。詩中寫的“佳人”,原為“良家子”,當年她家官高勢大,自己年輕貌美,自然攀龍附鳳者驅之若鶩,其夫婿必然尊之愛之。可是經過了世亂,“兄弟遭殺戮”,家破人亡,她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只有“幽居在空谷”,“零落依草木”了,夫婿見到“新人美如玉”也就把她拋棄了。她只有過著變賣典質以度日的生活,在破舊茅屋中忍受饑寒交迫。今昔對比,世態炎涼不言而喻,人情冷暖盡羅其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在山,喻榮華富貴時,“泉水清”比被認為是清白的;那么失掉了原來的地位,離開了早先的環境,也就是“出山”了,當即被人視為污濁的。同為“泉水”,其“在山”和“出山”的環境變化,就被人視為“清”、“濁”不同。這實際上仍是與“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一致的,只是一直言,一喻寫而已。過去有人認為這兩句,一說婦人(泉水)在夫家(山)是清白的,離開了夫家就是混濁的。一說守節為清,改嫁為濁。都不合此詩上下文意。
清人黃生說:“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這和浦起龍的說法相似。正因為杜甫有生活依據、有實踐體驗,因而提煉出的詩句,既是此詩的有機部分,又帶有普遍性,使人聯系各自的閱歷,體味社會人生中這種既習見又無理的問題。此詩在封建社會內得到很多人激賞,其原因也就在此。
上一篇:《佚句·[明]唐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克己·[宋]朱熹》原文與賞析